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故事 中医】王辉军,百姓健康的“守护神”

特约记者向继武 通讯员卢雪芳

人物档案:

王辉军,男,50岁。建始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内二神经科主任。受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神经内科重症医学会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委、恩施州神经内科学会委员及州神经康复学会委员。2014年,王辉军科研项目《胃安宁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研究与应用》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被县政府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

王辉军的老家在景阳镇兴隆寺村,从小就目睹村民贫穷,小病扛、大病拖看不起病的困境。他立志读好书,当一名医生。1990年他从恩施医专毕业,分配到景阳镇卫生院工作15年后调入县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工作至今。

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以精湛的医术为无数病人解除疾苦,以高尚的医德树立良好口碑,以坚定的信念和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精神。

王辉军到武汉同济医院等进修神经内科,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他不仅熟练掌握专业基本理论、操作技能,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钻研神经内科疾病诊疗的前沿知识,率先在本院开展脑梗塞静脉溶栓、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疗效较好。

时间追溯到2007年8月的一天凌晨,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熟睡的王辉军。科室值班医生称,16岁的患者张某突发脑出血,意识不清、四肢抽搐、瞳孔散大……

此时,时钟指向凌晨2点,王辉军起床,骑着摩托车就往医院病室赶。诊断病人系继发性癲痫。经过常规检查,结合中西医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他才轻轻舒口气。

从医30年,王辉军对患者细心检查、详细解说、对症下药。每天接待患者数十人,不管多忙多累,他都坚持看完最后一位病人;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他不厌其烦地做解释工作;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不做无用的检查,不开无用的药;碰到病情较紧急、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先诊疗,后结账,最大限度减免患者负担。

2009年11月的一天,与龙坪乡毗邻的巫山县邓家乡某患者家属,电话打达建始县中医医院急诊室,称患者病情严重,点名王辉军出诊接病人。

据了解,邓家乡距县中医医院往返200多公里,气候严寒,路况差。按常理,王辉军可建议病人就近到巫山县医院治疗,转念一想,病人家属这么远,打电话既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县中医医院的信任。于是他与护士携带器械,乘坐救护车,一路颠簸,急驰邓家乡。

90多分钟的颠簸,到了邓家乡,由于路况原因救护车无法前行,联系患者家属,王辉军一行徒步2.8公里赶到患者家里,患者端坐呼吸、口唇紫绀、心率快、双肺湿性啰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初诊为急性心衰。

经过简单处理,他与病人家属,轮换抬着病人艰难前行,脚上打了血泡,手腕酸痛,将病人安全护送到救护车上,回到医院已是傍晚8点。这时,王辉军才有饿的感觉。

几天后,病人转危为安,病人家属有了久违的笑容,王辉军也开心地笑了。

没有大问题,不需要打针,开点中药吃。是王辉军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常用的词汇。 

患者刘某,反复咳嗽,发热,在某医院住院二三个星期,仍不见好转。后来,诊断病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当初,CT检查肺部有阴影迹象,患者到武汉等医院确诊疑似肺部肿瘤,患者年纪大,不愿做穿刺术。

刘某家属考虑再三,来到县中医医院内二科诊疗,针对患者病情,王辉军另辟溪径,服中药补正气,兼顾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胃,患者服用二月后复查,肺部阴影明显缩小,续服药月余后,复查阴影全部消失,康复至今。

“中医的确有神奇的疗效……”景阳镇马鞍山村屠夫刘某逢人便夸。10年前,刘某肝驱疼痛,肝功能异常(黄疸)住院治疗,彩超显示,属酒精肝(肝癌待排),到恩施州医院无法确诊。刘某联系王辉军,接诊后,口服中药一段时间,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王辉军视传承中医、发展中医为己任,刻苦钻研医学知识,用中医治疗疾病的良好疗效,赢来了县中医医院中药黄金发展期。(编辑樊淑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