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铁厂精神”在改变铁厂面貌中开花结果

  8月6日,建始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郑孝文在县人大机关、茅田乡铁厂村8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以《让“铁厂精神”在改变铁厂面貌中开花结果》为题为与会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全文如下:

一堂生动的党课

尊敬的各位乡亲,各位党员同志:

  按照县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安排,今天,县人大机关党支部与茅田乡铁厂村党支部8月份“支部主题党日”在新建成的铁厂村村委会举行。

  书记讲党课,既是组织要求,更是职责所在。今天讲什么?怎样讲?我和办公室的同志多次到铁厂进村入户开展了调查研究,做了一些功课。习总书记在今年7月全国组织工作会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会上,总书记鲜明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党的组织工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是集结号、发令枪,是再创组织工作辉煌的全新起跑线。

  前不久,州电视台在我村拍了一部微电影《水鸣天梯》,宣传我村引水入村的先进事迹,各大主流媒体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这仅仅是我村不等不靠、决战贫穷的一个缩影。我和县人大机关干部通过“八个到村到户”看到也感受到,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我村在开山辟路的建设中,在寻找水源的攀登中,在环境变化的改变中,在决战贫困的探索中,有一种强大的时代精神在这块热土上不断践行并深刻影响,并逐步形成具有区位特色的“铁厂精神”,这是学习贯彻最近召开的州委和县委全会关于“转作风敢担当善作为抓落实”鲜活的典型,也是新时代决战贫困、全面小康的精神高地,更是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所要求的“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生动体现。


昔日背水桶



今朝清泉流

  所以,今天我讲的党课主题是,让“铁厂精神”在改变铁厂面貌中开花结果。从我村决战贫困的巨大变化,“铁厂精神”的丰富内涵,“铁厂精神”的创新发展三个方面,一起回顾铁厂村决战贫困的艰难历程,展望铁厂村走向富裕的美好前景。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铁厂村这几年发生的变化。

  铁厂村地处建始边陲,与重庆巫山县接壤,全村共7个组97户321口人。交通闭塞,经济基础差,是全县最为偏远、发展滞后的深度贫困村之一。一组梁贤友老人这样描述:铁厂村一面坡,山高陡岭岩石多,一仗大雨陷岩壳,摔死耕牛三十多。可想而知生存环境多么恶劣,面对现实,十多年来,特别是精准扶贫的这三年,铁厂村村民挺起坚韧的脊梁向大山进发、与困难抗争、向贫困宣战。

  各级党委和政府时刻惦记着铁厂人民,始终把铁厂的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铁厂作为全乡乃至全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6年扶贫工作队开进我村,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甩开膀子、迈开步子”的干劲,昔日的边陲小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是从水电路保通转向提档升级,探索“四轮驱动”,创造村组设施建设模式。铁厂村探索以“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扶贫推动”四轮驱动村组公路建设模式,对水电路开展提档升级工程。

  在公路建设上,过去薄弱落后的交通条件,不仅是长期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更是成为老百姓生产资料运不进,劳动产品运不出的绊脚石。2002年,全村群众喊响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沿线农户主动让出土地,家家户户投资投劳开挖公路,当时国家只拨了5万元的三材费,但全村群众通过三年时间,硬是开挖通村公路5公里,组级公路2.3公里,到户公路2.2公里。10多年来,全村群众还自行出钱养护,为监督好通村道路的硬化质量,施工98天,村民自发组织196个工现场管理监督。


跨省公路 盘山玉带

  去年投入资金480万元,修通本村到重庆市的省级边界公路3公里,上个月已全部硬化,打通了通往长江黄金水道要塞。我村外销的洋芋由5角升到一块,鸡子每只150元升到200块左右。猪也不要象“嫁人”那样抬出山外了。下个月后,我们将带动群众实施通组公路硬化项目,明年将组织大家开展到户公路的建设。

  上个星期四,我们接请巫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谭光银,率巫山县交通委员会、旅游局、抱龙镇政府、庙梁子村委会领导到我村来,共商建始巫山两县三镇五村合力打通巫山的庙梁子村7.2公里出行“断点”,提升我村通往抱龙镇、进入长江路况质量,铺就幸福大道。会后巫山那边已着手开始测量,最迟10月开工。建成后可进一步增加两县联系通道,便捷我村及周边百姓出行,完善交通路网结构,促进区域间经济和城镇协同发展。

  在安全饮水上,历史以来,铁厂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吃水问题。“冬春见水贵如油,夏秋见水遍地流”。铁厂村祖祖辈辈离不开“三件宝”:打杵子、脚背篓、背水桶。以前背水有2处,天旱时排队等水,山高路险,一天到黑最多只能背3趟。从2002年开始,我村以小水窖为主体治水改水,探索出小水窖、小水池模式,全村建起53口小水窖,基本解决了农户背水问题。

  去年通过乡党委政府的倾力支持,投入90万元,从深沟明晃晃的岩顶上,铺设管网20多公里,穿过原始森林引水入村。耗时9个月,在绝壁洞内建蓄水池一口,又在村里建4口大蓄水池,两年工程一年完成,一管清泉流到了各家各户,我村自来水供给率达96%,彻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有了水,10多年未回村的游泽勇、游泽红、梁祖俊3位村民举家搬了回来,忙着修房子、搞产业,在家乡一展身手。

  我村是全乡最后一个通电村,今年是全乡最先一个电力整改村。以前全村两台变压器40千伏安,最长输电线路3公里,除勉强照明外,电器设备无法正常带动。今年村民主动砍电力线路,全村启动低压线路改造,增设变压器2台和对现有变压器增容,率先用上安全稳定的电。村里接通了互联网,还将进一步提高4G的覆益率。

  二是从传统耕作方式转向“科技兴农”,建设“五类小园”,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铁厂村“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是严酷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从本世纪初开始,群众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凡是能劳动的人,那怕是八九十岁的老人,都下田劳动。家家户户相互比种田,暗底比喂猪,精耕细作,好多家庭年产玉米、洋芋分别在1万斤以上,基本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问题,用双手创造出了殷实的生活。

  近些年来,铁厂村村民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由广种薄收转向集约经营,由以粮为主调到以经济生态效益为主,大力发展经济林木,村有基地,户有特色。使用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在产业扶持的推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村建立粮食、烤烟、生猪、魔芋、蜂蜜等“五类小园”生产基地。同时依托劳动力市场,做好劳务输出文章。

  铁厂的地膜覆盖、杂交玉米、洋芋晚疫病防治等技术应用走在周边村前列。今年由于长时间阴雨低温,部分高山地区洋芋减产,我村洋芋防治及时,稳产增产。集中连片的魔芋、烤烟,饲养的牲猪、蜂蜜都丰收在望。

  三是从粗放式扶贫转向精准化扶贫,实施“五个一批”,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在决战脱贫攻坚中,铁厂村制定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教育帮扶、生态补偿、医疗健康、务工增收、社会保障等多条脱贫路径并落地抓实,做到精准施策到村到户到人。确保全村64户19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均享受5项以上帮扶政策;整合产业发展补助资金,带动61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投入资金300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8户,投入资金20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4户;兑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补助资金,惠及学生25人;低保五保每年救助资金21万元;贫困户享受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政策。短短一年多时间,铁厂从满坡的土墙屋,变成沿路的水泥房。

  四是从党建工作模式传统化转向创新化,争做“六员标兵”,筑牢村级坚强战斗堡垒。以前村办公室是土墙屋,后为石瓦屋,一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60平方米房,配套设施不全。现在我们投入22万元对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加层整修,建立了村卫生室、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购置5万元办公设备,还建设了村级文化广场。

  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服务群众、政治核心关键作用,班子成员是扶贫路上的“主力军”。年轻的支部书记徐芳清,当好政策的明白人、致富的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奔波决战贫困主战场,全村群众基本都住上水泥新房,徐书记父子两家仍住在土墙屋里。去年支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后备干部2名。以50多岁游泽炳两娘母为代表的全村11名无职党员,中心户长和村民代表,争做“六员”标兵。主动承担邻里纠纷调解员、乡风文明宣传员、产业发展示范员、惠民政策监督员、大小事务参谋员、脱贫攻坚战斗员六大角色,充分发挥农村无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五是从乡风文明由倡导到尊崇,创造“九无”铁厂现象,民风淳朴治安好。全村干部群众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好乡风文明,创造出了民风淳朴治安好,矛盾纠纷不出门,社会稳定人心安的铁厂现象。

  走进铁厂村,随处可见干净的院落、归置整齐的家俱以及规矩晾好的衣物。村民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不搞大操大办,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村里的徐书记说,我村家家都是外来车辆的服务站,陌生司机的伙食堂,每家都能热情为外地人提供方便。公路上放的工具和设备没人拿,全村没有一台麻将机,周边村庄的人到我村来没有动员到一个人参与信鬼神信邪教的。全村出现“九无”新气象,即无一例争闹贫困户的,无一例上访闹事的,无一例扯皮打架的,无一例偷鸡摸狗的,无一户赌博打牌的,无一家好吃懒做的,无一家不养老的,无一起黑恶势力作怪的,无一例参与信邪教的。

  今之铁厂,山村巨变,呈现的是“出门不爬山、喝水不用背、户户住新房、处处人欢笑”的欣欣向荣景象。

其次,让我们共同分析“铁厂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铁厂精神”,老百姓有着最朴实的表述:“搬家不如搬穷根,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当中蕴藏着自强不息、加油鼓劲的奋斗品质,蕴藏着艰苦奋斗、崇尚实干的优良作风,蕴藏着敢于抗争、带动担当的政治本色,蕴藏着守望相助、建好家园的豪情壮志。

  第一、为什么说“铁厂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加油鼓劲的奋斗品质?

  铁厂人民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上真正扎根,行动上自觉体现。

  铁厂平均海拔1200米,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深度贫困村,生存环境的边缘闭塞,一时间,外地干部不安心,本地干部无信心,人民群众盼迁居。小伙子找不到媳妇,成了家的媳妇也远走高飞,一些耐不住苦的人搬迁到长梁、枝江等地,连村主任游泽辉一家四口也搬到巫山的抱龙填。一个500多人的村庄,只剩下200多人,5组6组基本无人居住。留下来的村民想过不少办法,也想远走他乡或另觅他法,但在异地他乡生活并非易事,曾有4户人家搬到一个县,但由于不为当地居民所接纳,无奈只好又搬了回来。

  在搬不走的情况下,立足于自然环境“改天换地”成为了现实选择。祖先既然选择了这片土地,就一定有生路。说干就干,向大山挑战,与命运抗争。连年不断地在大山深处修公路、强水利、建产业、兴科技、创绿色等,打响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村民用最原始的挖锄、撮箕,从石缝中抠出一撮撮石土,垒成保坎,填成平地,挖出到村到组到户公路13公里,其细节撼人心魄,令人动容。

  自强不息、加油鼓劲是“铁厂精神”的核心内涵。铁厂人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憋足一股气、拼着一股劲先干起来,用干的激情去感化社会各界,赢得各方支持。正是在思想上实现了从被动“等”到主动“干”的变化,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正是保持昂扬向上的干劲,坚定克难攻坚的韧劲,发扬滚石上山的拼劲,久久为功,才实现了从安贫守命到穷则思变的深刻觉醒,把昔日的乱石寡坡变成了美丽家园。

第二、为什么说“铁厂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崇尚实干的优良作风?

  习总书记说,“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努力。”铁厂村的党员和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铁厂人的苦,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真实而深刻。老人梁贤友说,“铁厂人苦惯了,生下来就要学会背力,现在的中老人都背成了弓弓子。”

  铁厂人比其他地方人吃得苦些,也愿意吃苦耐劳。为改变生存环境,每个组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在这个穷地方,不苦咋能有出路”“苦惯了,也不觉得苦”这是三组村民李贤凤的淡然回答。李贤凤和万正平两户人家为修通公路,立下规定,农闲时早上5点准时出工,晚上8点收工,3年时间风雨无阻,寒暑不断。87岁的李尚亮原是生产队长,每年种5亩地,喂3头猪,仍主动参与修路。他们凭着大锤、炮杆、锄头等简陋工具,硬是在大山深处刨出了1.7 公里的进村路。路通了,大家还自行拿出3.2万元对公路进行维护,每年在两次以上。

  修路苦,种田也苦。全村100多亩烤烟、70多亩魔芋、300多亩洋芋、300多亩苞谷从种管到收割也是苦出来。天晴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白天拼命干,晚上还要干。烤烟收摘时,白天田里收,晚上棚里烤,烤困了就睡在烟堆里。

  艰苦奋斗、崇尚实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铁厂村的党员和群众在这片土地上,将艰苦奋斗的品格融入到开山劈石和农业生产,无论生存条件何等艰苦,都能以顽强的精神实干、苦干、硬干,以勤学善思的钻劲,虎口夺食的狠劲,敢为善成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不断创造出自己幸福的生活。这是“铁厂精神”的灵魂,是攻坚克难的精神利器。

第三、为什么说“铁厂精神”是一种敢于抗争、带动担当的政治本色?

  铁厂人民坚定“四个自信”,敢让山坡成财富,敢将天堑变坦途,敢叫穷村换新颜,其精神和勇气让人惊叹。

  就拿引水入村来说,去年乡里解决70万元饮水项目资金,中标的施工单位进来看到明晃晃的悬崖后宁愿不做,转身走了。村支部书记徐芳清勇敢地站出来,率刘齐堂、游泽玉、游泽喜和彭仁伟4位村民组成找水源“尖刀班”,从山峰顶端往下砍出一条直通绝壁水源上方的路,长达2.5公里。 有着打猎、挖药攀岩经验的6名村民接过这项工程,买上意外险,签下“生死状”,从“天登垭”将一袋袋水泥和沙石料、水管背到水源洞口绝壁上方,然后用滑轮将材料送到谷底,借助绳索从旁边搭的3道绝壁天梯下到谷底,在谷底,将材料分成小袋挎在肩上,爬向136步天梯,送到绝壁洞口,砌成一口蓄水池。从绝壁架引水管到村,全村家家引来甘泉,彻底解决了饮水极度困难的顽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铁厂村的功臣,他们是:55岁村民李天佑、50岁的刘齐堂、50岁的李佑川、48岁的游泽喜、42岁的游泽玉、33岁的彭仁伟。

  铁厂人有责任,敢担当,面对各项挑战不怕苦,面对家庭始终有一副责任重担挂在心头,不离不弃。7组村民刘齐堂,一家4口人,2个孩子读书,一家原本幸福美满。不幸的是2014年妻子得了癌症,他勇敢担起这个家庭责任重担,天不亮就起床喂猪,白天出门四处做工,晚上回来带上矿灯种地,村里的公益劳动随喊随到,一年365天没有一天歇息,从不向干部申请救济。4年为妻子治病欠下30多万元,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勤劳将欠账还得差不多了。以刘齐堂为代表的铁厂人,以铮铮铁骨同自然环境和贫困进行斗争,书写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担当的动人乐章。

  习总书记在今年7月全国组织工作会上指出,“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铁厂村民以敢为人先、敢闯敢干、敢开先河、敢于开创新局面的豪气和勇气,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发扬不畏艰险、激流勇进的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毅力敢于向困难宣战,向贫困宣战,这是一种豪气、一种正气、一种胆量,是一种自我加压、迎难而上、绝不服输的品质。铁厂群众正是发扬了这种精神,才破解了道道难题,闯过了个个险关,跨越了重重障碍,干出了新业绩,闯出了新天地。

第四、为什么说“铁厂精神”是一种守望相助、建好家园的豪情壮志?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到城里找个事做已经不是难事。但对于铁厂人来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留在这里的人邻里守望相助,把与命运抗争的朴素情怀转化为传承乡风文明、建设美丽家园的豪情壮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共创美好生活。

  为了不让贫困代际相传,村民把子女教育摆在第一位。只要能读书,肯读书,父辈们都积极支持、给予鼓励。即使不善读书的子女,都是让他们学得一门知识,掌握一技之长。铁厂没有一所学校,村内适龄儿童就读全部在李家湾或茅田,路程13公里,一般家庭分工是,女人在外打工,男人留家里用摩托车接送学生,风风雨雨上十年。25名适龄学生有16人考进县城,2人考取大学。

  铁厂村村民育孝心、讲孝道、尽孝行、传孝德。对老人在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上竭尽孝道,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孝道村。2组村民李茂华,80多岁父亲患食管瘤,考虑到两个哥哥家种烟较多,他主动争养父亲,一家5口人围着老人转,竭尽全力赡养老人,从不嫌弃。妻子把最好吃的送给老人,洗衣、做饭、换被褥,村内无卫生室,他自己每十天骑车一次到县城拿药,八年如一日。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铁厂村村民把创建幸福家庭作为实现美好中国梦的重要基点。2组村民李廷润,曾经也想离开这里但又离不开这里,一家6口人守望大山、守护家园。老伴在屋内喂猪,上门女婿跑运输,自己和姑娘种地。一家人起早摸黑拚命干,没有时间看电视。几年后,用20多万元建起了两层小洋楼,从荒野之地搬迁到公路边。楼上楼下有自来水,有洗澡间,有电视机和宽带网,房子不比城里差,两娘母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象李廷润这样在家门口致富、殷实富足的家庭不在少数。

  “铁厂精神”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各级基层党组织敢于承担起领导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攻坚克难、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重任。县人大常委会党组,茅田乡党委政府,为群众脱贫致富,多次带领相关部门坐在村头调查研究,在筑道修路、引水入村、架线改电、阵地建设上,出主意想办法,协调项目资金。去年以来,共争取县乡各级资金1000多万元投入到村。乡党委书记冯成碧、乡长范妮时刻把我村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为让水电路早日动工,他们跑县城,下村头,到现场及时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村支部书记徐芳清,以及县人大机关驻村干部彭海淼、廖远明、崔显洲、向农、冉在民等一批战斗在铁厂村一线的党员干部,在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教育帮扶、金融支持、生态补偿、医疗健康、务工增收、社会保障等方面,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诠释了执政为民理念,彰显了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

  习总书记指出: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铁厂精神”是我们践行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 ,是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的具体实践。“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只要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第三、让我们如何思考怎样将“铁厂精神”发扬光大。

  习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铁厂精神”,传承着永不褪色的实干基因,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真实写照。当前全县上下,正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州委七届五次全会和建始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对照“转作风敢担当善作为抓落实”要求,高效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新时代下,我们要大力宣传、弘扬和重新认识“铁厂精神”的内涵、实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为我县至少在茅田全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是用“铁厂精神”决战脱贫攻坚。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到关键时期,这场战争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变成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内生动力是“打好脱贫攻坚战”最根本、最稳定、最强大的力量。“铁厂精神”的实践证明,没有群众的内生动力,就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更不能凝聚稳定脱贫的长期力量。在当前的决战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和冲刺阶段,越需要这种精神作支撑。

  铁厂村作为建始县2019年脱贫出列的村,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以“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紧扣时间节点和短板问题,学懂弄通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再施精准之策,再发精准之力,全力打好最后突击战。把产业发展、搬迁建房、设施建设、资料整理等短板工作补齐。认真落实“五个一批”政策,对照村级“九有”标准,“一有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创新工作方法,取得实际效果。

  铁厂最大的短板是产业。发展富民产业,是我村走上致富路的关键途径,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只能扶得了一时,难以形成增收致富的持久效果。我们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畜禽养殖、特色种植和特色林果等产品,以“企业带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带贫困户”等模式,促进产业基地发展。要挖掘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创办农家乐、农事体验园等,发展乡村旅游。要有效做好电商平台与特色产品对接,促进高山土豆、草食猪肉等本地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发展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机、农技、疫病防治等农业科技远程服务应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是用“铁厂精神”实施乡村振兴。习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健康和环境卫生为重点,开展“厕所革命”。推进我村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多,当前我村要培植村级主导产业发展项目。我村通往长江黄金水道即将打通,融入长江经济带即将变成现实,我们要探索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项目拉动型等级经济发展模式。围绕聚力脱贫攻坚,精准落实扶贫政策。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建强特色基地。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围绕建设文明乡风,培育乡村文化亮点。围绕完善治理体系,着力实施“三乡工程”。以此推动我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三是用“铁厂精神”助推乡风文明。铁厂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人的精神力量是十分巨大的,精神文明始终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原生动力,特别是在我们贫困村,精神文明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所创造的无形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我村很多农民家中,堂屋香火上都有一个牌位,两边的对联是,“蔬食不忘天地德,布衣常念祖宗恩”,这些“三纲五常”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是形成“铁厂精神”的基本元素。我村农民向往文化生活,村民集会、劳动间歇还传承喊山歌的习惯。徐流桃一班人山歌喊的十分嘹亮,村民们也喜欢打蓝球,这在全县也少见。但是村民们整天劳累,普遍都没看电视的习惯,这不好,有时间要多看电视,通过电视多了解政策,了解外面的世界。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建始县委作出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旨在培育新公民、建设新家园、发展新文化、营造新风尚。去年的重点是订村规民约,不整无事酒、不燃放烟花爆竹。今年我们要把铁厂山歌“喊”出来,文娱演出队、红白理事会、老年活动中心、妇女联合会等组织要真正行动起来。推动我村人居环境向“洁美佳”转变,让我村的风气、风俗、风尚向善向上。让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

  四是用“铁厂精神”筑牢村级组织。“铁厂精神”说到底是乡村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引领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是党的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综合体现。铁厂群众正是“在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才最终创造出“铁厂精神”。

  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下半年,我们将开展村级换届,要通过选举“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在铁厂,以徐芳清为村书记的支部一班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是我村的主心骨,我们要旗帜鲜明地为这些干部撑腰鼓劲。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坚持党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坚持完善“支部主题党日”制度,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争做“六员”标兵,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联络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争取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退军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支援家乡建设。加快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乡、村便民服务中心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村民办事不出乡村。

  各位乡亲、各位党员同志,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两省边界之地,高高树起“铁厂精神”这面旗帜,激励村内村外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再创辉煌,确保我村与全乡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每一个铁厂村民都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摄影李维全 编辑蔡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