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班在行动】发生在卸甲坝村的两个小故事

特约记者申万萍 通讯员岳兴荣

“您的脱贫是我们的工作,您的需求是我们的责任。”

这是县质监局尖刀班给长梁镇卸甲坝村贫困户的承诺。他们的帮扶故事很小很温暖。

五保老人的好福气

3月27日,阳光很暖,花儿很香。长梁镇卸甲坝村8组71岁的五保老人余汉周,吃力地背着喷雾器在地里劳作。

老人的左腿齐膝盖以下用铁丝铆着一截圆木代替小腿。

尽管老人残疾,但乐观向上,十分勤劳。老人劳动的样子,让人很敬佩、很疼惜、很揪心。

刚刚,老人和邻居唠叨,大门上的锁坏了,昨天给尖刀班的同志带了个信,请他们帮忙换一下,他们这么忙,晓得来不来得成哟。

说曹操,曹操到。这当儿,尖刀班班长李勇和队员江方波来到老人身后。

“我们今天专门来您家,看看您的锁是修还是重新买。”李勇说道。

看到尖刀班的同志过来了,老人开心极了,执意要放下喷雾器,回屋给他们烧水喝。再三推辞,老人才在江方波的帮助下,重新背上喷雾器喷药。

“我现在一日三餐不愁,政府还给我起新屋,尖刀班又成了我的依靠,大物小事都是他们为我操心,我这个无儿无女的老胡子真是好福气呀。” 老人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尖刀班。

李勇介绍,老人没有手机也不会使用手机,所以,尖刀班跟老人有个约定,平时有个什么事,就请左邻右舍带个信,随叫随到。大到起屋办手续,小到换锁、买个日常用品,只要老人带个信,尖刀班就会给老人办好。有空闲,还会陪老人聊天、拉家常,让老人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老人是五保户,每月有五保费,住房问题已解决,算是“老有所养”了。但老人骨子里有一种勤劳的本质,种了1亩多田,养了1头猪。

“勤劳感恩、乐观向上。”尖刀班用八个字描述余老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眼前的余汉周老人,好比潮湿角落之处的苔,虽然人们看不见,但仍像一朵花,独自开得很美,很美!

余老人做好了自己。是一种精神。

尖刀班做了该做的。是一种职责。

脱贫攻坚路上,老人和尖刀班,平凡而卓越。

贴在门上的特殊电话

“我只是试着打了一个贴在大门上的电话,没想到你真的帮我把事办好了。”张龙菊拿过尖刀班班长李勇帮忙领回来的残疾证激动地说。

2月20日,尖刀班班长李勇接到电话:

“喂,是李班长吗?我是3组张龙菊,我想问哈你,我们上次办的残疾证几时拿得到啊?”

“这个事啊,您莫得急,我马上问,等会给您回电话。”

接到电话后,李勇咨询了相关部门,还专门抽时间帮张龙菊领回了残疾证,并送到她家。

“李班长,我想买菜种,你帮我当个参谋。”

“要得,要得。你家大学生成绩怎么样?”

“我家学生娃儿学习很好,我们一定会继续遵守村规民约。”3月2日,2组刘大哥与班长李勇在电话里聊天。

村书记介绍,去年,李大哥的儿子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也是村里的高考状元。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干部李勇的耐心宣传下,打消了整学酒的念头。当时,他的思想还是有点转不过弯来,经过多次政策宣传,李大哥十分明事理地说,儿子考上大学是光荣的事,不能拖他的后腿。现在,只要有空闲时间,李大哥就会在电话里与李勇一起探讨增收致富的项目和自强自力的心得。



“李班长,门上贴有你的电话,真方便啊。我就是想问哈你,我怎么没有享受到扶贫政策呢?”

2组吴先林的母亲谢端梅也通过粘贴在门上的电话号码找到了李勇。

老人谢端梅的户口在肖家坪村,儿子吴先林多年前搬迁到卸甲坝村,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谢端梅长期居住在儿子家,但没有享受到精准扶贫的好政策。通过电话了解情况后,李勇为其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让老人在卸甲坝村顺利地享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

现在,只要到卸甲坝村,都会看见家家户户门上贴着村规民约宣传单,宣传单下方一律印有尖刀班成员和帮扶责任人的电话号码。

平时村民家里有个什么急事,就直接在门上找求助电话,尖刀班总会热心帮忙。

“门上就有你们的电话,真方便啊。”村民的心声!

“您的脱贫是我们的工作,您的需求是我们的责任。”尖刀班的承诺!(编辑黎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