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110】也说建阳坝

建阳坝,是建始县开发较早的一个自然村,明季和清初属四川夔州府建始县坊廓里;清乾隆元年(1736),建始从四川夔州府拨入湖北施南府,此地属湖北施南府建始县坊廓里一甲;自同治6年(1867)至建立中华民国,属建始南乡;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建始县仁字区;民国三十八年属建始县城乡区中山乡。新中国建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属猫坪公社保卫大队;六十、七十年代,先后属猫坪区、猫坪公社建阳大队;八十、九十年代先后属苗坪区、业州镇建阳坝村;2011年调整建制,属业州镇建阳坝社区。

该地是一山间平坝,很早以前,名为“见鸦坝”。其所以被称为“见鸦坝”,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此地有一富户,为使后辈永远兴旺发达,特请风水先生为老人寻觅阴宅。并与风水先生签约,待阴地选好后给以重酬。这青鸟子是一游方道人,对青鸟之术到是颇有研究,就是心胸狭窄、心术不良、自视甚高,不仅索酬比别人多,而且总是希望别人对他恭敬有加。对一顿饭、一杯酒、一杯茶、一支烟、甚至一句话都很在乎。稍有怠慢,则心存芥蒂,还总要找机会整治别人。尤其是对聘请他的东主,稍不遂心,即坏人之事。恰巧,此次聘请他的这富家主人,是一个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人。他满以为阴地选好后,按约付酬就行了,平常则很少对风水先生打招呼。为此,青鸟子心存不满,认为这主人自以为有几个钱就不得了,即思量要报复他。但他心机颇深、不动声色、照样整天忙进忙出,爬坡上岭、东寻西觅。挨过了半年,才去回东主,说他费了好大的劲,终于在楼门子屋场旁边的山麓,觅到了一处大吉大昌的“乌龟地”。并将东主引到该地,指着说:你看这里后山稳实,前山远正,左右有青龙白虎拱卫,最可贵的是龙穴后的这一石头,生得活脱脱一只千年寿龟,这不是“乌龟宝地”是什么呢?!并嘱咐,“刻井”(为安放棺材预先挖坑穴)时,一定不能碰坏乌龟石。

主人知道乌龟是长寿的象征,当然以为乌龟地也就是吉祥宝地了,于是未曾多想,就满心欢喜、爽爽快快,照约付了酬金,那青鸟子暗喜而去。其实,建阳坝这地方,素有“石海”之称,满坡满地都是出露的石灰岩,且形态各异、千奇百怪,人们对其熟视无睹,也就觉不出它们像什么了。但一旦有人说,某块石头像个什么,你也就会觉得像,而且越看越像。

几年后,这家的老人逝去,在给亡人“刻井”时,却从井坑中部、被掘破的一块石板下,突然飞起两只乌鸦,鸣叫数声、盘旋一阵后,就飞走了。原来这里根本不是甚么“乌龟地”,而是一棺“乌鸦啄尸地”。不仅不是埋葬老人的吉地,而且老人葬后,还会殃及后人。为此,这家主人只好另觅阴地。但人们因为在这里见到了从地下飞出的乌鸦,觉得这是闻所未闻的奇事,就将此地称为“见鸦坝”。后来,由于人们认为以乌鸦名地不吉祥,但该地向阳,从太阳清晨出来到夕阳西下,整天都沐浴在阳光里,即改称此地为“见阳坝”,后又因谐音称此地为“建阳坝”。

该社区卡斯特地貌发育旺盛,溶洞、漏斗多,地表水严重缺乏。境内山包、山丘林立,其间分布着槽、埫、湾地,供先民垦田植粮。该地地处亚热带,属山地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温度18摄氏度、降雨量1500毫米、无霜期280天。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等旱粮作物,是建始县主要的旱粮产区之一,也是业州镇城区主要的蔬菜生产和供应地。

历史上此地因毗邻县城,且是建始东乡和南乡的人们进入县城的必经之地,因此,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沉淀。

这里是建始县“五阳”之一。建始县,历史上素有属五阳之地的说法,其“五阳”是:景阳、当阳、朝阳、建阳、乌阳,“建阳”即指此地。

这里也是建始县“古八景”中的“建阳翠黛”所在地。建阳坝建阳关一带的山岭,离县城东南仅二里有奇。早前,整个山梁上都是茂密的森林,尤其是满山满岭的苍松翠柏,把建阳关一带的山岭妆点得青翠芳华;加上山上云气缭绕,气流下压,山脚下广润河、交养河水蒸汽升腾,上下气流相互作用,在苍翠的半山腰形成一条气带,被阳光一照,绚丽多彩,似妇人眉黛,十分漂亮,为此,康熙四十六年(1707),时任建始知县的刘珙徵,将这独特的青山积翠、落花黏石、浓霞淡烟的秀丽风光,称之为“建阳翠黛”。并赋“建阳翠黛”七律一首,诗曰:

岧峣此地号为关,苔藓纷披玉女颜。

飞雨过时山积翠,落花粘处石生斑。

浓铺霞彩装眉钿,淡抹云烟绕鬓鬟。

望去风光增丽秀,却愁险峻路难攀。

从此,这里即被列入建始“古八景”之一;

这里北部的弓箭岩,更是拱卫建始县城东南边的屏障。它以高达812米、绵亘2千余米的绝壁雄姿,使县城东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到了宋代,为镇风水,时任建始县令经高人指点,组织工匠,在鳌背山顶建宝塔一座。该塔因建于建阳境内,故名“建阳宝塔”。此塔位于弓箭岩山巅,北与烟墩山并肩联手,南与朝阳观遥相呼应,塔顶缭绕着团团的云雾,脚下是不息的滔滔大河。自后,该山因此塔又被名为“宝塔山”。时至今日,宝塔半露云天外,不仅为“建阳翠黛”增色,尤其为建阳坝的历史文化,添加了一笔浓墨重彩。1987年5月,此塔被建始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还有享誉川东、鄂西的“玉峰口”。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所修《建始县志》,在“建置志”中即将该地的“玉峰口”以“建阳关”之名列入全县所设重要关梁之一。据史料载:明清时期为防匪患,官府在此均曾驻兵,以把守县城。并传说四川王玉峰禅师,于明朝年间,在县城南边凤冠山石通洞炼丹时,恰遇瘟疫流行。多少穷苦贫民,因无钱就医、坐等死神;多少老妪病叟,因家贫如洗、丧失生命。为拯救百姓,他经常独自一人到此采药。他不畏山高崖峭、不惧虫蛇伤人、不怕骄阳似火、不管风狂雨暴。并亲自煎熬汤药,为百姓施药治病。尤其是对穷困贫民、孤寡老人,他都是上门问诊、送药到家,且水未喝一杯,饭未吃一口。由于救治及时,药方对症,致使瘟疫得息、百姓得救。人们感念禅师的大恩大德,即以其道号,将此山口命名为“玉峰口”。

此地还有建始东乡和南乡的百姓进入县城的必经之地—--“太平口”(俗称“母猪口”)。其所以名为太平口,盖因民国时期,新任的县长金重威到建始上任,路过此地稍作休息时,与山口住户闲谈,相问该地地名,居民回说:“此地叫母猪口。”金县长一听,深感不吉,暗想:我怎么落到母猪口里了?就对居民说:“这地名不好,从今以后叫‘太平口’吧!”自后人们就将这里改称为“太平口”。

建阳坝,由于先民来此落籍早,加上其地理位置紧邻县城,使之得到不断开发。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先后是建阳乡、建阳公社、建阳管理区、建阳办事处和保卫大队、建阳大队、建阳坝村委会、建阳坝社区居委会等各级政府和群众自治组织驻地,这里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如今,这里的农家小院,已由竹篱茅舍,变为钢混结构的别墅式楼房;这里的交通条件,已由过去的石板小道,变为由“天二”公路为主干、乡村公路相配套的公路网,而且宜万铁路和宜万铁路建始火车站都与该地紧邻;尤其是饮水工程的实施,使这里千百年来严重缺水的困境,得到了根本改变,家家通了自来水,重要的经济作物地,还安装了喷灌设施。如今的建阳人,不仅从事农耕,而且开起了“方便店”、办起了“农家乐”,农商兼营、繁荣兴旺,人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每当晨曦初露和夕照泛彩之时,居委会前的广场上,你都会看到建阳人在这里晨练和晚练。新时代的建阳,不仅为建阳注入了新的含义,而且使这里真正成为沐浴在阳光下的建阳之地。

(资料搜集:秦大华  邱昌松   撰写:戴凤庭)(编辑李小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