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协作】有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考

通讯员朱成芳

11月18日至24日,我们有幸近距离感受到了杭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智慧,实地考察学习了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当前,建始县脱贫攻坚已进入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期、闯关夺隘的冲刺期,接下来,如何抢抓国家、省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全面提升,值得所有建始人民深思。笔者现结合考察学习的所见所闻,谈谈我县如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确保农村社会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掉队、不拖后腿。

一、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深入到千家万户,全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也感受到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更感受到了祖国的国际地位、个人的社会地位在日益提高。但是,不难发现,当前乡村村容村貌、老百姓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1.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上学难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贫困户、民政特困供养对象虽然搬进了政府建的安全房,但依然存在住房面积和住房格局不够或不便使用的矛盾,生产用房缺乏;农村许多家庭住房依旧是瓦房、木房,但绝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基本是“三留守”人员,非异地搬迁安置户房屋的外墙、楼顶维修工作难度大,危房改造仍存在难度。通村、通组、通户公路修建或硬化,水源寻找、水库修建、水管铺埋,电力农网改造,4G网络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均受当地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影响大,都存在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高、投资风险大、工程质量难以把控、部分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等困难,致使百姓受益慢。又因我县农村山大人稀,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受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等影响,许多教育工作者、医疗人员“待不住”,致使适龄子女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很难跟上时代发展要求和老百姓需求。

2.农民收入渠道相对狭窄。因地域地理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民发展思维模式固化,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难跟进。又因受生产劳作方式落后等局限,我县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狭窄单一,面临各方面刚性开支,仅靠种地、打零工、卖家禽等获得的收入已入不敷出,促使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因“三留守”人员劳动能力不足、思想观念较落后、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家务琐事缠身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济发展等政策落实受到限制,长远的发家致富动力欠缺。

3.农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垃圾乱扔、柴草乱堆、污水乱泼的“三乱”现象,山林树木滥砍滥伐、矿石肆意开采、河流以及不科学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现象成为了村容村貌的新问题。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农村垃圾日产量达到150吨,绝大多数村无垃圾处理厂、无专门环卫人员,存在垃圾随意乱丢乱扔、处理设施不够、处置方式简单粗放等问题,“垃圾往哪去”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炊事、取暖多以柴草为主,山林树木滥砍滥伐现象严重,许多绿植森林遭到破坏,存在柴草垛在农民房前屋后、高压电线下、公路两旁乱堆乱放等问题,火灾、道路安全隐患较大。农村生活用水随意乱泼,导致房屋周边油腻湿滑,气味难闻不易散,蚊虫容易滋生,产生人畜交叉感染,威胁到村民身体健康。河流内随意倾倒垃圾、清洗衣服、放牛放羊,污染严重。农村采石场存在无证开采、肆意开采等问题。部分畜禽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牲畜粪便直排,未建规范化粪便堆积场,粪污收集池没有覆盖处理,对周边河流水体、耕地土壤等环境造成了污染,又因臭气熏天,蚊虫乱飞,周边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4.农村生活习惯相对陈陋。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时间节点,惯用燃放烟花爆竹来增添喜庆,展现“脸面”,以及燃放烟花爆竹形成的盲目攀比思想在老百姓中根深蒂固。政府到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致富领头人、社会进步人士到村发展产业,需要征地征林时,老百姓小农思想作祟,相互扯皮心生嫉妒,不愿配合甚至阻挠,影响了本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又有在精准扶贫、低保评定、厕所革命等过程中,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还有部分民众心理不平衡,争做“贫困户”,争着“吃低保”,更甚无理取闹,扯皮谩骂、恶意举报村干部等等,严重影响该村在党委、政府心中、在社会上的名声,给该村其他百姓,也给其子孙后代发展罩上了阴影。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老百姓经济实力差,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窄,收入仅能维持家庭成员基本生产生活开支,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网络、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政府。但我县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正处于产业升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期,经济财力偏弱,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2.村民发展观念根深蒂固。受历史发展、社会转型、长年养成的生活习惯等原因,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村民主人翁意识淡薄问题难以短期内破除,老百姓安于现状、急功近利、小农民意识浓厚,思想认识上一时难以改变。

3.村级组织主体作用乏力。农村居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严重,未真正形成村组共谋发展的“合力”,现有软弱涣散村还需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

4.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我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老百姓生活受传统风俗习惯影响较大,政府在开展农村垃圾处理、禁鞭行动、厕所革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时,面临着改变老百姓历来养成生活习惯、如何科学执法、权衡老百姓之间利益关系、安置相关人员待遇等许多现实问题。

三、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与对策

1.坚持规划引领。建议提前做好制度和体制机制上的建设和科学规划,让老百姓、让商家企业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做到发家致富、建设家园时不盲目、不浪费、不乱套、不破坏生态环境。注重加强调查研究,从整体上做好人居环境治理的全面规划。无论是农村垃圾处理厂和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还是公共厕所的建造和管理,或者是垃圾收集车的数量和布置,都要深入一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做足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最优地理位置、实际使用效果、尊重老百姓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等因素,避免出现边建边改、边做边规划、资源浪费等问题。

2.加大投入力度。类似“要致富先修路”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已经深深入驻老百姓内心。当前老百姓对政府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积极性也越来越强,建议政府部门充分把握当前机遇,统筹资金资源,扩宽渠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用水、用电、出行、联网条件,提升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部门要用灵敏的嗅觉,大力度引进全国垃圾处理、厕所革命、畜禽养殖、疫情控制、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分批对老百姓开展农村蔬果药种植、畜禽养殖等的培训学习,加大技术指导和支持,真正挖掘智慧,帮助老百姓“脱穷根”,真致富。

3.培育文明乡风。抓住“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作用。俗话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在村里,干部是领路人,是导航者,是旗帜和标杆,是希望和曙光。要抓住村委会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出生地在本地工作在外地的干部、企业家等“关键少数”,引导他们发挥领路人、开拓者、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珍惜家园,积极挖掘和发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打造民众信赖、为民办实事的干部队伍,拧成一股绳的合力,带动农村“民风”的转变,让广大群众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让每个人都成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受益者。加强对老百姓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抓住老百姓身边的经典案例、成功做法,利用广播、电视、新兴媒体、流动宣传车、村规民约、小组会、群众会等老百姓能经常接触到、接地气、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做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异地搬迁安置、“厕所革命”、“庭院美化绿化”行动、环境“十乱”整治、垃圾分类处理等政策措施的宣传,把政策要求送进老百姓家中,装进老百姓脑袋里,落实到自觉行动中,真正做到让老百姓主动接受,主动改变,让“脏乱差”变“绿富美”,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

4.注重建管并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老百姓都懂的道理,也是老百姓最期望看到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结果。一方面要用老百姓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容易接受和容易贯彻执行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把握好法治和德治治理的度,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真正融入到老百姓“富口袋、富脑袋”脱贫致富、综合素质提升的行动自觉中去。另一方面建议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注重宽严相济,在老百姓中实行“黑白榜”:即既要在老百姓中树好“风向标”,表扬奖励在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政治改善过程中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个体或团体;又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建立“黑名单”,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和严重影响的“三乱”对象、畜禽养殖户、烟花爆竹燃放者、滥砍滥伐滥开采者等违法违纪人员的执法处罚力度,使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