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萧兴国
吴经明,字述斋,1876年生于建始红岩寺凉水埠。幼年从其父吴光承读私塾,22岁中秀才。1899年入湖北经心书院攻读,1903年受清廷选派赴日本学习步兵,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毕业。1908年回国后,先后任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教官、北洋政府陆军部三等检察官兼任编辑局副主稿。1909—1911年,任陆军军学司教育科科长、步兵正军校,陆军第一、二、四镇步兵检察官,授四品衔及北京前门兵站总监。因参与吴禄贞密商动用保定军校德制大炮6尊响应武昌首义,被人密报清政府后,逃往浦口。武昌起义后,吴先后充任南京政府参谋本部科长、淮阳兵站军需总监、浦口陆军第一师参谋长、陆军部军学司司长等职。19 15年调任陆军部副官,1919年晋升为陆军少将,1922年晋升为陆军中将,曾以军界代表身份参加南北议和会议,1923年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1925年任陆军善后委员会委员,清官检查委员会陆军特派员,1927年任广东兵器制造厂委员兼总务处处长,1930年任南京训练总监部编辑兼印刷局局长。曾获二等文虎章、三等嘉禾章。1932年辞职回原籍奉养父母。
吴经明回建始后,在家乡凉水埠吴氏祠堂创办小学,并亲自任教,远近数十里闻名前来求学者达数十人。1933年赴恩施任湖北省立第十三中学校长。 1945年,吴竞选县参议长失败后,应聘到建始县志馆修县志。1947年,其子吴国桢任上海市市长时赴沪生活,1948年随子去台,曾任中国宗教联谊会常务监事等职。1970年8月3日在台病逝,享年94岁。
湖北省立第十三中学当时是恩施的最高学府,吴经明任校长后,1934年春,校址迁到了南门内梓童巷原道台衙门旧址。经过修茸,校容焕然一新,教室宽敞,环境静雅,是理想的读书之地,于是各县来考的学生剧增。这一年学校改名为“湖北省立恩施初级中学”。作为校长他对学生们寄予极大希望,根据当时学校和社会的实际,常常勉励学生要“振作精神,奋转乾坤”,为此,他以“振奋”二个作为为校训,还亲自撰写一联:“二三子异地同来,莫误岁玩时辜负光明失远志;五千年斯文未坠,冀达材成德粹精学术璋横流”。
吴经明除集中精力办好恩施初级中学外,还十分关心各县的小学教育。那时,各县县城和较大的集镇才办有少量的小学,农村则以私塾居多,小学师资奇缺。1935年,他呈请省教育厅批准在恩施初中内附设了两个简易师范班,招收社会青年和部分塾师共81名,为发展鄂西小学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1936年春又招收两个初中班,男女兼收,共105名,在鄂西首开男女合班之先例。他还针对当时鄂西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校内增设了“农事”、“政事”等实用学科,以适应不能升学者回地方工作时的需要。1937年秋,他又呈请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开办了恩施第一个乡村师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40余名,学制三年,男女兼收,附设在恩施初中内。湖北联中成立时,该班并入利川乡村师范分校。
他主持恩施初级中学期间,锐意革新,不仅先后解决了校舍狭窄、经费短缺、没有图书仪器三大难题,而且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方针上博得社会舆论和教育界的很高评价。l938年全校发展到8个班,学生400人。抗战时期在恩施进行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时,录取到西南联大、上海交大、武大、川大、中华大学、国立湖北师院等高校的就有20多人。他垂老还乡,以振兴鄂西教育为己任,为鄂西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获“尽躬桑梓,乐育英才”之誉。
其子吴国桢,字峙之,1903年生于建始县红岩镇凉水埠村,自幼随任陆军部军训处长的父亲吴经明旅居北京。
吴国桢
吴国桢早年先后入南开中学、清华大学学习,毕业后赴美留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湖北省财政厅长、汉口市长、重庆市长、国民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部长、上海市长等职。
1949年4月去台湾,历任台湾省"主席"、"行政院"政务委员。因与台湾蒋家父子政见不一,1953年5月"请假赴美",从事教育与著述。1954年,吴国桢被蒋介石明令撤销其政务委员职务、开除其国民党籍。1984年6月6日,吴国桢在美国病故。(编辑黎采 蔡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