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陈平安
近日,记者看到民间非遗传人何培斌正在小心翼翼地打磨一个即将成形的根雕,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情。又一个凝结着自己汗水与智慧的艺术品要出炉了。
他的根雕作品,保持树根的自然形态与天然神韵,充溢着浓重的自然美,雕刻的同时注重根雕的形、神、意、趣,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每件作品都是奇巧结合、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这个靠自己独特的天分、勤劳的双手已经做了30多年根雕的匠人出生在建始县红岩寺镇黄木垭村4组。从小,爷爷的一幅木炭壁画就刻印在了他的心灵,他梦想着成为一个雕刻师。长大后,为了重新找回祖辈们遗失的根雕技艺,何培斌走出大山,拜师学艺。现如今,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仅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雕刻师,而且为延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拜师学艺
何培斌,出生在贫寒之家,在1岁多的时候,父亲就因病早逝,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拖着病弱的身体日夜操劳供他上学。后来有了养父,家里才略有好转。再后来,母亲又生了个可爱的妹妹,虽然生活艰苦,但总算有了一个完整和谐的家。
他高中毕业后,时逢土地下放初期,家里缺劳动力,他就同继父一起下地干活,勉强能支撑一家人的生活,但经济上并不宽裕,每当父母生病时连到医院看病的钱都没有,无奈之下,他弃农拜师学木工做家具。经过4年的苦学钻研,成了当地有名的家具师傅,特别是他在家具上雕龙画虎、“种草植树”,把大自然的美“搬进了家”,生意越来越红火。但他并不满足,他要成为一名雕刻师,实现儿时的梦想。
梦想成真
在何培斌五、六岁的时候,一次他在生产队的粮仓板壁上看见了一幅用木炭火石所作的画,画中是一个头戴鸦帽的男人半身肖像,画中人物非常逼真,笔画之流畅,角度之精准,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大人们说这幅画是他爷爷画的,这更增强了他的好奇心和对爷爷的崇敬。每到学校放假,他就跑去学着画,虽然总是没有爷爷画得好,但从此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笔没纸,就用做饭烧木柴留下的炭火石在自家的木屋板壁上画,画了洗,洗了再画;在学校里,利用下课休息的时间在黑板上、作业本上画。
结婚后由于家庭的压力,他再也没有精力去画画了,白天要下地做农活,晚上还要帮忙做家务和照顾小孩,偶尔看看板壁上的那些黑色的炭石画,时感心酸。
1999年,经朋友介绍到浙江一家具厂做雕工。在那里,他就像那鱼儿游进了大海,鸟儿飞上了天空,日夜工作,废寝忘食。一幅幅精美的画在脑海里生成,在家具面板上呈现,在刀刻下成形。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3年过去了,他在家具厂的雕刻工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由学徒工到师傅,由粗简到精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终于成为了一名雕刻师,梦想成真。
回乡创业
2002年,何培斌辞去工作准备回家创业,刚一回家就被恩施一家具厂聘用去做雕工,后兼职多个厂家的雕工,这样一干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遇到过高手,经历过挑战,受到过挫折,但他从没有退缩过,而是多次外出考究、进书店看书,将优美的图画、古老的雕刻以及建筑资料装在脑海里、记在本子上,领略作品的原理和制作手法。他把这些当作是提升技艺的途径,积累经验的源泉,在别人作品上去找优点,在自己的作品上找缺点,不断创新,艺无止境。
2013年,何培斌回到家乡红岩寺镇开了个制作与加工的小作坊,从事根雕行业,年收入10万元以上。在经营过程中,严于守法,诚信经营,与同行切磋技艺,把根艺发展到更高的境界。并经常参加建始县盆景根石花卉协会组织的专业根艺知识讲座,与协会会员们一起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成果卓越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何培斌靠着勤劳和坚持,在根艺事业上创造出了自己理想的成果。
何培斌的小作坊里摆满了大大小小上百余件根艺作品,每一件都别具特色,每一件都被赋予了新的灵魂。对于何培斌来说,根艺是传神制作和别出心裁的完美结合,是艺术灵感与自然情意的一次美妙碰撞。
2014年、2015年、2017年他先后参加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始县老干部局、建始县盆景根石花卉协会组织的根艺评选活动,作品《云游》根雕获金奖、《仙居》浮雕获一等奖,《荣归》根雕获二等奖、《日进斗金》根雕获三等奖、《鹰击长空》根雕获三等奖;《望庐山瀑布》获根艺二等奖;《太平有象》获根艺一等奖。2017年申请成为建始县盆景根石花卉协会会员,并被授予建始县根雕艺术传承人的称号。
扶贫帮困
何培斌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艺术特长发了家致了富,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从贫困中走来,是在党的惠民政策下富裕起来的,身边还有很多贫困人家需要帮助,他要回报社会,要担当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责任,把自己的根艺事业传承下去,去帮助更多的人。何培斌的帮扶计划是:用工就用贫困户,带出一个贫困学徒就办一个分厂,发展根艺产业,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共同富裕道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何培赋说,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他将在根艺道路上永远走下去,不断探索追求,把根雕艺术发扬光大。(编辑樊淑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