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财政局干部朱于华与帮扶对象向昌华的不解情缘
特约记者冯平 通讯员朱远平
“从内心深处感谢你对我们家这几年的帮扶之情,真诚感谢你把我当亲兄弟看待,这些年给我们家里提供了那么多帮助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已经把你给我们提出的殷切希望牢牢地记在了心头,不等不靠,提振精神,我们一定努力加油干,想办法早日脱贫,请你放心。”
说话的这人名叫向昌华。
结对帮扶结民情 精准发力助发展
据了解,向昌华,家住花坪镇五抱树村,40多岁,是隔马坦村七组的村民,由于交通、信息闭塞,木石结构的房子破烂不堪,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作为支撑,家庭特别困难,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妻子由于忍受不了贫穷的现实生活,抛弃家庭、抛弃小孩,离婚出走了。现跟70多岁的父母大人和刚满5岁的小女儿四口人一起生活。
朱于华,1米7几的高挑个头,很帅气,今年50多岁了,一直在财政局工作,是会计局管理局局长。
自从县财政局驻村帮扶花坪镇隔马坦村以来,朱于华就结对帮扶向昌华一家。从此,就与向昌华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向昌华当作亲弟弟看待,向昌华就喊他哥哥。如何摆脱家庭贫困,如何发展家庭经济等都向哥哥求救问计,朱于华通过入户反复调查,找出他家贫困根源后,就给向昌华献策,兄弟俩共同施策,才有了如今的现状。
针对住房破烂、交通信息闭塞的短板现实,利用政策申请异地安置,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反复寻找比对,反复协调邻里山田用水用电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最终将100平方米的安置住房修建在五抱树村村级公路主干道边上,交通信息畅通了。
住新房了,搬家的那天,向昌华的父亲向隆权连声说道:“是财政局的朱局长,帮我们想了许多办法,解决许多矛盾后,我们才得以从偏僻的地方,搬迁到这交通、医疗、教育、信息都畅通便捷的地方,看病就医的村级卫生室就在家门口,对于我们上了岁数的人来说真的很方便了,看电视、送孙子等交通信息畅通了,购肥料等生产生活物资也便捷多了,真真帮了我们家里的大忙才使我们家庭得以如期实现脱贫。”
民心工程靠打造 脱贫摘帽心连心
针对家庭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现实,只有出门打工才是出路。向昌华的父亲,今年72岁,由于患有痛疯、心脏等多种疾病,他母亲今年也满了66岁,患有慢性痛疯疾病,两位老人多年前就散失了劳动能力,由于原先住的地方闭塞,就医购物等都不方便,致使向昌华在家既要照顾年幼的小孩,又要照顾老人,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帮他们购物买药,全年下来,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
自从隔马坦村搬到五抱树村居住以来,老年人在家除了能够照顾自己的身体和生活起居外,还能够帮忙照看正在上幼儿园的小孩了,极大地解放了向昌华,给向昌华外出打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此向昌华常年就在山东等地,安心从事空调管子保暖材料的技术制造工作,工资每月稳定在6000元左右的收入,有了稳定的务工岗位和收入。
去年,向昌华出资6多万元,紧挨安置房旁边修建了50多平方米的火坑和几间猪圈,父母在家每年还能够自食其力地帮忙喂养3头肥锗,每年都有800多斤重猪肉供家人在家食用,还有不少吃不完的就近出售增加家庭的现金收入,向隆权说:“生活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做梦都想不到还会过上现在这么好的生活。”
帮扶路上不停息 七彩连心遇佳缘
“现有住房、医疗条件改善了;交通、信息条件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打工经济收入条件改善了,向昌华就差找一个伴侣了。”这又是朱于华装在心里的操心事,每次其家人面对面或者电话与向昌华沟通交流时,他都要提醒向昌华不要因为前妻的出走而影响个人终身大事的再次选择。
天随人愿,就在打工期间,结识了同村的杜姓妇女,还准备在农历正月一十四日举行结婚仪式呢,这是向昌华返乡后,在县城考小汽车驾驶证期间,朱于华见到的实况:向昌华身穿皮棉衣,妇女穿着红色羽绒服,提着装有一条香烟和两瓶酒的白色塑料袋,大伙猜测着,通过向昌华介绍得知了可喜的结果。
大伙一致认为,他俩的婚姻非常般配。朱于华在表示祝贺的同时,给向昌华和杜姓妇女苦口婆心地劝告:你们成家后,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要把对方的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对待,把双方的孩子如何教育成人,要靠勤奋的双手和技术挣钱后再加盖一层住房,只有解决了这些,几个小孩回家才有饭吃,才有温馨的归宿,孩子们回来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家庭关系才能长期的和谐稳定。
向昌华和伴侣不断点头表示:“朱局,你说的话我们一定记在心头,绝对不辜负你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会从过去吸取深刻的教训,不等不靠,提振精神,我们一定努力加油干,想办法早日脱贫,请你放心,让今后的生活越过越好,来报答你对我们家的厚爱。”
(实习编辑 蒋含)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