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通讯员黄秀娟

2018年11月18日至24日,建始县64名优秀青年干部到杭州市委党校参加学习培训,我们前往桐庐县环溪村和荻浦村参实地考察人居环境整治、古建筑群保护与再开发乡村文明传承等项目,感知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的脉搏,感受以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加速崛起,农民转型成为农村新经济主体。 行进在两个村,错落有致的特色村庄,整洁古朴的村容村貌,各具特色的景观设计,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样本可圈可点,可为可学,现就如何加强新型城镇化、服务于“四个建始”谈一点看法。

探索城镇化路径,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县域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才能打赢精准脱贫、产业升级、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四大攻坚战,努力建设富强建始、活力建始、绿色建始、幸福建始,确保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

一、现状分析

(一)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镇化率不高。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力源单一,主要依靠行政拉动和搬迁,农民进城主体意识不强。农民进城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仍然不能适应城镇生活环境,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务工,异地城镇化和农村常住人口老年化现象突出,农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转化为城镇人口。

二是城镇规模不大。城镇空间布局主要沿国、省交通干线分布,总体规模小,城镇间联系互动少,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分布密度较低,集聚度不高,等级结构分散,属于自发形成的一种低水平均匀分布状态。失地农民保障体系不健全,进城务工技能缺乏,导致农民不愿意搬迁。

三是镇建设投入不足致使城镇功能不全。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城镇建设市场化融资难,项目资金整合受体制障碍,难以集中财力办大事。

大多数乡镇以集贸型为主,城镇公厕、停车场、菜市场等基础设施不配套,10个乡镇乡镇靠单一的商贸服务业维持集镇的发展,就业容量不足,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受限。

四是城五是城镇规划不完善,城镇特色不鲜明。规划编制未达到全覆盖;规划的前瞻性不够,规划成果质量不高,规划间融合不够;规划执行乏力,局部调整频繁,“规划围绕项目转”现象突出。在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元素利用不够,文艺精品少,城镇个性不鲜明。

五是交通畅而不捷。城镇大多只有一条主干道,城镇外环线规划建设滞后;畅联周边县市、地区的道路等级低。缺乏高等级的南北大通道,区域间道路不循环,农村“毛细血管”不畅。乡镇客运站点规模小、等级低、功能不全,缺乏正规货运站场,物流中心建设滞后,停车场配套难,公共交通建设严重滞后。

(二)优势和机遇

十九大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建始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一是中央、省、州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特别是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从构建城镇体系、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措施。

二是建始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杭州市滨江区与建始县达成的东西协作帮扶”等政策和规划的实施,将为我县城镇建设带来大量的项目和资金。

三是随着“两路”和建恩高速的开通,建始对外交通将更加便捷。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及对策

(一)总体目标

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四大战役”为统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财源建设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切实改善民计民生,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对策及路径探索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布局大优化。统筹城镇规划,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城镇布局。根据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编制城乡建设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县城发展规划、乡镇发展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等;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行动。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人居型思维谋划老城区建设,以产城融合型思维谋划新城区建设,以开放式公园思维谋划乡集镇建设。

二是围绕撤县建市,建设大城镇。一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着力抓好镇区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及园林绿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三是统筹推进城镇品位建设。加大“六城同创”和“平安建始”创建力度,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发掘打造土苗文化精品,不断丰富城市内涵;打造生态城市、文明城市、旅游城市,促进城镇人口生活方式转变。

三要引导农民转移,城镇化率大提速。一是引导农民到集镇、县城创业、就业,购买房住房,实现农民“县内异地城镇化”。二是鼓励生态环境、经济基础、旅游资源等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庄,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完善服务设施,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三是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经济基础薄弱的边缘村庄,实行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利用异地搬迁等方式实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操作”的城镇化。四是对于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的村庄,捆绑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打造宜居村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村庄整体城镇化。五是利用村庄自身优势和对外交流、对口支援机遇,积极打造旅游名村、历史文化名村和民俗文化村。

四要围绕产城互动,产业大提速。强化产业支撑,突出产城互动。大力发展四大工业支柱,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围绕“一区多园、园镇共建”的总体思路,在县内重要交通节点打造工业园、生态经济园和小集镇经济园,提高产业集聚人口的能力,培育城镇化率增长极。在重点镇、中心村庄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实板块基地,打造好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推动“城旅互动”,抢抓宜县内4A级景区创建,高山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由单一式开发向组团式开发转变,由县城向乡镇延伸。

五要坚持交通先行,打造大交通。大力开展交通建设“扩骨舒血”工程,实行县抓主骨架、乡镇村抓“毛细血管”。启动“对外大循环”交通项目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全力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围绕特色产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行动加快“乡镇微循环”交通项目建设。

六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镇宜居水 21世纪的人们更为关注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 调发展,生态宜居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首要目 标。一是加大环境友好型县城、乡镇建设,充分体现绿色城镇化的特质,推动城镇发展中的生态理念与绿色环境、生态经济和绿色行动的协调统一。二是创新理念,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大力提升城市功能,重点发展反映县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人力培育等生产型服务业,促使人口向城市集中,要素资源向城市集聚,达到最佳配置。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态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积极发挥市民在城镇化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凝聚力。 四是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彻底转变“重建轻管”的观念,以创建卫生镇、环境优美镇为目标,大力整治环境“脏、乱、 差”,着力加强对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监督、交通等方面的管理。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规划科学是最大财富,要牢固树立“七分规划、三分建设”的理念。

一是理顺体制机制,科学定位城镇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不能搞千篇一律,必须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居则居,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要按照全县功能区划分,通过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中心镇,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全面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使城镇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

二要科学规划,超前谋划,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远期发展的需要,按“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高质量、现代化”的要求设计,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兼容性。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乡镇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和城镇布局,科学制定出能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县城、乡镇、行政村三级发展规划体系。

三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搞好定位,整合商业元素,培育支柱,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型城镇,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实力。在城镇建设上要与农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为农服务的思想。同时,要结合10个乡情镇情,确立主导产业,并强力培育和开发,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建成资源型和特色型的城镇发展格局。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民族风情、自然生态旅游优势,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从而增加城镇建设的经济实力。

四要多方筹资,拓宽渠道,建立新型城镇化融资体系。下力气盘活城乡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多渠道吸纳城镇建设资金。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资金,积极开辟信贷或债券融资渠道;继续加强政府投资,加大对城镇建设资金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以此全面发展县域经济、服务于“四个建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