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县林业局驻花坪镇徐家坦村扶贫工作二三事
特约记者冯平 通讯员夏晓波
在扶贫工作的道路上,我们既要看重结果,又要讲究方法,特别不能虚化过程。
我们觉得,方法对了,过程实在了,结果也就坏不到哪里去。
鞭策我们,重视扶贫过程,不搭风景,深知基层百姓的实际和困难,为民做好事办实事。我们尖刀班决心在带领村民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乡亲。
县林业局班子成员黄庭文深入驻村花坪镇徐家坦村调研时如实说道。
扶贫道路前行 激发勤劳效能
深秋十月,群山斑斓。我们和林业局驻村扶贫干部一路来到花坪镇徐家坦村8组谭新华家,只见他们夫妇正在给烟叶打捆。
“这么多打好捆的烟叶?”
“您们来了,快进屋坐。”
我们默默地数着烟捆,“这两天没出门,正把晾好的烟叶分类、筛选等级,打好捆收拾起来,等着出售。”站在一旁的谭新华津津乐道。“今年种了十亩田的烟,收成还好,两亩多田的贝母,半亩多田的魔芋。”
“还有八亩多田的玉米,两亩多田的土豆。”问起长效经济,他一脸微笑,说:“长效产业有四亩多田的茶。”
据了解,谭新华,今年50岁,他自己有耕地七亩多田,为了攻读传媒大学的儿子读书,每年至少开支6万多元。谭新华夫妇只好主动把村里别人的抛荒地租来发展产业。
他说,“以前,他家公路不通,电压不稳。在家里用钢磨打包谷面、打饲草要等到深夜,村里的农户基本睡了,电压升高了才能进行。”
驻村扶贫干部在扶贫过程中,经常到他家宣传惠民政策,讲扶贫故事,开发扶智思维,谋划产业发展,要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渐渐地把谭新华由懒散的思想逐渐过度到热爱生活,并对家庭的事情有了一个系统性的安排。
尖刀班班长刘国猛说,“从县林业局进驻该村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尖刀班就注重扶贫工作的过程管理,无论是贫困户的识别、建档立卡、产业谋划、环境改造,还是政策落实,我们始终把预期的工作结果放在尖刀班和村支两委每个人的心中,坚持原则、脚踏实地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行。”
扶贫不虚过程 脱贫贵在立志
在扶贫道路上,人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生产因素,谭新华也是如此。有了改变的想法,还要有改变的行动。
谭新华想,自己有双手双脚,自己又有学生在读书,要花去大量的钱攻读学生,不能等靠政府,还要想办法发展经济,才能度过重重难关。
据了解,从2015年开始,每年光上学的学费就要15000多元,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谭新华夫妇向亲朋好友伸手凑了一部分,但仍不够学生上学支出。当时把家里全值钱的东西如猪牛羊全部低价销售,勉强才能让学生去上学。
但是,每月还要一千多元的生活开支,不能让孩子饿着肚子读书。谭新华夫妇说干就干,平时在周边打些临工,白天到别人家犁田,晚上打电筒送种猪,有时忙得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家。
在劳作艰苦时,想到自己有个读传媒大学的儿子,想到儿子的前途和希望,在自豪的同时也不觉得累,从中找到快乐。有一次谭新华妻子独自挑着一担猪草,一不小心,连人带物掉进了深沟,从此落下了腰痛的病。
有时候,谭新华夫妇白天给别人做活路,晚上回到家里还要给猪牛羊等牲畜安排饲料,打着电筒到田间去打饲草、摘烟芽,趁着月光在田间地头挎烟叶再往家里送,在累得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有时只睡三四个小时。
谭新华夫说,“别家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吝啬,我们就去帮助别人,能帮到别人的忙,我们很高兴。”
自强上进之心 脚踏实地精神
在进村入户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志不强者智不达的深刻含义。
据了解,去年上半年,谭新华开始谋划修整住房,在尖刀班和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拆除旧房,建起了新房。
谭新华妻子常年多病,腰间盘突出,经常在田间跪着腿做事,挎烟叶,打烟捆。有时候累得想在田间休息,下雨时,冒雨还要在田间做事。
谭新华说,“林业局驻村扶贫干部在扶贫,实际上是在拉我,我们怎么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等不靠,用勤劳脱贫。这些年来,我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安心看过一次电视。家里有牛四头、种猪两个、母猪六头、羊五只、大小猪六七十个、待出栏的就有二十多头,都是等着要吃的,外面还有儿子等着要钱。”
尖刀班成员梁佑平说,“谭新华真舍得干,一个人能顶七八个人做事,他不分下雨天晴,不分白天黑夜地做事,现已成为该村名副其实的种植养殖大户,他在未脱贫之前,从未向上级伸过手,他不等不靠,给村民树立起了一个榜样。”
谭新华认为,要给家里读书的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不能用懒散的思想来教育后人,人要有骨气,挺直腰杆做人,在这么好的社会环境下,就是要勤劳致富,不给政府再添麻烦。
(实习编辑 胡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