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

通讯员 李晓艳

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2018年11月18日至24日有幸赴杭州参加全县2018年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实地观摩、座谈交流,近距离感受了杭州“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的实干精神与“智慧创新、开放领先”的发展格局,结合建始实际,对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供参考。

一、杭州特色

杭州的新型城镇化起步较早、发展很快、质量较高,多个领域都领跑于先、亮点纷呈,个人认为,其特色主要在于“四优”。

(一)首倡“两山”理论,生态优。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首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杭州将这一思想根植于灵魂深处、落实于执政全域,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践行“两山理论”,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制定规划坚持顺其自然、绿色优先,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田地林原等独特风光来规划设计;城镇建设坚持依山而建、环水而修,不搞大拆大建,不损山湖林河,不毁古迹文物,现代建筑与历史古迹相依,繁华都市与绿色大自然相融,随处可见百年大树、千年古屋、繁花绿地、潮流建筑,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勇于突破创新,管理优。杭州是一个创新之都、智慧之都。杭州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有着眼未来、放眼世界的胸襟与眼界,杭州人思维超前、开放包容,有勇于创新、勇破藩篱的改革发展理念与气度,杭州人勤奋努力、苦干实干,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天天看黑板”的“三板精神”和“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杭州紧扣新时代国家发展大势,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人才强市、产业兴市、环境立市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遵循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大包大揽,不过多干预,不过度扶持,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立足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的时代大潮,首创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共享经济、跨界融合等现代经济发展模式,首推了“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行政审批服务模式和智慧城市、智慧管理、智慧保护等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真正实现了与时代接轨、与世界融合、与未来相联。

(三)注重文旅结合,建设优。杭州历史文化悠久、内涵底蕴深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立足全域旅游,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注重特色挖掘、文化融入、历史传承,既打造城市建筑的现代气息,又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将“白蛇传”、“梁祝”等经典故事和历史古都、诗词歌赋、创新科技等植入城镇建设中,同时,又注重挖掘地域文化,实行特色建设、错位发展,避免“千城一面”、“审美疲劳”。尤其是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杭州现象,正以蓬勃之势在全省乃至全国引领一轮产业转型、城镇升级的新浪潮。这里先后建设了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妙笔小镇、基金小镇、智慧小镇等多个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名片的特色小镇,并以小镇为平台,以文化为媒介,以创新为驱动,适时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吸引四面八方成千上万人蜂拥而至,使前来旅游、研学、经商、创业的各类人群,都能在这里找到栖息之所、梦想之地,都能留住美好、刻下记忆、满载而归,特色小镇正在引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比如:云栖小镇以“创新牧场-云产黑土-科技蓝天”为目标,每年举办云栖大会,吸引世界各地科技精英前来交流学术、共享科技、寻找商机,仅2016年为期4天的云栖大会,就吸引了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逾4万人参会,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达到736万人,创造的经济财富和社会价值令人叹为观止。

(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优。杭州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产业优先,坚持把培育特色新兴产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以特色产业引领城镇发展,以城镇建设支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城镇化、城镇产业化。尤其是特色小镇,均是以产业为支撑、以产业为先导来建设与发展,使之成为就业创业的新平台、全域旅游的新亮点、城镇发展的新引擎。比如:桐庐县分水镇是典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乡镇,没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但它将传统的制笔产业作为发展支柱,充分运用“中国制笔之乡”的名片,精心打造以绿色科技制笔产业为基础的“妙笔小镇”,并以小镇为平台,推动制笔产业从家庭作坊到标准化工厂再到产业集群发展三次转型升级,形成了集科创、制造、文化、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时尚制笔小镇,实现了从 “块状经济”中脱胎换骨,成为行业中高端制造业特色小镇的华丽转身。智慧小镇、云栖小镇则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产业为基础,采用“政府主导、名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着力打造完整的云生态产业链,为创新创业者筑就大展身手的梦想平台,片甲之地却集聚了阿里巴巴、网易、富士康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一大批全球IT精英人才落户,每年为当地创造数以千亿的财税,并以此反哺社会,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提档升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几点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杭州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蓝本和有益借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按照州委七届五次全会和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要求,转作风,善担当,补短板,强弱项,立足打赢“三大攻坚战”、建成“四个建始”,紧扣“三个坚持”和“123”总体思路,全力推动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全面小康助力增效。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好“一个城镇圈”。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紧扣全域旅游,建优建好“以县城为圆心、特色小镇为支干、中心村社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圈,以城镇高品位建设、高质量发展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建强县城龙头。围绕国家“长三角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抢抓精准扶贫、污染防治、城镇棚户区改造等政策机遇,按照“一城四区”的空间布局,强力推进老城区“瘦身”与新城区“强体”。按照“成熟一片、改造一片、开发一片”的原则,加快推进滨河路、老人大、黄家湾、老建筑、农业局、司法局、业州镇政府、人民医院片区等老城区拆旧建新;按照先地下、后地上、拆房屋、拓绿地的原则,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城市道路、生态绿地、休闲广场、文体公园等,大力建美广润滨河生态廊道、大寨山森林公园、船儿岛健康休闲广场、茨泉城市中心广场等多个大众康养休闲文化板块,新建多个标准化公厕和立体式智能停车场,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切实解决老城区堵、密、乱、赃等问题;以建始大道为主线、下坝新区为重点,优质高效推进市民之家、文化体育中心、产业新城、扶贫产业园、创新孵化园、金融中心等城建工程,注重挖掘融入土苗文化、黄四姐、红色教育、考古寻根、民间故事等特色文化资源,使城市建筑有文化、有底蕴,着力将县城打造成生态优美、品位高雅、内涵丰富、功能完备的“金建始”新名片。二是建优特色小镇。按照“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原则,全力建成一批辐射力强、拉动力足、影响力大的特色小镇。立足各乡镇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结合县域发展总体布局和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当地本土人文、山水、历史、产业、民俗等特色资源,大力引进市场主体投资,优化各项政策机制,着力破解“人、地、钱”等要素瓶颈,加快推动特色小镇由蓝图变为现实。可沿火车站、银北高速、沪渝高速、209国道、318国道、天二公路等交通要道沿线布局,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建优花坪葡萄小镇、业州高岩子森林小镇、景阳江钓小镇、茅田苗鼓小镇、长梁鲜花小镇、龙坪长岭岗金色林海小镇、高坪直立人小镇或露营小镇、三里黄四姐小镇、红岩桃源小镇、官店红色硒养小镇等多个独具特色、亮点纷呈的特色小镇,并依托小镇平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特色小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洼地”、创新创业的“高地”、安居乐业的“福地”。三是建美中心村社。乘借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东风,按照“基础完善、功能完全、服务完整”的原则,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扶贫、国土、易迁等各类项目资金,加大中心村社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饮水安全、用电升级、道路提档、网络提速;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因地制宜地采取搬迁集并、环境整治、改造提升等方式,大力推行庭院美化、道路绿化、村庄亮化“三化”工程,加大美丽果园、绿色田园、幸福家园“三园”建设力度,推进新型社区(居民点)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市民化。同时,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边贸口子村、旅游名村、特色产业村、生态环保示范村、历史文化名村等,努力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

(二)坚持产城融合,抓实“两个重点”。一是突出产业支撑。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围绕“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发展方略和“四大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避免城镇空心化。在农业上,围绕城镇发展,联片规模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扶优培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做实专业合作社,扶壮专业大户,优化科技服务,依托电商平台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推进农业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销售,为城镇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工业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大引强,外招内扶,加快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关联性强、拉动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尽快实现富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集团化、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产业规模化;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稳中有进,以工业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带动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市民化。在生态文化旅游业上,加快形成以野三峡、石门河、朝阳观等景区为核心抱团发展的生态文化旅游圈,全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备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注重文旅深度融合,将土苗文化、黄四姐、民俗体验等充分融入旅游全过程,使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把建始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休闲康养目的地。二是突出规划引领。实行全域规划,着眼于全县城镇发展,科学规划、科学定位,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与个性,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特色小镇为支撑、各中心村镇为节点的“三位一体”城镇空间格局。加快修改完善控制性详规,实现总规、土地规划、空间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五规”统一,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严格执行规划,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整合住建、城管、规划、国土等部门力量,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规划编制精确、执行到位。

(三)坚持创新驱动,健全“三大机制”。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建立新机制、新体系、新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健全高效审批机制。坚持“效率至上、高效为要”的行政审批理念,学习借鉴“杭州模式”,大幅度、实质性减少审批事项,精减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建立新型城镇化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联审联办、帮办代办、一站办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全力打造高效、透明、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二是健全市场先导机制。坚持遵循经济发展自然规律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要素配置,政府把该管的管到位、该放的放到位,用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共同推进城镇发展。依托市场主体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合理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参与城镇开发的企业实行用地指标优先政策,切实激发其建设城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拓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普惠金融中心和金融超市,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市场运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开发。做实村级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统一管理和经营集体资产,将股份确权到人,按股分红,实现“农民变股东、乡村变城镇”的就地城镇化转变,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助力增效。三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出台优秀人才落户建始激励政策,集聚更多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社会治理人才,使之成为助推建始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配套政策,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编辑刘定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