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92】四方井的来历

四方井是业州镇四方井村的一个居民点,也是该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该地因为有一方方正正的大水井。故得名“四方井”。

说起这四方井,可有点年头了。

史载,从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西晋经历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司马家族为皇权窝里斗,一个个司马后代在皇帝位子的争夺中丢掉性命。在这一场政治权利角逐中,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无法过正常的农耕生活,无辜被杀害,家园被烧毁,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许多百姓为保住性命,只好携家带口,逃往深山,逃往偏僻的地方。这时,建始建县时间还不长,又偏隅于西南,远离政治权利的中心——洛阳,本就人口不多,又山大人稀,于是就有人逃到了建始。

在逃往建始的姓氏中,有来自荆州的张氏家族,他们带着全部家当,举族西迁,长途跋涉,来到了建始客坊,在现在的四方井这里择址建房,合族人在该地定居下来。

该地是一个山间平坝,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张家人到这里时,还没有什么人家,山上的树木可以随便砍伐,坝中的田土可以随意开垦。张家人定居下来,在山上砍伐树木,建起简易的能遮风挡雨的茅草棚,然后就合全族男人之力,开垦田地。砍掉平坝中的小树,割掉茅草、荆棘,几个太阳晒下来,小树、茅草、荆棘都干枯了,然后点上一把火焚烧。这种办法叫“烧畲”,是张家人跟着当地乡民学的开垦田地耕种的方法,这种方法,既使表皮土壤松动,而焚烧之后的草木灰又是极好的肥料。焚烧之后,待得下了雨,就可以撒种了。几年下来,张家人在该地站住了脚,且是家有余粮的较富裕的人家。

张家人住在这里,山上有柴,土地出粮食,没有兵匪骚扰,与当地的原住乡民也相处和睦。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坝中水不是很好,坝中无小河,只有几股山泉水。好在居住的百姓不多,一般年份,还能够勉强满足坝中人户的人畜用水。

时间到了清初,随改土归流和“湖广填四川”大潮,大批移民迁到建始县境内,张家居住的这个小平坝,原来坝中就有一条小道,现在这条小道就成为了古县城前往施南府的人行大道。距该平坝不远的客坊,也由于位于古人行大道边,慢慢形成为一个山间小小集镇,有二、三家杂货铺,有一、二家客栈。迁来的人家,就四散定居于靠近小小集镇的平坝、槽地、埫地或山腰台地。雍正年间,就有胡姓人家从石首县万福乡迁来建始磨子岩,又分支族人迁至张姓所居住的小平坝。而这个小平坝,除了张姓外,还有陈姓、饶姓等姓氏。张姓人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虽子孙迁出了很多,但居住在这里的人户还有不少,且在该地也是数得上的富裕人家。胡姓人家迁来,其他几姓人家都来相帮,帮着建房,帮着制作家具。胡家初来乍到,大家还送来了玉米、面粉、蔬菜。胡姓人家很快安顿下来,融入了这里。胡姓本就是有家底的人户,迁到这里,很快也就成为富户。小平坝的几姓人家,虽家境有好有坏,但相处都非常友好。一家有事,几姓人家都来帮忙,一家有困难,几姓人家都伸出援手。从没有因田界、因山界而发生纠纷。

随着坝中人家的增多,原有的几股山泉水就供不上了。人们吃水,常常要到临近的石桥湾小河里挑,遇上天干,还要到距此六七里山路的马水河去挑。山路崎岖,挑水成了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且要占用一个壮劳力。

作为坝中富裕人家,张姓和胡姓都把解决饮水的问题放到了心上。张姓族长找到胡姓族长,两人商议,要在坝中修一口大水井,彻底解决坝中人畜饮水问题。

两姓人达成了共识,两位族长亲自上山,寻找水源。找了好几天,在坝边一座山上,找到了一股水源,再把原有的几股山泉水汇合,解决坝中人畜用水应该不成问题。

水源找到了,要引水,还得修一口大水井,算下来,石料、木料、桐油、石灰,加上人工,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子。但张、胡二位族长二话不说,二一添作五,一姓出一半,辅助劳力也是平摊。

秋收后,田里的活不忙了,张、胡两姓就忙开了。备石料、备木料,买来桐油、石灰,又请来了当地最好的石匠。扣的扣水井,接的接引水槽。坝中其他几姓也主动来帮忙,有力出力,有料出料。不到两个月,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水井就修好了。几股山泉水引入了井中。时间不长,水井就注满了。清清的井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坝中人家又在井周围种了一些树、花,作为水井的天然栏杆。而这水井,就成为了坝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水井修好了,坝中人家不需要翻山越岭去挑水了,这可是坝中的一件大事。陈姓人家提议,要在井边立一块石碑,记载张、胡两姓的功德,张、胡两姓族长极力推辞,不允许立碑。陈姓人家见张、胡族长不答应立碑刻,就让他们给这口水井起个名字。张姓族长看着胡姓族长说:“哪里需要再起么子名字,这口井四四方方的,干脆就叫四方井。”胡姓族长接着说:“好名字!四方井,聚四方之水,汇四方之财,预示着我们大家都将兴旺发达。”顿时,大家纷纷叫好。于是,四方井这个井名就叫开了。

张姓族人与胡姓族人义务修水井福泽地方的善举在远近传扬开来,人们纷纷称赞他们不图名、不图利的善良品德、仁爱之心。后来,人们干脆就称此地为“四方井”,因这井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井名名地,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这种美好品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仅在四方井,不仅在业州镇,不仅在建始县,而是在凡有中国人的地方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资料搜集:袁作寿  邱昌松    故事撰写:邱晓平)(编辑樊淑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