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波 通讯员刘承彬 袁敏 陈杰
与贫困户亲如一家
“小邓同志,我手工制作的茶叶蛮好喝,等一下我给你拿一包来!”“老人家,太感谢您了!茶不能拿,下次一定到您家来品尝!”这是7月16日邓夙到结对帮扶的唐良国老人家商量新房落成搬迁新居事宜后出现的感人一幕。车辆远去,车窗外,老唐一路拼命追赶,一路不停地招手叫停。
邓夙是国网建始供电公司驻官店镇八垭寨村“尖刀班”成员。年轻的他,黑黝黝的脸庞,戴着一幅眼睛,看上去干练老成。这位“90”后年轻小伙子,放着县城舒适工作的不干,主动递交“战书”,请缨前往老少边穷的革命老区扶贫,抒写了一连串的动人故事。
请战书:我要去驻村扶贫!
“国网建始供电公司党委:我志愿加入精准扶贫工作队,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精准扶贫奉献力量,挥洒热血,贡献青春……我请求加入这项具有伟大意义的脱贫攻坚战,望公司党委予以批准。”2018年6月24日,邓夙将一份“请战书”交到公司党委书记唐碧道手中。
“为何要这样选择?”“其实没什么,看到八垭寨村乡亲条件这么差,就想帮乡亲一把!”面对记者的提问,年轻邓夙话语朴素。
今年26岁的邓夙,2016年大学毕业后考入国网建始供电公司从事运维检修工作。2017年11月,邓夙等几名大学生被公司抽调,协助驻官店镇八垭寨村“尖刀班”整理扶贫资料,他们第一次亲眼目睹了贫困村的真实状况。
进村入户走访
“当时最令我揪心的是看到村民在屋旁边挖一个坑铺上薄膜,这就是吃水的‘井’!”“村民期盼改变贫穷面貌的眼神令我一生难忘!”“最令我感动的是55岁的驻村第一书记朱万武同志因百姓贫苦而动情落泪!”邓夙饱含深情地回忆。
“响应伟大号召,参与扶贫,作为一名年轻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责无旁贷!”“官店是贺龙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帮助老区人民脱贫,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邓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驻村第一书记朱万武同志,得到了肯定。
“当初我是这么想的,就算我什么也不会做,至少我可以利用行业扶贫优势,解决好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也能点‘亮’一线希望!”邓夙说。
对村里的产业了如指掌
“我深知,精准扶贫是国家大事,自己应该融入进去,到基层,到一线,去战斗,去锻炼。”“虽然我缺乏基层群众工作经验,对扶贫工作理解不深、不具体,但我一定会加强学习,积累工作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力求为民办实事,力求为民解决困难,力求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和自我追求!”正如邓夙在请战书中所言。
两天后,也就是6月26日,邓夙的请战书获得批准。得知此消息,邓夙十分激动,因为这一天正是他的25岁生日。
“2018年6月26日,不仅是我正是驻村的第一天,也是我25岁生日,这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从此,我的人生又多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刻。我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牢记责任,以一颗为民之心,扎根八垭寨村,把村子当做自己的家。”邓夙第一篇驻村扶贫日记这样写道。
脚步丈量:跨村引进甘泉来!
“这个‘娃娃干部’有两把刷子,确实不简单!”如今,八垭寨村老村主任黄思平逢人就夸。
邓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民饮水难的问题。看着他忙着忙后的身影,黄思平无比感慨:这哪里看得出来他还只有二十来岁!
八垭寨村吃水之难究竟难在哪儿?一有空,邓夙就挨家挨户,逐组走访,并与村民一次次寻找水源。找来找去,不是流量小,就是水质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村民靠天吃水的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夙在走访村民朱茈瑛时无意中得知,邻村黄花坪可能有水源。
这一信息让邓夙喜出望外,他马上叫上村民一道前往。进树林,钻刺蓬,攀羊肠小道,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失败,衣服都被刮破了好几件。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先后8次探测,终于在黄花坪村一个叫吴氏大沟的地方发现了一条清澈小溪。
亲自上阵埋水管
“水源找到了!”邓夙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报告给驻村第一书记、尖刀班班长朱万武。
回到村里,兴奋不已的邓夙赶紧和村支两委干部一道向镇里报备,争取饮水工程项目,又马不停蹄赶往县城,争取水源补偿资金。
很快,项目批下来了。但要从7公里外的邻村引水进村绝非一件易事,协调征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邓夙他们到黄花坪找当地村干部一道协调商定,在八垭寨村沿途走访上门做工作,遇上难啃的“硬骨头”,还拉上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一起上门说和。
“小邓同志把你家门槛都踏破哒,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子,连你家狗都混熟了,图的是啥啊!”“图的是我们村民有水吃!”该村3组一村民提出想在他地里埋管道必须免费给他提供900米水管,面对这一苛刻要求,邓夙软磨硬泡半个多月时间,最终在村民们的一起劝说下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我跟大家一起上!”要建蓄水池、铺设这么长的管道,村里大都是留守老人很费劲,邓夙便扛起铁镐,戴上草帽,带着村民一道走上工地。人晒黑了,手起血泡了,镐磨短了,蓄水池建起了,水管铺长了,整个工程也抢时完成了。
“我们这里通水了!”前不久,一管清泉进了农家。捧着清清的山泉,村民们欢呼雀跃。大家纷纷拍视频、打电话、发微信,搅热了整个山村。看到这一幕,一旁的邓夙开心地笑了。
“喊一声同志好亲切!”
“小邓同志,喝口茶再走!”“小邓同志,快进屋里歇歇!”如今,走进八垭寨村,总能听到乡亲们这样亲昵地招呼。
就连驻村第一书记、“尖刀班”班长朱万武同志也爱这样夸他:“我们的小邓同志蛮不错的,晒得一脸黑黝足可见证作风有多扎实!”
连夜召开屋场会
“小邓同志,脚下粘有多少泥,心中就饱含多少深情!”“小邓同志,去了一定要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把你当亲人!”当年出征前,公司经理谭子兵、党委书记唐碧道话语深长。
“在进村扶贫‘赶考’的路上,一定不能搞‘砸’!”谆谆教诲,记于心,始于行。邓夙严格要求自己。
“我余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住进新房!”第一次走进结对帮扶户唐良国老人家,老人拉着邓夙的手说。
环顾唐良国老人的家,房屋四周全是厚厚的黄泥巴,木头搭成的房子已成危房,有人说他家的唯一电器只有电灯泡。虽是玩笑,却让人倍感沉重。
“老人家,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一定帮您圆上新房梦!”从未见过这么差的生活环境,一阵揪心的邓夙走了。通过积极争取和张罗,如今,老唐的新房已竣工。
“提起小邓同志,我心里就惭愧!”低保户陈卫兵常当着乡亲们自责。
陈卫常自幼父母双亡,加之面部意外烧伤,外貌异常,性格也因此变得有些“古怪”,村民对他是既同情又害怕。在落实危房改造时,他不仅不配合,还常常跟邓夙闹别扭,甚至是大发脾气。
“正因为他有不足,有困难才需要我们来帮助!”邓夙安慰自己。
倾情关怀贫困户
按政策申请危房改造自己只有1.5万元,而实际需要改造费用2.4万元,咋办?邓夙及时将陈卫常的家庭情况写成材料,递交给镇扶贫办,并带着工装人员上门核实情况,最终批款额度提高到2万元,剩余的资金缺口小邓和“尖刀班”队员一合计,每人掏腰包1000元,使危改工程顺利进行。这一幕幕,陈卫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贫困户向红杰与妻子离婚,为供两个上学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老房子垮塌了。为了让他家住上新房,在争取政策资金的同时,邓夙又积极给公司领导汇报,争取资金2.5万元,帮他家建成了新居。
八垭寨,“一脚踏三县”。不到八垭寨不知有多偏远,到了八垭寨不知路有多难行。为了彻底改变村民路难行的状况,邓夙奔走呼吁,积极争取政策。
路基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沿线村民又十分贫困,根本拿不出大笔钱来修路。针对这一情况,邓夙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一下子争取到5万元资金支持,村民高兴地说:“小邓同志给我们‘喊’来了5万块!”如今路基改造已完毕,正在进行水泥路面浇筑。
修引水蓄水池,到公司争取1.2万元补偿资金;积极汇报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难的问题,公司一次性投入250万元,新增3台变压器,为让最偏远的一农户用上电,更换了8根电线杆;厚植产业,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烟叶、贝母、魔芋等特色产业。如今,该村已有500多亩特色产业,当地的田间山坡成了村民脱贫的“绿色银行”。
喊一声同志好亲切!“我以我青春,我以我汗水,我以我热血,奋战在土苗山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挥洒在贫困土苗乡亲的心间,不脱贫不下火线!”年轻的邓夙,如今已是预备党员。他正用实际行动,在他热爱的那片红土地上,践行自己的铮铮誓言。(编辑蔡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