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始县革命老区官店镇,有一个居民点叫雅池坝,这个地名很美吧?!就因这个雅致的地名,它所在的村也得名为雅池坝村。雅池坝就位于雅池坝村东北部,距官店镇著名的竹园三坝铜钱坝约2千米。
地名中有一个“坝”字,说明该地地势平坦。该地是一个山间大平坝,坝中有一条小河,还有三个天然大堰塘,灌溉便利,所以坝中原来全部是水田,历史上有一段时间,这里人户可不少。可惜经历了明末清初明军、清军、各地方武装厮杀拉锯的战乱,经历了盗贼蜂起的社会动荡,这里已田地荒芜,渺无人烟。坝中原为水田的平地,荒草萋萋;小河岸边,生长着小树、野草,高高的野草弯向河道,遮住了潺潺的流水,只能听到哗哗流淌的流水声;三个大堰塘的塘岸边也是衰草连天,虽碧水清澈,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但给人一种荒凉颓败凄惶的感觉。坝中也成了鸟雀的天堂,各色鸟儿栖息在高木矮树上,叽叽喳喳、啾啾的鸟鸣声此起彼伏,这鸟鸣声才让满坝的荒凉有了一丝丝生机。
经过清初的大规模平乱,社会稳定下来。为缓解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人口严重不足的危机,清政府效仿明初的政策——大移民。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朝廷颁发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当时,建始县隶属四川夔州府,移民入川,很多人走到建始就定居下来。选择柴方水便的地方,挽草为记,指山为界,建房定居。
在这股移民潮中,有冯、刘、胡、史、张等姓氏一起来到了这个山间平坝,他们见此地虽然荒凉,但地势平坦,坝中有活水,坝中水田的田塍也还依稀可见,坝边四围山上树木茂密,觉得地方不错,于是几家人一商量,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几家人商商量量,划定了各家各户的田界山界。砍伐山上的树木,割下坝中的茅草,搭起了茅草棚,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几家人又合作,男的拽犁耕地耙田,开挖疏浚灌溉渠道;女的割草烧荒,打柴做饭。因为是复垦田地,虽没有耕牛,效率也还是蛮高的,当年就种上了从家乡带来的水稻种。荒了多年的土地,腐草肥沃,第一年水稻就获得了大丰收。生活有了保障。
耕种几年后,几家人的茅草棚翻新成了瓦屋,房前屋后,种上了各种果树,小河得到了治理,河上建起了单孔石拱桥。河岸边乱糟糟的野草割了,栽种了杨树、柳树。三个大堰塘经过清理,塘水更加清澈,塘边除了种树外,还种植着各色花卉,四季鲜花盛开。过去的荒凉颓败之地,现在变成了幽静安谧的世外桃源。阳春三月姹紫嫣红,花香扑鼻;炎炎夏日稻秧青翠,碧浪连绵;流火七月稻穗金黄,瓜果飘香;朔风冬日炊烟袅袅,梅映白雪。几户人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这里一年四季美不胜收。
初夏的一天黎明,因耙田、插秧劳累了好几天的男人们还在酣睡,几家的小孩子却早早醒来,他们头天已经约好,要上山找菌子。几个小孩子约好在中间的那个大堰塘边集合。最先到的是胡家的一个半大小子,他走到堰塘边,见塘边浅水中有两只大鸟,黄色的嘴,头上是红色的,全身的毛洁白,两只腿长长的,也是红色。胡家小孩没见过这种大鸟,好奇地看着,不敢发出一点儿声响。只见这两只大鸟时而把嘴伸入水中,好像在找什么东西吃;时而又在水中走几步,步态好看极了。胡家小孩怕惊扰了这两只大鸟,没有上前去,只是站在原地痴痴地看着。一会儿,这两只大鸟发出叫声,既清脆又响亮,跟以前听见的鸟叫声大不相同。大鸟叫过后,好像是回应,又从其它的地方传来了相同的叫声。不一会儿,只见这两只大鸟拍打着翅膀,从水中飞起,向远处飞去,同时,还飞起了几只大鸟,胡家小孩细数,居然一共有六只大鸟。
胡家小孩目送大鸟飞远,也顾不得等小伙伴儿了,一溜烟跑回家,将父亲母亲都喊起来了,告诉他们自己见到的大鸟。胡家父母听了孩子的描述,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种鸟——白鹤。他们都很兴奋,因为自来到这里,还从没见过白鹤,这可是一个好兆头。
第二天黎明,几姓人家的大人小孩儿都来到堰塘边,果然,见到了正在河中戏水的白鹤。举止优雅的白鹤,碧绿清澈的塘水,倒影的的蓝天白云,多美的一幅画儿啊!极目看去,另两个堰塘中也有白鹤在戏水。和头天一样,白鹤清脆响亮地叫了几声之后,又拍翅飞向远方。
大人小孩一直目送白鹤飞远了,才开口说话。小孩子没见过,七嘴八舌,争着说自己的感受;大人们也纷纷说这可是个好兆头,“鹤鸣九天”,说不定这个地方还要出几个当官的。
从这以后,清晨在堰塘边见到戏水白鹤就已是很平常的事了。
过了一段时间,官府派人下来登记户籍,问到这里的小地名,几户人家的家长都异口同声地说“雅池坝”。并解释说,白鹤在堰塘中戏水,举止优雅,那堰塘就应该叫“雅池”;这里又是一个山青水绿,风景雅致的平坝,也应该叫“雅致坝”;二者结合,就是“雅池坝”。于是,“雅池坝”就成为了该地地名。虽然后来有的姓氏又迁走了,新的姓氏又迁来了,但“雅池坝”这个地名再没有更改,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雅池坝还是建始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之一。1933年1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军部从鹤峰走马坪转移,部分主力红军进驻官店区,在官店一带恢复苏区政权,建立了车营区苏维埃政府。车营区苏维埃政府驻地就在雅池坝,征用的是雅池坝土豪冯绪如的住房,一正两厢,木质结构。从1933到1935年,车营区苏维埃政府在这里领导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组织农民发展生产,支援红军。
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这里命名为车营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被认定为建始县不可移动文物。
在雅池坝的东北边,有一个著名的自然景点——“啄啄石”,啄啄石可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座山,属于武陵山脉。这山可不小,高1600米,长1千米,宽800米。
这样大的一座山为何叫“啄啄石”?原来,这山却是一只大公鸡坐化而来。这只大公鸡可有点来头,它是灶神的坐骑,通体红色,鸡冠、鸡身、鸡腿、鸡脚,没有一点别的颜色,尤其是鸡冠,赤红欲滴,大大的,像顶在雄鸡头顶上的一把大红扇。鸡脚也是大的吓人,一根爪子足有一尺长。当然,大公鸡可不愿别人叫它鸡,它自称“红马”。也因一年可以随灶神上天庭一次,还能够面见玉帝,它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本就高昂的头更是整天高高地端着。
灶神平时是不能随意行走的,这只鸡平时也没事做,也不愿乖乖呆在灶神身边,总是溜出来东逛西逛。一天,它逛到雅池坝,见一坝的稻谷已经黄熟,要开镰收割了,心中欣喜,立马落到坝中,张开嘴,啄起稻谷来。它那张嘴,一嘴下去,几蔸稻谷的谷粒就没有了。大红公鸡在这稻田中啄了半个时辰,就见好大一块稻田只剩下了光杆杆。村民发现了,赶来轰它,它已吃饱,不慌不忙,踱了两步,一翅飞走了。此后,这大红公鸡隔两天就到雅池坝来啄稻谷,乡民苦不堪言。
乡民对这只大红公鸡无法,只好去请了一个道士来驱鸡。道士掐指算了一算,知道了这只鸡的来历,于是,他就地取材,让乡民将坝边一块大石头雕凿成一面大石鼓,石鼓凿成后,道士又对这石鼓施了法。
道士给石鼓施法的第二天,大红公鸡又来啄稻谷了。它刚下到稻田中,坝边的石鼓就突然“咚咚”地响起来了。无人擂鼓,但那鼓声,却由缓而急,由轻而重,且越来越急促,震得人耳膜生疼,听得人的心都要蹦出来了。这大红公鸡虽是灶神坐骑,却也承受不住这鼓声,慌忙逃跑。跑了一段路,跑不动了,停下来,就坐化为了一座山。
大红公鸡坐化为了一座山,这座山却还保持着雄鸡的姿态,尤其是山顶,突兀一石,活似雄鸡尖尖的嘴,尖嘴向西南伸着,似还要去雅池坝啄稻谷,因此,人们就给这山取名为“啄啄石”。而那一见大红雄鸡就鼓声不停的岩石,则被人们称作“鼓儿岩”。
而今,“啄啄石”已被树木、灌木覆盖,郁郁葱葱,林下黄褐色的泥土中,生长着各种药草。山中生活着火红的锦鸡、雪白的野兔、各种鸟雀。“雅池坝”经过无数代人的辛勤劳作,尤其是汇入时代变迁的潮流之中,变得更加美丽,生态环境变得更好,不仅是村民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也是各种野生动物生长的乐园。在这里,雅池坝的来历,啄啄石的趣闻,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资料搜集:史习高 汪才轩 故事撰写:邱晓平)(编辑李小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