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向继武 通讯员简振刚 向道芝 平安
依靠一个灵感、一篓鸡蛋、一次经历,就能打造一个年销售800余万元硒产品的“双黄蛋”农贸公司,并与丈夫创办“158”品牌鞋业企业。这个人就是湖北“双黄蛋”农贸公司总经理崔金莲。
一个鸡蛋的联想
“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坚持与努力。”崔金莲笑着说。
崔金莲出生在红岩寺镇崔家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90年暑假,她看见父亲早出晚归,收山货卖钱供孩子读书,非常劳累,崔金莲便提出她也要去收鸡蛋,帮家里减轻负担。“你才12岁,沿路狗多,再说哪有女娃做生意的,肯定不行”话音刚落,父亲便反驳道。
第二天,趁父亲不在家,崔金莲揣上上学节省的20元钱,开始到乡邻收鸡蛋。好心农户卖她0.15元一个,总共收100个鸡蛋,以0.20元一个的价格卖给商贩,一个鸡蛋赚5分钱。之后,从小学到初中,每逢星期天,崔金莲就走村串户收鸡蛋、收药材,收一背篓鸡蛋可以赚4元钱,脚上血泡却磨得鲜血直流。偶尔,她发现一两枚双黄蛋,一个鸡蛋赚5分钱,一个“双黄蛋”可以当两个卖,这让她特别开心。崔金莲说,“她从小就立志办公司当老板,希望能够把家乡绿色农产品卖得更远,卖到全国各地……”
初中毕业,崔金莲与村里几个姐妹一起,南下打工。1955年崔金莲应聘到深圳市开联公司电线厂做“三区”插头,她诚信做人,虚心好学,向长者请教,刻苦钻研业务,很快便从普通员工破例提拔为高层管理品管(主管)负责人。在深圳,崔金莲通过六年的打拼,赚取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创业路上的“贤内助”
2011年,崔金莲与建始同乡苏建敏结婚,随丈夫到福建祥福鞋业集团上班,担任鞋厂生产品管。
公司老板有提前一小时上班的习惯,每次都发现崔金莲夫妇已在车间工作。黄金锐说:“他每天下班后,再到公司各部室、生产车间转一圈,发现崔金莲夫妇还在车间加班。”“多加班,不图别的,就是给老板一个好印象,多挣钱。”崔金莲这样解释。
2003年4月份,祥福鞋业一款女式休闲鞋出现拉链拉不动的情况,客商退单,公司效益下滑。于是崔金莲协助丈夫苏建敏加班到深夜,创新工艺、改进技术,经过10多天的技改,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鞋子拉链的瓶颈问题。5月份,公司邀请欧洲客商到公司重新验货,拉链滑动自如,欧洲客商一声“0K”,当场恢复1500万元的业务订单。之后,到公司洽谈业务、订货的客户络绎不绝。
年终,公司老板奖励给苏建敏10万元的大红包,但崔金莲与丈夫拒收了。崔金莲说,“公司按月给我们发工资,做这些工作都是份内事。”后来有一天,黄老板把苏建敏喊到办公室,谈工作体会,谈人生价值,将丈夫直接从基层管理岗位提拔为鞋厂厂长。
2011年,在红岩寺镇政府感召下,崔金莲夫妇决定回乡创业。创业初期,面临厂房、资金筹备、机器采购等系列问题,崔金莲一边安慰丈夫遇事冷静、不要太累,一边忙于协助处理日常事务,注册“158”品牌商标,拟定整个车间缝纫区、裁剪区、手工区、仓库和成品区的计划,直至深夜。
夫妻俩吃住在简陋的厂房里,崔金莲每天总是早起为工人烧好生活用水,量好做鞋的尺码,裁剪出模子,供工人们参照……在厂里她既是老板娘,又是工人、技术员,每天都像陀螺般地转动着。
丈夫苏建敏先后被评州劳模、建始好人等殊荣,崔金莲也积极支持成立公司工会组织,创办“苏建敏劳模工作室”和职工子女托管中心,为官店镇金家湾村深山送棉鞋等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好评。
“双黄蛋”企业惠乡邻
远在福建打工时,崔金莲夫妇每年回家过春节,返程便会带腊肉等许多农产品,作为新年见面礼,送老板、送工友。有的工友甚至托崔金莲在家乡购买邮寄过去,既减省中间差价,又绿色健康。崔金莲联想到儿时梦想,于是跑遍浙江、广州地区20多个农贸批发市场,了解市场行情,探索销售渠道,农超对接,签订意向性协议。
针对深圳、福建农贸市场需求,崔金莲回到家乡,到红岩、高坪等20多个村镇,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合作,筛选品种、预订产品,将适销对路的硒土豆、苞谷酒、鸡蛋、富硒腊肉等8类农产品,在福建厦门、福州物流园、莆田天九湾三大市场建立销售门店进行销售。
2012年,崔金莲与丈夫创办双达鞋业;2016年夫妻俩创办的“建始县‘双黄蛋’农贸公司”挂牌营业。
为把“双黄蛋”农贸公司做大做强,崔金莲与丈夫建成了“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外贸销售”商贸平台,组建专业团队融合产业扶贫,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销售服务;为有地、有资源、无收入农户想办法,谋出路。公司重点投资富硒土特产项目,包括银杏叶及其他中药材深加工,化妆品、绿色食品等;研制小型土豆削皮机,让富硒小土豆成为小金豆;为富硒三峡绿壳鸡蛋、富硒大头菜等食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农业项目发展经营模式,让公司对接农业项目长久、稳定、健康发展。
近年来,针对银杏叶销路不畅,猪肉市场波动等瓶颈问题,崔金莲利用福建等地人脉关系,寻找市场,形成“订单银杏”,高于市场价收购银杏鲜叶,进行深加工。2018年收购加工银杏叶成品300吨,仅此帮助农民增收500余万元,成为农民农闲之余的又一致富途径。(编辑李小蝶 实习编辑李秋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