正式命名!恩施拥有了首个国家地质公园!

正式命名了!

10月1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信息,近日中国正式命名5处国家地质公园。

分别是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广西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广西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西藏羊八井国家地质公园和四川青川地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

至此,中国正式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增至219处。

经过漫长的创建

恩施终于迎来了这块国字号招牌

国家地质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质公园,由中国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 2006年由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立湖北利川腾龙洞省级地质公园。◆ 2007年将利川腾龙洞和恩施大峡谷组合在一起。◆ 2009年经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同意更名为“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也开始积极申报。◆ 2010年9月25日、26日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地质公园分别在利川和恩施揭碑开园。

◆ 2014年1月

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地质公园获得原国土资源部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

◆ 2016年10月

州地质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

◆ 2017年4月

《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6-2030年)》正式发布实施。

◆ 2018年5月

地质公园创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

◆ 2018年11月

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验收反馈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宣布地质公园达到国家验收命名条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腾龙洞(世界级地质遗迹)洞穴空间的浩大,已测量的长度达到59.8km,位居中国也是亚洲第二位。

我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恩施州境内,总面积103.8平方公里。分为腾龙洞大峡谷园区和朝东岩园区。

拥有清江伏流、腾龙洞洞穴系统、恩施大峡谷和石柱式峰林等立体喀斯特地貌景观,是集科考科普、观光览胜、休闲度假、养生健身、民族文化为一体的自然公园。

恩施大峡谷七星寨石林石柱林(世界级地质遗迹)面积3km²,初步统计62座石灰岩石峰石柱,石柱高20—285m,直径7—195m,直径/高的比值<1,拔地而起,丛列似林,密集广布,规模大,观赏性之高强冠全国,全球罕见。

地质遗迹景观

园内现已调查地质遗迹共40处,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3处、国家级地质遗迹6处、省级地质遗迹31处,成为开展地质遗迹研究和地质科学科普活动的天然实验室。

清江伏流(世界级地质遗迹)为岩溶科学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伏流,被引入《岩溶学词典》中,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伏流,乃是世界最大的伏流之一。

“卧龙呑江落水洞”(国家级地质遗迹)是清江河水到此陡跌30m,以瀑布形式注入地下,最大洪峰流量可达到100m3/s以上,变成“卧龙吞江”落水洞。“卧龙吞江”的壮观场景在全国较为罕见的巨型岩溶落水洞。

云龙河峡谷(国家级地质遗迹)云龙河峡谷长约4km,谷宽20~110m,谷深60~160m,谷壁陡立,为典型的U字形峡谷,峡谷上部谷肩处分布数个小型瀑布,谷底水流汹涌湍急。其典型“地缝式”谷深狭窄的特点,全国少见。

生物景观资源

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内生态类型多样,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古老性、垂直地带分异性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园区内已知维管束植物(含蕨类植物)138科、411属、1489种。

腾龙洞洞口就有一片天然的水杉林。水杉,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国特产的珍贵孑遗树种,有“活化石”之称。

天下第一杉:距风景区30km,地处利川谋道公路边,树高35m,胸径2.4m,冠幅32m,系古代的孑遗树种,是目前世界上保存的第一号大水杉,被誉为“水杉之王”“天下第一杉”。

茂密的森林,为动物的生长、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据统计,园区内现有野生动物 170 余种,其中兽类 45 种、鸟类 90 种、爬行类 19 种、两栖类 20 种。

恩施州境内发现的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鵟鹰,已于2016年10月放归自然。(资料图片片)

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专家为在恩施州境内发现的受伤小黑熊进行药物处理。

干货太多了说不完!

想要了解更多的小伙伴

可以去位于州文化中心硒博馆的地质公园博物馆看看

命名不是结束

是开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要求——

5处国家地质公园要严格按照保护第一、科学利用的原则,做好园区各类地质遗迹的资源保护,开展公众地学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并按照地质公园管理相关规定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要求,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和建设,为促进地方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来源:恩施发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