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伯玉:夕阳红照笔耕路
2017年7月,《严伯玉墓联集》出版,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对联文化研究》主编刘太品在“序言”中赞赏:《严伯玉墓联集》一书,是丧葬对联搜集和研究工作的又一个突破。
潜心研究楹联文化
严伯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在父亲熏陶下,耳濡目染,饱读诗书,研习诗词,喜欢上了对联和诗词。1959年,他从恩施师专毕业,回乡当教师。自费订阅10余种楹联书刊,教学之余认真地研读。由于字写得好,又会写对联,从1982年开始,在建始县茅田乡已小有名气,经常被人请去写墓联。严伯玉说:“墓联一管就是几百年,不写好不行啊!”从此更加勤奋,偶尔也搞些创作。1998年在茅田初中任教毕业班语文、政治课程。受湖北省楹联学会委托,严伯玉利用课余时间,为《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搜集了600多副对联资料,填补了我县当时无联稿的空白,被吸收为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
1998年,严伯玉在为《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搜集资料时,发现一些墓志墓联的平仄和对仗不工整。在查阅《中国对联大辞典》时,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里面竟然没有墓联。于是他暗下决心,对民间墓志墓联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
退休以后专注搜集
1999年,从教40年的他从茅田初中退休。他没有在家怀揣退休金颐养天年,而是只身踏上了搜寻墓志墓联的艰苦之途。
严伯玉介绍,以清末明初为盛的民间墓联及其墓志碑文,是祖先繁衍和活动的记录。由于散落在民间,墓联专集在我国古今联书中尚属空白。特别是十年文革,民间墓联惨遭破坏,有些地区几乎绝迹。
6年时间,2000多个日日夜夜,数千公里奔波跋涉,严伯玉自费数万元,每天清晨,他自带干粮和纸笔,在晨曦中上路,夜幕降临回归,足迹遍踏恩施州六县二市和邻近四川省的山山岭岭,在乱石杂草、古冢荒郊之间,搜集整理墓志墓联和挽联,呕心沥血,编注近三十万字的第一本《建始墓联墓志集成》,2001年面世。
至2017年,他退休18年,出版了《建始墓联墓志集成》、《民间挽联墓联拾存》、《民间墓联墓志续录》、《老傻吟草》、《丧葬联文》、《联文余墨》、《施州百家大姓联文》、《严奉琢族亲墓碑选录》等10本书,编写了严、杨、龙、曹、张等五姓族谱,自著《琢翁联集》、《严伯玉墓联集》,业绩入编《当代楹联家大观》、《中国楹联家大辞典》、《中华百家姓氏通鉴》第二卷等多部典籍。
严伯玉退休后专注搜集楹联创作与研究,既有艰辛,更多的是收获。先后被省楹联学会授予“荆楚联坛耆宿”、“湖北省优秀楹联文化工作者”;2012年被茅田乡授予“创先争优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称号。
年近八旬的严伯玉,笔耕不辍,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抢救了行将湮没无闻的圹穴文化遗产,填补了我国墓碑文化专集的空白,人们惊叹。
壮心不已笔耕不辍
严伯玉不仅专注搜集墓联,也喜爱撰书墓碑、墓联,26年来,他撰写了1000余座墓碑,500副墓联。所撰墓联多为嵌名联,遣词自然、用典妥切、声韵和协、对仗工整、注释简明,时代感强,有生活气息。有根据墓碑地名、地形而作的,有反映继承遗训、永展孝思的;有运用典故撰联的;有夫妻合葬联既嵌名又颇具特色的;有祝愿后辈家兴业旺,继承遗志的,如:信从耕读兴家业;本务源流启子孙。撰写碑文,做到切人、切事、切时。”
严伯玉还爱好摄影。随着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茅田“遇伯”广场的投入使用,每天早晚严伯玉挎着照相机,将人们跳广场舞、现代舞的优美动作,按下快门,用镜头捕捉生活气息,引导集镇居民积极参与,传递现代文明气息,讲述家风家训故事,2017年11月,被推举为“最美茅田人”,其颁奖词说:“教书育人四十载,三尺讲台,他两袖清风,桃李芬芳;走下讲台,研究楹联,传承文化,荣誉无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近八旬,仍笔耕不辍,潜心研究楹联文化和姓氏文化,大哉琢翁,美哉伯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