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林华翔
在巴建鹤一带提起曾宪文,谁人都知道他是个身材魁梧、武功高强、一身霸气、指挥千军万马的风云人物。谁又曾想到,少年曾宪文竟然是一个弱不禁风的文弱小子。
1905年3月24日,干溪坪楠木社,巍峨的雄虎山渐渐地被初春的夜色笼罩。黑滩河对岸的鹤峰邬阳、巴东金果坪家家户户刚吃过晚饭,还在自家院落里拉家常。突然,一颗流星划破夜空,径直砸到了楠木社的王家包,火星四溅。第二天,王家包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亲曾春怀认为,昨晚流星落地,那是文曲星下凡。依据曾家辈份应为宪字,便给这个男婴取名宪文。转念一想,生在大山,要牵起文脉,还得从山开始。同时,父亲希望儿子品质高尚,堂堂正正,不偏不倚。于是,这个男婴有了个乳名叫品山。
品山自小体弱多病,身材瘦小。父母见状,在他五岁时 送入私塾,力图照着名字走,习文。品山与族中兄弟曾宪国、曾宪阶、曾宪兵(后任曾宪文部警卫连连长)、曾宪志同届,又结识潘启培、潘启发(后任曾宪文警卫员和部队武术教官)、覃顺清、覃顺常、覃老三、覃老幺众多好友。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放羊。
但品山生性好武,偏不按父亲设置的那条人生路线走。每天清晨,偷学父亲和叔父的武功。
一天,小伙伴们赶着羊群来到了杨家湾鞍子岭的扬叉洞。扬叉洞位于黑滩河北岸百丈悬崖间,从崖巅往下挂壁3丈便是洞口,右可进鹤峰邬阳,左可通巴东金果坪。洞内有容百余人的两个岔洞,形似一把置地的扬叉,因而得名。从鞍子岭通往洞口的崖沿石壁深不见底,孩子们揪住树干,从树缝里隐约看到了黑滩河水,一路小心翼翼,进入了扬叉洞。他们像发现宝贝一样异常兴奋,扬叉洞从此成了孩子们的天然乐园。
出洞口往西南钻百余米密林,是品山的大哥曾宪才的屋,品山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扬叉洞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在这里习武练功。
羊群在贪婪地啃噬嫩草,小叶黄杨的甜美把它们带到了山顶。当这群孩子追上去的时候,却发现羊群围成一团,像在低头耳语。走近一看,原来这里有一个天然石篑,满满一篑清水。孩子们赶跑羊群,手捧清泉,咕嘟咕嘟喝下去,甜!
岭上乱石嶙峋,是个捉迷藏的好地方。每有擦破皮的孩子,用石篑水一洗,止血消炎,几天就好了。
少年品山是个有心人,记住了石篑水的妙处。后来,巴建鹤边防司令部把扬叉洞辟为疗伤藏身的卫生所。
1922年夏,17岁的曾品山来到金果坪江家村。妹妹曾乙珍心疼地说:“二哥怎么还没长高些哟!”
妹夫江志奂不声不响地走出堂屋,抓起一只老母鸡,揪了一把,放在山头,转身去厨房取碗和刀。再回到山头,老母鸡却不见了。四下寻找,还是没找到。江志奂只好再去抓了只大公鸡,放了血,又把鸡放在山头,躲到一边,细心观察。
“我的妈呀!”江志奂一声惊叫,引来了品山。品山一看,山头的一个出水洞口爬出来一只硕大的螃蟹,足有5斤重。江志奂吓得直往后退,品山一个健步扑上去,按住了大螃蟹,笑嘻嘻地说:“今天就吃这个。”
妹妹、妹夫哪里见过这么大的螃蟹?怕是个神怪,要放生。但说什么品山都舍不得,三把两下把螃蟹大卸八块。
饭桌上,妹妹和妹夫看到品山吃得津津有味,在旁边发出“啧啧”声,不敢动一支筷子。品山笑着说:“你们不敢吃肉,尝尝鲜汤吧,香着呢。”
“嗯,我们不敢喝。”妹妹和妹夫直摇头。
品山狼吞虎噎把只大螃蟹给全部收拾了。
说来也巧,自从吃了螃蟹,品山感觉体内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直往外窜。年多时间,一个弱不禁风的瘦小身材,长得牛高马大,按照现在的说法,起码也有1.8米,一把蛮力气可以单手举起小磨盘。(编辑黎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