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人和事】建始遗珍——玉洪观遗址

中国建始网特约摄影师 余安钢


翻开建始县史志办2009年5月重新校印的清同治五年(1866)《建始县志》第137页,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玉洪观在县北六十里。155年前(清同治三年),一群对道教顶礼膜拜的人,以捐钱、捐粮油等方式,在县城北六十里处重修了玉洪观。玉洪观重修成后,当年的建始县令亲笔为玉洪观书写了落成纪念碑文。一个县令为远离县城六十里外新落成的玉洪观亲笔书写碑文,可见玉洪观的建成在当时县域内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了。1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寻找到了玉洪观遗址,当我们的足迹第一次踏进这里,眼前所看到的玉洪观已经是柱倒梁断、顶瓦尽失、野草丛生、满目荒芜。但从残垣断壁中,我们仍然依稀看到了它当年香火鼎盛的影子。







建始县境内的寺、观、庙,清同治五年的《建始县志》录入记载的有66处。目前已知尚存的有二处:一处是业州镇境内的朝阳观,又叫天池寺;另一处是高坪镇境内的石柱观。玉洪观与这二处寺观相比,它没有被现代人维修或被重建过,它保留着历经沧桑的原生态。153年前,它被载入了清同治版《建始县志》这说明了在那个年代玉洪观的不一般。虽然眼下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但你所见到的是150多年前,建始境内最原汁原味、古色古韵的道教文化遗址。虽然历经百年风雨、遭受过人为的破坏,但在一片破败中仍然有许多东西熠熠生辉、风彩依旧,不由得让你眼睛一亮。



龙头山靠山临水,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玉洪观地处建始县长梁镇山清水秀的木桥河水库旁的一处山梁上,小地名龙头山,在钰洪村的辖区内。因为形似龙头,所以当地人叫它龙头山。龙头山背靠二仙岩,二仙岩后背上是天鹅池,三条山峦从二仙岩和天鹅池逶迤而下,龙头山居中而立。龙头在建始,龙尾在巫山。当地人说这是“吃湖北,屙四川”。龙头山是一道由西向东延伸的一条狭窄的山梁,长约近300米左右,最宽处30米左右,最窄处2至6米左右。在这狭窄的山梁上由西向东、由高到低排列着观音庙、祖师庙、玉洪观三处观庙遗址。在靠近观音庙旁下面不远处,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道光三十年修建的山王庙。这几处庙观中,玉洪观的建筑面积最大,包括偏殿有300多平方米,观音庙、祖师庙的建筑面积,有近20个平方米,山王庙约2平方米左右。

龙头山的庙观建筑规模显得并不气势宏伟,而是那种小巧玲珑的风格,但它仍然体现出了我国道教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一是处静选址。道教庙观修建选址一般都是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之中,以利于在大自然中修身养道。追求的是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二是居险而筑。常常是临崖而建,打造出令人惊叹的险峻感。采取纵向布局,由高到低构建出跌宕起伏的优美层次轮廓,追求的是“云深不知处"飘渺虚无的人间仙境的意境。三是登高而建。道教的活动场所,在北朝周武帝时就称为“观”。观《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就是观星望月的意思,所以道教的活动场所称为“观”。要观星望月就得有高台,而高山即是天然的高台。道教认为了解天像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这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







登上龙头山,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山王庙。山王庙从基坐到庙顶高有2米多,长1.2米左右,宽1.5米左右。厚重的青石条把山王庙打造的很墩实,历经168年风雨至今完好无损。山王庙虽然修建的不大,但建造的很精致,两边小小的山墙上还雕刻有饰纹图案,庙门上雕刻着碑文和楹联。庙门上楹联上联:先镇西凌仁圣王,下联:后受东岱天地君。楹联横批是:龙赏显应。庙门的两扇门页上的碑文,记载着立碑时间和建庙的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额。立碑时间是:道光三十年仲春月谷旦吉日立。据当地人说,山王庙门两旁原来还各有小石狮一尊,早些年被当地老百姓搬到自己家里去了。在山王庙旁曾经生长着一棵四五百年的柏树,七十年代被当时的茶园公社砍了拿去建房了。还有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樟树,也在那个年代被砍了熬樟油了。在山王庙附近曾经还有一座土地庙和泰山庙,这两座庙虽然早已在历史的烟云中消失,但年长的人还记得这两座庙门上的楹联。泰山庙的楹联是:掌山界善恶,判人间生死。横批:威严显应。土地庙的楹联是:瑞庆夫人保家庭,土地老爷显威灵。山王庙前曾经还有一幅楹联:三双手指天下少,六只眼睛古来稀。这是用来描写山王形貌的。




10




在山王庙后面的山梁上,是观音庙和祖师庙遗址。观音庙内早已空无一物,只有门前满是落叶和荒草的地面上,矗立着一尊由雕刻的青石构件建造的香炉。香炉的盖顶被雕刻成莲蓬形状,中间是一个八角形的石盘,周边雕刻有万字形的饰纹。底下的基坐是一个方形,四角上雕刻虎头像,基座的四边雕刻着象腿形的图案。在一旁的地面上还散落着,由青石打造的一件圆形和一件六边形的香炉构件。圆形的构件周围刻着不知名的动物图案,六边形构件周边除了雕刻有龙和鹿的图饰以外,还雕刻有文字,记载着观音庙的领修时间以及修建首事人的姓名,时间是:道光三十年五月吉日领修。在观音庙的门楣上还刻有太极八卦图。













沿着布满青苔和落叶的石阶,我们来到了祖师庙。祖师庙比观音庙残存的石雕制品多,庙内还有一张木质的供桌,放在供奉祖师神像的石桌前,这张供桌历经百年不朽,不能不说是个神奇。庙内还有现代人供奉香火的痕迹,只是祖师神像早已不在其位。祖师庙门外散落着几根折断破损的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石柱,上面浮雕刻画出的是蟠曲而上的龙形,一节石柱上雕刻的龙头还比较清晰可见。还有几段石柱上雕刻着文字,但无法读成句。



在一个高约50厘米、直经约40厘米的六角形石柱上,也围以雕刻着文字和图案。其中有三面是文字,还有三面是以人物为主造型的雕刻。画面中不仅有人物,而且还有楼台亭阁作为背景。这些雕刻精美的每一幅图,一定会有不同的故事,只不过是我们这些道外的人读不懂罢了。祖师庙前与观音庙一样,门前也有一尊香炉,但已倒落在地上,莲蓬形状的顶盖被放在了庙内的供桌下面。庙的门楣上也显目的雕刻有太极八卦图。















在龙头山的庙观里,残存的石雕古迹珍品最多的是玉洪观了。观内靠两边墙角,有二张较完好的由青石材建造的供桌,供桌长约170多厘米,宽约120多厘米,高约150多厘米,桌面的下沿用沉雕的技法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下沿边缘线刻着双线条的精美饰纹,这两张供桌之间的一张供桌已经倒塌。据当年在玉洪观观上过私塾的人讲,左边石桌上供的是关圣人、中间石桌上供的是玉皇大帝、右边石桌上供的是张天师和康王菩萨,在一旁的偏殿里还供放有地母菩萨和守山门的灵光菩萨。在观内有10个磉墩东倒西歪的散落在各处,每个磉墩的四个立面上,用浮雕的技法刻有道教的宗教图案,有些可以明显看出是暗“八仙”的图案。观内中间的位置有一个凹陷处,曾经是观内的天井,天井口上空曾经还盖有亭楼,下雨时雨水不会落到天井里。







品赏玉洪观,令人赞叹不已的是那道建造精美的观门,这道观门上汇集了道教宗教里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图案。当年的石雕艺人和设计者,将八仙、太极八卦、青龙、白虎、和朱雀等图案,用精湛的石雕技法把它雕刻在了这道观门上,把这道观门打造成了一道石雕艺术珍品。





玉洪观的门高3米左右,宽约1.5米。观门楣上方的青石制作的门匾上,用沉雕的技法雕刻着“玉洪观”三个骨力遒劲的大字。在雕刻“玉洪观”这几个字的石匾四边,还线刻着龙和云纹等图案。



在这块雕刻着“玉洪观”石匾下面的门楣前方,最令人叫绝的是那“八仙”浮雕,可以说是这道观门石雕的精华之处。玉洪观门楣上“八仙”人物雕刻精致,服饰、发式、胡须和羽毛上的纹理清晰可辨。“八仙”的体态用高浮雕的技法雕刻,五冠、发须、服饰、仙鹤的羽毛则采用的是沉雕的技法线刻。浮雕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把“八仙"的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精细的线条,把“八仙”一双眼睛刻画的十分传神。从雕刻的细微之处,我们感受到了150多年前石雕匠人的精湛技艺和设计者的审美情感。











在雕刻有“八仙”的门楣下面同样雕刻有太极八卦图,太极八卦图左边门楣转角处,雕刻着一条面目狰狞腾飞而起的青龙和云纹,右边则是雕刻着头像麒麟、身像梅花鹿的一只怪兽和枝叶的纹饰。让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右边不是一只白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从观内往观外方向看),是太极八卦四向的排列定位,而在这里被改变了。





在雕刻有“八仙”的门楣下面朝前的两边转角处,靠左边雕刻着白虎图,靠右边雕刻着朱雀图,这两处饰图中的白虎和朱雀造型生动优美,体现出了工匠雕刻的精湛技艺。





站在玉洪观门外,惹人注目还有那观门上的楹联,“符握昊天尽覆载咸沽化育,帝临玉关统神人悉在钧陶”。楹联字体书写结体宽博沉稳、运笔酣畅圆润,笔法肥劲、气韵雄浑,向你展示出了150多年前建始古人的书法之美。石雕工匠用浮雕的手法,将楹联镌刻在门楹上,使这些字体张力十足、气韵更显生动,这是书法艺术与石雕艺术完美结合的境界。在观内殿前天井坎上两边的柱楹上,也曾经有一幅楹联:“功参天地明其日月,量合乾坤道观古今”。守山门的灵光菩萨旁也写有这样一幅楹联:“一鞭击破群雄胆,三眼看穿魔世界”。可惜这些都被人为的毁掉,早已不复存在了。



在观门外场地的一角,我们抚去厚厚的落叶和青苔,一块破损了的碑石显露了出来,碑石上雕刻的“永垂不朽”的四个大字首先跃入你的眼中,仔细看那些文字残损、字迹模糊的碑文,我们知道了这是为当年捐钱、捐物重修玉洪观的人们立的纪念碑,立碑时间是:大清同治三年小阳月吉日。看到这块躺在泥土中破损的石碑,我忽然想起了当年建始县令为玉洪观重修峻工提笔书写的纪念碑,如今它在哪里呢?玉洪观处在远离县城的山野之中,但它同样没躲过曾经的那场“破四旧”的浩劫。听年长的人说,这块石碑在“破四旧”中被打碎,不知散落在何处?



玉洪观在过往的岁月里曾经遭受过三次人为的毁坏。第一次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一群神兵盘据在玉洪观内,建始县团防与四川铜豉包团防、庙宇团防一道前往围剿。在围攻中往玉洪观围屋里扔了几颗手榴弹,炸死了神兵,但也炸坏了玉洪观的围屋,神奇的是扔到玉洪观正殿的三颗手榴弹都没有爆炸。第二次是1958年,偏殿的房子被拆掉,把正殿分给一个村民住,这个村民烧掉了殿里供的神像。里面的几口铜钟也被抬到白云寺小学和沙坝小学,去当上课的报时钟用了。第三次是“破四旧”,砸毁了玉洪观门前三块刻有文字的石碑。原来观内殿前天井坎上,有二尊一人多高的生铁铸香炉也被砸毁了。还砸毁了观音庙和祖师庙前建造精美的石香炉,捣毁了庙内的神像,砸毁的碎块被掀到山崖下。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残缺的部件,是后来村民从山崖下的荒草荆棘中找回来的。在上龙头山的路口处,原来竖有一座指路碑,有一人多高,由碑帽、碑身和碑座组成。碑身上镌刻有建造玉洪观的领修人和建造时间,这指路碑也在“破四旧”时被掀到路下边40多米远的岩坎边上去了,现已被泥土掩埋,已不见踪迹。碑帽被填埋在路基下面,碑座也被附近的人家弄去打成了猪槽。由此想到,在玉洪观坍塌的殿堂和观门外,被树丛、荆棘、野草覆盖的堆积层中和山崖旁,一定还有没见天日、会让你眼睛一亮的文物瑰宝。

从道光年间到解放前,玉洪观的香火一直是十分兴旺的。据当地年长者说,玉洪观过去很热闹,经常有香客敲锣打鼓结队远道而来,云集玉洪观祭祀求神拜仙。来的香客有四川(今重庆),还有宜昌的,茅田的、业州的人也常到玉洪观奉香烧纸求神。每年七月,玉洪观就会举一埸规模盛大的打教活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观里的道士就会在这一天与村民抬着菩萨、地母神在田边地头巡游,以求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如果遇天旱水涝自然灾害,玉洪观里的道士们同样会举行上述活动,祈求消灾驱祸。每年举行打教活动,乡里的保长、甲长就会挨家挨户收取打教费。

这玉洪观为什么会叫玉洪观?在当地老百姓中有二种说法:一是说,玉洪观里最早时有一张玉石做的桌子,人们就叫它玉洪观了。后来观里的老道长在临死之前,把这张玉桌藏在了一个山洞里,从此就无人找到了。二是说,玉洪观里曾经有一块玉石做的砚台,来观里求神的人在抽签菩萨那抽签后,就拿到道长那求问签的内容,道长就会拿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写在纸上。神奇的是这砚台里的墨汁,不管你蘸写多长时间、多少次,不用添水它永远不会干涸。因此,玉洪观而得其名。

我们眼前所见到的玉洪观遗址,是1864年重修后的,在玉洪观没重修前,这里就有庙观早已经存在了,但修建时间不详。我们第二次到玉洪观时,在观殿内墙角的乱草荆棘丛中又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碑石,可惜也被毁成两段。立碑时间是:道光拾贰年拾壹月穀日。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风雨的侵蚀,更加上人为的破坏,碑文已残缺模糊,难以读成句。但大致上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块界碑,说的是以此为点,东西南北山田的起至界线在某山、某沟、某坡处。碑文中还看到了“康熙二十五年报X雍正X”、“家庙宗祠”、“佃稞全纳殿宇”、等字样,是不是在道光十二年前这里就是一处庙观了呢?而玉洪观可能只不过在此处重修的。曾在庙观读过私塾的老人说,听他爷爷说,玉洪观最早是向氏家族的家庙宗祠。碑文上有“祖向大X"这几个字,碑文落款处也有“向XX”等的姓名,一块落款姓向人家的碑,为什么会放在玉洪观里?这是不是验证了他爷爷所言是真的?呵呵!时间有点久远了,能验证这些问题的人早已作古了,能证明这些往事的古迹文物也早已毁坏殆尽被黄土所掩埋,我们也只不过是初来乍到的过客,弄不清就随它去吧!关于玉洪观的传说还有很多,就不在此赘述了。



世代更迭、星转斗移,道教作为华夏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早已从人们的视野中远去。当年在玉洪观前观星望月的道士们,早已消失在岁月的风尘里;曾经在观里奉香烧纸虔诚的信徒们,早已淹没在逝去的烟云中。如今,只有那屹立百年不倒的观门和山墙,在这里向来者无声的叙说着玉洪观的往日时光和岁月。矗立在野草荆棘丛中的残垣断壁,向你展示出了玉洪观古韵幽幽的苍凉之美。



玉洪观遗址,是陈列在建始大山群中的文化遗产,它与千年建始古县积淀的文化脉络相承,它是见证千年古县建始残存的、不可多得的一个古意盎然的文化符号。今天,我用我的镜头将它的风彩展示给世人,为的是让人们关注它、珍惜它、保护它。(在此感谢单位好友李友华提供信息并陪同协助,感谢长梁镇驻村干部李白奎、村书记万军带路,感谢村民为我们劈荆斩棘开路,感谢村民谢师傅、马师傅给我们讲故事。)(编辑蔡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