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宋传轩
在建始县城的西北方向,是高耸入云的巍巍群山。就在这群山之巅,坐落着一座大型水库,名叫四十二坝水库。还是2000年初,当时的《建始报》编辑昌祥君相约到四十二坝一游,我才第一次目睹她那浩瀚而清纯的真容。
高山平湖——四十二坝水库 郎正邦摄
我们一行乘一辆老旧的吉普车,走龙门子,上柳树埫,过石笋坪,经过数小时的颠簸,才到达一级电站,即青树子电站。我们在这里弃车登山,沿着一条隐没在丛林中的山路向上攀登。山路多用粗糙的石板铺就,两边古木森森,遮天蔽日,有几处悬崖峭壁,令人望而生畏。半山腰路边有一根已经枯死的古树,无枝无叶,但仍苍劲地直立在岩石间,有不屈不挠之风韵。我仰慕其精神,拍下了一张照片,在一次摄影展中取名“树魂”。据说这棵树叫稠树,又称九把胡,很结实,生长很缓慢,长到这般粗大,估计有几百千把年了。当年也曾经枝叶繁茂,四季常青。这里的小地名,当地人因此就叫青树子。
青树之魂
上到山顶,眼前豁然开朗。抬眼望去,一汪碧水静静地卧在苍翠的群山之间,仿若一面上天降下来的明镜。水面随着山势蜿蜒延伸,时隐时现,一眼望不到头。侧耳细听,万籁俱静,身临其境,令人神清气爽,有超凡脱俗之感。真不可想象,在这万峰簇拥的高山之巅,竟然有这么大一座水库,怎不叫人惊异,感叹!
在这里修水库还要追溯到四十多年前。那时候,被称为“战天斗地”的年代,只要领导一声号令,就能千军万马齐上阵,“敢叫日月换新天”。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各级政府叫做“革命委员会”。建始县辖九区一镇,103个公社。当年,猫坪区有个叫丁玉林的区干部驻龙门公社,他上过四十二坝,看到这里的地形和水源,就设想在这里修一座水库,但因当时的条件不成熟,未果。又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毛主席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时任猫坪区区委书记的江其寿正式着手四十二坝水库的筹划和组织工作。但四十二坝这个地方不是我们湖北的,属当时四川省万县地区奉节县的一个生产队,即奉节县兴隆区永安公社战斗大队一生产队。建始县要在这里修水库,首先要取得四川省及以下各级的同意,其难度是很大的。没有一定的眼光和决心是办不成的。但江其寿和区里一班人,在建始县委、县革委和省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多次到四川奉节协商争取,做了大量的工作,又上北京,跑武汉,最终两省协商一致,决定修建四十二坝水库。
初建成时的青树子电站
当时的建始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对修建四十二坝水库很重视。1971年10月26日,由县革委领导王金旺同志带领县农办、水电科、猫坪区等单位的人,对四十二坝水利工程进一步做了实地勘测,认为原“三治”办公室的勘测设计基本合理。库容设计一千至1200万立方米,坝高27米,采用土石混合坝。
修建四十二坝水库的最初用途,主要是引水灌溉农田。从坝后开渠至檀木垭,穿隧洞二百多米,到龙门公社的九股山、贺家坪、苏家坪、大堤子、云雾观,进入猫坪公社的大竹园,最终引入罗家坝、岩风洞、客坊及建阳公社。猫坪区有6个公社的两万亩土地可受益。计划当年冬天动工,从猫坪区抽调1500至2000人上工程。同时考虑综合利用,利用水的落差大,“藤上结瓜”修建水电站。
建始县于7月中旬就派人到万县、奉节协商,包括兴隆区、永安公社、战斗大队革委会领导,一致表示支持建始县在四十二坝修建水库。四川省万县地区革命委员会地革发(1971)63号文件批复:“根据省革委生产建设办公室1971年11月6日电话通知,关于湖北省恩施地区建始县在万县地区奉节县兴修四十二坝水库问题的报告,经省革委65次办公会议研究……由万县地革委确定处理。经研究,同意湖北省恩施地区建始县猫坪区在我区奉节县兴隆区永安公社战斗大队一生产队所在地的四十二坝(海拔1800公尺)征用耕地三百五十亩(其中自留地十六亩)。关于搬迁社员39户,181人,及其它有关补偿问题,按照双方协议执行”。
四十二坝水利工程建设者丁伦炎
建始县革委会于1971年8月13日派出江其寿、向子英等五人,到奉节县永安公社协商库区社员安置问题。二十多天里,经与永安公社的各级干部反复座谈协商,并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于9月4日在奉节县革委会核心小组副组长赵相鼎的主持下,落实了搬迁工作,全队39户,安排在兴隆区永安公社23户,安排到湖北建始县九股山(地点在猫坪区龙门公社高峰大队)16户。九股山原是恩施专区劳改科磺厂,有大小房屋六幢,四十五间空房。有熟土地七十一亩,二荒地一百三十亩,离四十二坝五华里,搬迁较为方便。杨泗庙、猫儿坪各搬迁一户。关于搬迁的补偿,1971年11月19日,四川省奉节县革委会刘旭辉、湖北省建始县革委会王金旺签字的协议规定:住房,到建始的由猫坪区安排落实,到四川的每户由建始补建房木料0.2立方米,另给4立方米机动木材,由兴隆区革委会掌握使用,但木料应付给山本费。搬迁房屋由建始县补助搬迁安置费120元,由迁入地的公社落实到户。在1972年6月15日前搬迁结束。
工程于1971年12月26日破土动工。为保证四十二坝水利工程的有序进行,猫坪区成立了四十二坝水利工程指挥部,首位指挥长林长森,是猫坪区副区级干部;还有个副指挥长,叫冯振均。随即雕刻“建始县猫坪区革命委员会四十二坝水利工程指挥部”公章一枚,1971年12月21日正式启用。指挥部里设施工组,组长孙定军;政工组,组长高大松;后勤组,组长张勋等。如今,第一任指挥长仍健在,已经九十岁高龄,谈起四十二坝工程,林老仍记忆犹新,侃侃而谈。
右为指挥长林长森,左为丁伦炎
林老回忆:“水库设计大坝高度30米,最后完工是30.7米。我任指挥长期间,水库大坝修到了27米。1975撤区并社,我到当阳公社任副书记,丁玉林接替我任四十二坝水库工程指挥长。”他说,工程上阵民工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最多上到过1300人,称为千人大会战。工地上车来人往,炮声隆隆,劳动号子此起彼伏,真的是热火朝天。当时猫坪区有十个小公社,一个小公社组织一个连,设连长、指导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每个连队一个食堂,指挥部单独一个食堂。当年从四十二坝到县城没有公路,粮食用人工从磺厂坪背到工地,一去一来百余里。山路崎岖,不下就上,早去晚归,一天一人只能背一回。工地所用物资,从县城经杉木梁子、红灯煤厂运到磺厂坪,再用人工运到四十二坝工地。当时,建磺公路已修通。雷管不能用车辆运输,指挥部安排一个叫李代旺的青年民工从县城挑雷管。他从县城大桥头的生资公司,挑两箱雷管,经七里坪、孙家垭合、九转拐、李家湾、青龙观、九股山到工地,一天一趟,一个回合120华里,他这样一挑就是四五年。
从青岩到九股山的公路,叫青山公路,即从杉木梁子(又叫青岩),经当阳坝、柳树埫上九股山。这段路是当阳公社修的,修了三年,1977年通车,全长32公里。路经当阳境内有一座桥,当地人称作当阳桥,桥头有一纪念碑,其碑文为一首诗,诗云:彩虹凌空锁蛟龙,青山玉带绕群峰。八亿神州尽奇迹,永远怀念毛泽东。龙门子的公路是后来修建四级电站时才修的。当年,工地上的劳动很辛苦,工具以钢钎大锤为主。运输土石等材料靠板板车。打夯的设备就是锯一截木头,周围绑四根一人多高的木棍,由四个壮汉分别握着棍举起来,砸下去,反复无穷,直到砸结实为止。加之地处海拔1800米的高寒地区,尤其到了冬天,几个月的冰天雪地,寒冷异常。但为了抢工期,经常是白天黑夜地干。四十二坝水库,就像是顶在县城头上的一盆水,质量丝毫不能马虎。遇到质量问题,坚决返工。大坝在达到近28米时,当时只顾抢晴天,比速度,出现了用腐质土筑坝的情况,管工程技术的胡林生科长发现后,坚决要求返工,用了十五天时间,彻底清除了腐质土,重新用合格的粘土回填,重新碾压结实方才罢休。常驻工地的技术人员叫谭元福,利川人,高级工程师。后期是施建茨负责该工程技术工作。
据参加过四十二坝水库建设的丁伦炎回忆,当年,建始到四十二坝不通公路,参加工程建设的都步行走山路。大多从猫儿坪、九转拐、李家湾、苏家坪、九股山上到山顶。青树子电站后面那条石阶路是后来修的,共一千余步,每步开支了五元钱。有些大型设备是从太阳河经石乳关运上去的,如拖拉机、板板车等。从石耳关经十里沟到坝上的那段毛公路,八公里左右,只三天就修通了。民工的生活很艰苦,吃苞谷饭、青菜萝卜,秋冬季吃包包菜。大概半个月打一次牙祭,是从城里运上去的水腌肉,又咸且无油水。工地出工、收工、开饭等作息都吹军号,放炮也用军号通知,军号声时常在山谷中回响,给工地更添一种活跃气氛。那个专职吹军号的叫陈中富,是退役军人,据说在军队里就是吹军号的。丁伦炎原是四十二坝的人,也是移民到建始的。他说,当时坝子里有七百多亩田,加上周围的坡地有千把亩。这里的土地很肥沃,是永安公社土质最好的生产队。这里盛产苞谷、洋芋,还有党参等药材。每年可收十多万斤的苞谷。因为药材收入大,一个工分分值划到一角以上,一个劳动力出一天工,收入可达到一块钱以上。这在当年的农村是很高的。这里的农户大多是解放后迁来的,有代、丁、陈、杨、汤、何、张等姓氏,后来发展到30多户,一百多口人。
曾在这里管后勤、财务的钟茂源说,那时工地上吃的粮食,由生产队按派出的民工人数,统一把粮食卖给粮食部门,再由粮食部门开支拨到四十二坝工地,由粮食部门把粮食运到磺厂坪,工地安排民工从磺厂坪把粮食背到工地上。也到杨泗庙、九股山背过,路程大多在几十里。民工每人每天1斤半粮食,其中国家补助半斤。民工住宿,库区搬迁前住民房,搬迁后自己搭工棚。工棚用树木、辽竹子、茅草搭建,形成了一条茅草屋街。两边是工棚,中间一条通道,延绵一里多路。每当清晨,炊烟袅袅,人来人往,别是一道风景。
水库大坝在1976年6月基本完工。投资46万元,其中民工补助15万元,材料费31万元,土方10.5万方,石方8万方,投工59万个,用炸药60吨,水泥40吨,钢钎7吨,钢材3吨。
四十二坝水库建成后,原来引水灌溉农田的方案开始被质疑。主要是渠道线路长,当时又不可能使用大量的水泥处理渠道,水在途中损失过大,达不到设想的效果。毛渠已经修到云雾观,但还是决定停工了,转而开始考虑梯级水电开发。大概在七十年代末,就开始修建青树子电站,即后来的四十二坝一级站。青树子电站投资137万元,装机2X630干瓦,年发电426.3万度,1981年12月建成发电。建始县革命委员会建革[1980]38号文件“关于兴建四十二坝水库梯级电站的报告”称:“我县四十二坝水库库容一千多万方,蓄水以来,情况良好。该库位置高,水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改变我县枯水期电力不足的现状,经水电部门勘测,提出了修建梯级电站方案。建成后装机总容量为一万零一百六十千瓦。因此,研究确定将该工程列入我县八五期间的重点水电建设项目。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该工程由县、社联办,上两千劳动力,并由一名县革委副主任专管。确定一级电站由猫坪公社自修,自建、自管、自得利,二、三、四级电站由县、苗坪、当阳公社联合兴建。考虑到苗坪公社修建水库时间长,用的劳力多,其收入分成为县50%,猫坪30%,当阳20%。工程总投资970万元。自筹200万元,贷款200万元,请求国家补助570万元。”
四十二坝二级电站,位于苏坪二台子,1982年8月动工,1985年12月竣工投产,装机2*2000千瓦,年均发电量1000万干瓦·时,投资560万元。姊妹洞电站,装机1*320千瓦,年发电量193.6千瓦·时,1986年12月动工,1987年12月投产,投资62.5万元。四十二坝三级站,位于秦家园朝东岩,1986年7月动工,1987年10月投产,装机3*20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160万干瓦·时,投资680万元。四级电站,位于龙门子村团堡,设计装机3*2000千瓦,年发电量1973万千瓦·时,1987年9月动工修建,1991年1月投产,总投资1132. 4万元。前几年,又修建了闸木水水库及电站。
四十二坝水库为建始的电力生产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建始人民的光明之源泉,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如此,它又是建始县城数万人的饮用水之源,而且充足优质。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圣洁的四十二坝水库之水,不仅造福当代,还将造福建始的子孙后代。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能忘记那一些为修建四十二坝水利工程付出心血和艰苦劳动的人们。
四十二坝这个地方,也并不是一块蛮荒之地。据说湖广填四川时就有人在这里挽草为记,落户开发。有故事流传下来的是谷家和钟家。谷家在这里发展很好,最盛时有一百多口人,还办有私学,耕读传家,传说出过三个老爷,有文武秀才。这里上坝就有一个地方就叫学堂坪。谷家一度同时有28个小孩,便在一根树上挖28个碗,吃饭时每个小孩都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碗。钟家的势力小一些,但有一庄好田。谷家想买钟家这庄田,钟家不同意,谷家就凭势力杀了钟家七口人,只剩一个姑娘逃走了。后来,这个姑娘搬来老家的人,杀了谷家八十多口人,自此谷家败落。谷家当年曾提出要自守二坝,这一“自守二坝”语也就成了这里的地名。时间久了,后来的人就误说成四十二坝。这种传言我不敢推翻,但我想主观推演一个我认为比较合理的地名。四十二坝分上坝和下坝,其水源有十里沟等四五处,是不是历史上叫这里为“四水二坝”,也未可知。(写于2019年5月下旬 编辑蔡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