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7】大石峰峦

  大石峰峦位于建始县长梁镇的西北部,百股水村西部,肖家坪林场南部,是一座海拔1720米、占地面积0.5平方千米的山峰。这座山峰属于巫山山脉。论高,该山并不是长梁乡的最高峰,轿子石、天鹅池、五垉树的海拔都远远超过它;论广,该山占地面积也远远赶不上观音岩、摩头岭、西密山。但这座山却相当有名。原来,这座山峰顶部与一般山峰不同,既不是浑圆的,也不是尖尖的,而是一堵突兀而起的断裂绝壁,高100米,宽约400米,绝壁顶部也较为平缓;最为奇特的是,峰顶有数座石灰岩风化而成的石峰,形状奇特,站在山下远眺,有一石峰酷似正在闭目打坐的大佛,而在这打坐的大佛前,并立两根圆石柱,这两根石柱酷似一对蜡烛,供奉于佛前。峰顶那堵断裂绝壁之下,怪石交错,雾霾笼罩,人立绝壁前缘,如临深渊,心惊胆颤。清康熙年间,建始知县刘珙徴游玩至此,惊诧于此峰顶之断裂绝壁,遂以“大石峰峦”为题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崖崖怪石倍巑玩,浴雾涵烟气象寒。
岂是支机来海上,漫疑剑客耸云端。
秦皇何事驱难去,蜀主徒劳凿未残。
莫渭块然頑钝物,天生一柱壮奇观。

  刘珙徵的诗,连续用了四个典故,说这“崖崖怪石”来自天河,是织女织机的安放之石;说这“崖崖怪石”的雄健可与峥嵘崔嵬的剑阁相比;说这“崖崖怪石”巨大,连秦始皇为渡海看日出而建桥时,也没办法把它驱赶下海;说这“崖崖怪石”耸峙于高山之上,连蜀主为架出蜀栈道而凿石时,也没办法将它凿通。这峰峦奇特之景就因刘诗而出名,而刘诗也因这奇景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而传扬。人们便弃原峰名,将此山峰命名为“大石峰峦”,而“大石峰峦”也就跻身于“建始古八景”之列。

  其实,“大石峰峦”原名大石岭,因此峰高大陡峭,屹立于群峰之上,据说从峰顶还可以远眺施南府;又名“灵官岩”,相传很早以前,这峰顶上建有庙宇,庙中供奉灵官菩萨,故此庙宇被称为灵官殿,山峰也就因此庙而得名。

  在这山峰顶部为何会修建一座灵官殿?说来可就话长了。

  这座山峰靠近建始县界,距建始县与巫山县交界的界石岭直线距离仅二、三华里,从夔州进入建始的古道从山中穿过。早前,这里茂密的森林莽莽苍苍,山中生长着各种药草,有的还是珍稀药草,是采药人的首选之地。但山中猛兽横行,又有树精狐仙,山中无人居住,只在山脚才有稀稀落落几户人家,采药人总是要好几个人一起才敢进去。因是入夔古道,无论是入川还是出川,都必须经过此地,避也避不开,过往行商也不少,但商旅行至此地,既担心林中猛兽,又害怕歹人贼匪。尤其恐怖的是,这里由于山高林密,加之树精作怪,常年浓雾弥漫,阴森寒冷,有时还会飘起浓浓的瘴气,早晚从这里经过,往往因浓雾而看不清道路,轻则摔跤磕破手足,重则摔破头颅或骨折,即使是正午,也会突起浓雾,将人困住。而居住在山下的百姓,也因山里的猛兽、浓雾、瘴气而苦不堪言。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天,观音菩萨驾云从此经过,恰好看见该山峰被浓雾遮蔽,浓雾中隐隐传出“救命”的呼喊声,观音按下云头,用手中柳枝蘸净瓶中的水,轻轻洒下,霎时,浓雾消散,只见几个背着药篓的采药人抱着头,蹲在地上,不远处,就是一道悬崖。观音飘落到他们身前,询问他们为何叫救命,几个人松开手,抬头一看是手托净瓶杨柳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又见浓雾已消散,马上跪下磕头,感谢观音菩萨救了自己。观音菩萨又细问原因,其中一人告诉观音菩萨,他们几个人约在一起进山采药,本是晴天丽日,山中光线很好,几个人都很高兴,认为运气好,谁知,刚过一会儿,挖的草药还没有铺满药篓底,突然山中涌出了一股一股的大雾,很快大雾就把一切都遮蔽了,几个人陷入浓雾中,看不见道路,辨不清方向,跌跌撞撞走了一会儿,再也不敢走,只好抱头蹲下喊救命。几个采药人又告诉观音菩萨,因山中常常无缘无故的冒出浓雾、瘴气,致使好多从这里经过的商旅跌伤,这条古道也就成为了一条非常凶险的道路,祈求观音菩萨想办法,让这座山的浓雾、瘴气消散。观音菩萨听了几个采药人的诉说,低头思忖了一会儿,说:“贫僧净瓶之水也只能暂除浓雾、瘴气,若要实现汝等之愿,汝等得去奏请地藏尊者。”

  采药人得了观音菩萨的指点,果然就去求地藏菩萨。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锡杖的地藏菩萨虽心地善良,不愿看着众生受苦,但他一人之力怎能普救众生,于是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他们在这大石岭上修一座庙宇,庙中供奉灵官菩萨,让灵官菩萨镇守此地,镇住野兽、树精、浓雾和瘴气。

  几个采药人听了地藏菩萨的话,就联合大石岭峰下的几家住户,又邀约了常从这里经过的客商,大家集资,请来了工匠,就地取材,在大石岭峰顶修建了一座庙宇。这座庙宇的山门内只有一座大殿,就是灵官殿,殿中供奉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手持风火轮、右手举钢鞭的灵官菩萨。这灵官菩萨极其威武勇猛,一望就令人心生畏惧,而灵官菩萨的怒目则整日整夜盯视着这森林、古道。

  灵官殿修起来了,而灵官菩萨,也真的镇住了那些猛兽、树精、浓雾和瘴气。那些猛兽,刚从林子里探头,一见灵官菩萨的怒目,吓得马上缩回去往回跑,连头都不敢回;一回两回,猛兽由于害怕,就遁得远远的了。树精刚要施法作雾,一见灵官菩萨的怒目,法术就再也施不出来了,山林中的雾气、瘴气慢慢地少了;即使是清晨、黄昏,山路上的雾气也稀薄,来来往往的人不再担心看不清道路而摔跤了。歹人贼匪更是害怕灵官菩萨,也不敢在这山路上拦路打劫了。采药人、商旅和山下的住户,都感到安全了。虽然仍是森林蔽日,但无论是采药人、樵夫,还是赶路人,行走于此地,再也没有阴森、恐惧的感受了。

  正因为这灵官殿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后来,人们干脆叫这山峰为灵官岩了。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灵官岩山峰下的住户越来越多了,森林没有以前那样茂密,山腰也出现了一块一块的耕地。灵官殿也慢慢破败了。但稀奇的是,原峰顶上的一根圆头石柱,经风吹雨淋日晒,居然越来越像一尊打坐的佛像了;而这形似佛像的石柱前方,并立的两根小石柱,活脱脱就是两只蜡烛,供奉于佛像前,永不消亡,从此路过的行人及该地的住户,都啧啧称奇。认为是那灵官菩萨化身为打坐大佛,仍旧保护着这一方土地,让百姓平安。

  虽然这山峰的景色奇特,但这里的住户却仍旧称呼这座山为“大岩岭”或“灵官岩”。康熙四十六年(1707),江西临江进士刘珙徵到时属四川夔州府的建始县任知县,刘知县勤政亲民,任知县期间,经常下到乡里巡查。刘知县巡游到此地,为这美景陶醉,遂给这奇特景色取了一个美丽的名称——大石峰峦。从此,大石岭、灵官岩这两个名称都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这奇特的山峰就以“大石峰峦”之名口耳相传。而今,“大石峰峦”作为该山峰正式的官方名称,既登上了建始的地图,又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资料搜集:姚建华 薛军 故事撰写:邱晓平)(编辑黎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