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镇陶家垭村境内,有一条碧水悠悠的三涧溪,溪河两岸高山壁立,形成三涧溪峡谷。在峡谷中部南边山崖的岩壁上,有一个石灰岩溶洞,因为洞里石笋多,当地人称之为“石笋洞”。在这洞口的小坪坝旁边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里面供奉着一尊土地菩萨。
这三涧溪的群山之中,很早就有人生活。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极少。山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耕种山中的田地,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山民大多禀性善良,勤劳朴实。
山里有一户姓刘的人家,刘家只有一个男孩,名叫山娃子,山娃子三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全靠母亲抚养成人。其母由于辛劳过度,才50多岁就患上了严重的腿病和眼疾。腿痛时站都站不起来,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因此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应农活和家务全靠山娃子一人操持。
这山娃子话不多,但乡邻们都知道,他不仅勤快(土家语,勤劳之义)、节俭、诚实、厚道,而且极有孝心。他上山打柴碰上好吃的野果子,绝不先吃,一定要带回家让母亲先尝;亲朋乡邻给了什么东西,一定要带回家交给母亲;忙完地里的活计回家也是抢着干家务。他虽然屋里屋外忙个不停,但一日三餐总是把饭做好送到母亲手上。为了缓解母亲的腿痛,他按照老人们的指点,每天晚上都要烧一盆热水给母亲泡脚,一年365天,从不间断。为使母亲晚上睡得安稳,他把母亲床上的棉被和垫的稻草(土家人把稻草平铺在床上隔潮保暖)定期翻晒;每隔十天半月还要给母亲洗头。为此,母亲总觉得自己拖累了儿子,致使儿子快到“而立之年”还未能娶亲完配。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有一年长江流域洪灾泛滥,兴山、秭归一带淹成一片汪洋,成群的难民背井离乡,四处逃难。三涧溪紧挨施宜古道,又是“川盐济楚”的盐大路必经之地,因此也有很多难民逃到此处。
一天清晨,山娃子照常早早起了床,到母亲房里探视后就准备下地干活。刚出门,就看见两个人蜷缩在晒场边的大樟树下,他赶紧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老的妇人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他连忙轻轻地推了一下女子,问道:“你们是哪里来的?怎么在露天坝里过夜(土家语即露宿之意)?”那女子连忙撑着樟树,费了好大的劲才坐起来,说:“大哥,我们不是坏人,我们是逃难的人,这是我的妈。”山娃子一听,出于善良的天性,也出于苦命人怜悯苦命人的缘故,连忙邀请母子俩快快进屋。他又帮那女子把她的妈妈扶起来,半扶半抱地搀进屋去。让母子俩坐下,山娃子就去禀告母亲,他母亲一听,连忙叫山娃子在火坑屋里(烧火待客取暖的房间)生火烧水,她也强撑着起床到火坑屋里和那母女打招呼。问明情况后,才知道这母子俩是秭归人,因遭洪灾逃难而来,女子名叫珍妮。
烤了一会儿火,又喝了热水,母子俩精神了不少。刘母想到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招待客人,加之这母女俩几天没吃东西,不能吃难以消化的食物,就吩咐山娃子快去熬点苞谷面糊糊(用玉米粉加水煮的糊糊)。糊糊做好后,刘母一面叫山娃子摆放桌凳,一面不好意思地说:“家里穷,没有好东西招待,真是对不起人!”那母女俩几天没吃东西了,一连喝了几碗才放下碗筷,连声说谢!珍妮也许是吃饱了,加上年轻,恢复得快,还没等主人家来得及收拾,就立即洗锅涮碗,弄得山娃子反倒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就要妈妈陪客人休息,自己下地干活去了。
山娃子下地去后,屋里三个女人这才拉开了家常。原来这珍妮母女也是母女俩相依为命,父亲早就过世了。刘母又问了她们的打算,这母女俩能有什么打算啊,家乡被水淹了,房子被冲垮了,已经是走投无路了。刘母听着听着,眼泪就流个不停,想到自己母子俩虽然度日艰难,但总还有一个窝,于是就开口说道:“姑娘,你们也看到了,我家里虽穷,母子好歹也还能混个半饱,你们要不嫌弃,就先在这里住下,今后有了好去处再走不迟。”那母女俩一听,哪里还有什么嫌弃不嫌弃,连忙答说:“只是打搅了你们,这怎么好意思呢?”刘母一听,高兴地说:“我儿子是个实诚人,地里的活他干,你们高兴的话就帮忙做点家务就行了,住下来就是一家人,就不要分彼此了。”从此这母女俩就在山娃子家住下了。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珍妮母子不仅把家里的事干得妥妥贴贴、漂漂亮亮,那珍妮还争着跟山娃子下地去干了好几回农活,四口人和和美美,俨然一家人。日子一长,珍妮母女看出山娃子母子都是好人,尤其是山娃子吃得苦、耐得劳、脾性好、待人厚道;山娃子母子也看到那母女俩都是娴慧之人,尤其那珍妮姑娘,人生得标致不说,而且心地善良、心灵手巧、勤俭持家。两个母亲都有心要把山娃子和珍妮结成一对,两个年轻人更是笑在眉头、喜在心间,只是没有说出口。于是两位母亲就请族里的老人做主,把两个年轻人的婚事定了。
三涧溪这个地方的风俗,不管穷富人家,娶亲完配是人生的头等喜事,必须请三亲六戚、乡邻好友喝喜酒、吃喜糖。加上山娃子母子和乡邻相处得好,更要请乡邻们聚一聚,要办“十大碗”(十种菜肴)的席面子(土家语即酒席)招待客人。办席的材料不愁,粮食、蔬菜自家种的有;猪肉、鸡肉自家养的有;木耳、香菌平时采的有;黑、白豆腐(用魔芋和大豆磨浆分别做成的两种豆腐)乡邻们到时送的有,愁只愁要办个十桌、八桌酒席所需的桌椅板凳、锅盆碗盏,在这荒野乡村的确很难筹集齐备。过去很多人家红白喜事都是到石垭子街上大户人家去租借的,由于离街远,餐具磁器多,搬运很不方便、很不安全,山娃子一家人都为这事犯了愁。
一天,山娃子清早上山砍期柴(婚期所用的柴),直到傍晚才回家,累了,吃过晚饭就早早睡下。这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好梦,梦见石笋洞旁边土地庙里的土地公公来到他家里,对他说:“山娃子,你孝敬母亲,救助逃难母女的事,已被天帝察知,加上三涧溪的人诚朴善良,特派天庭仙女姊妹两人下到凡尘,住在我小庙旁的石笋洞里,专为你们解困济难。你们有什么困难,只要拿点纸在洞口的小坪坝上焚烧,默告需要解决的困难,第二天清晨到洞口就一定有回应。你现在为办喜宴的餐具着急,你只要去焚几支香,烧几张纸,跪禀所需餐具的名称和数量,第二天清晨就可带人搬回家。但要记住:一定不能损坏,用完后要清洗干净立即送还,放在洞口小坪坝上即可离去,离去后不许回头看视,否则就再也得不到救助了。”说完,土地公公就离去了。
山娃子从梦中醒来,回味梦境,又惊又喜又疑。天刚亮,就迫不及待地起床把做的梦告诉了家里的人,大家也是既惊奇,又高兴,又怀疑。珍妮说:“不管这梦是不是能够成真,还是去试一试,反正过月半(土家语即中元节)买的香纸还有。”大家都说“要得”。当天下午,山娃子就带了双份香纸到石笋洞去了。他先在洞口焚上香,烧了纸,就一边跪拜叩头,一边默告所需餐具,请仙女姊妹一定相借。接着又到土地庙去给土地公公上香,烧纸,叩头,然后才回家。晚上一家人一夜未睡,都想着明天早上奇迹是否真能发生。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山娃子和珍妮就背上背篓向石笋洞出发。到洞口一看,洞口小坪坝上果然整整齐齐摆放着他们需要的餐具。两人又惊又喜,倒身叩了几个头,这才小心翼翼地搬运餐具。
这一喜讯还未等到山娃子的婚期就传遍了整个三涧溪。山娃子婚期这一天,山民早早就带上自家的土特产品前来祝贺。大家听山娃子讲述了借餐具的经过,亲眼看到了精美的锅、盆、碗、盏,人们又惊奇,又激动,竟不约而同地跪下,朝着石笋洞的方向跪拜叩首。
自此,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人们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就带上香纸,去石笋洞找仙女姐妹。因为洞里住着仙女姊妹俩,山民就改称石笋洞为“姊妹洞”了。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三涧溪的侯家出了一个败家子,这家伙成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尤其是嗜赌。家里值钱的东西被他卖掉赌光了,但还是死乞白赖地泡在赌场里,欠了一屁股的赌债。家里实在没有东西可卖了,他就打起了歪主意。他找乡邻讨了一点香纸,跑到姊妹洞去借桌椅板凳、锅盆碗盏。谁曾想,他竟邀约他的狐朋狗友,将这些告借的餐具全部搬到石垭子街上卖掉还了赌债。更可恶的是,他们在返回时,竟蹿到姊妹洞,企图窥视仙女的芳容。
是可忍,孰不可忍,仙女姊妹决定对这群败类施以惩罚,就轻移莲步,款款走了出来。这群无赖一看,顿时傻了眼,浑身发蔫,腿也软了,一个个情不自禁的跪了下去。仙女姐姐走出洞来,在这群无赖每人头上拍了一掌,轻喝一声“变”,这群无赖立刻就变成了一块块石墩,石墩的顶部都平平的,这也许就是仙女一掌拍平的。这时仙女妹妹喊了一声“姐,走吧”,边说边伸脚在洞口岩石上踢了一下,竟踢出一个汤钵大小的石窝,窝中储满了清亮亮的水。然后姊妹双双就冉冉升空,直上云霄而去。
自后,三涧溪的人虽然再也不能得到仙女姊妹的帮助,但过往的人渴了就到姊妹洞前,饮石窝中的水解渴;累了,就到姊妹洞前的石墩上小坐歇息。至今这水窝依旧,石墩完好,三涧溪上了年纪的人,逢年过节还专程带上香纸去姊妹洞祭祀,不忘仙女姊妹的恩德。
(资料搜集:陈宏庭、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李小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