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104】向王洞的故事

高坪镇小水田村三组的北面,有一座大山,这山从山脚至山腰都是似刀劈的陡峭的悬崖。悬崖上有一个岩洞,离地面少说也有十几丈高。这岩洞的洞口不大,但据当地老百姓说,洞里面却宽敞得很。洞底到洞顶足有两丈多高,除主洞外,还有两个支洞。主洞最少可容纳四、五百人,支洞也都有一间房大小。而且在洞深处的岩壁下,还有一股泉水流入阴河(土家语即地下暗流),水量足够几百人饮用。

相传在清朝雍正末年,这洞里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时,朝庭强制性地推行改土归流,清江南岸的一个姓向的土司拒不改土归流,就带着近两百人众,自称向王,从清江南岸逃窜到小水田。他带的士兵和随行人员到小水田时,已是人困马乏、溃不成军,很难继续前行,但后面追赶的官兵却紧追不舍。他打听到这地方北边山上,半山腰的山崖上有一个大岩洞,里面有水,可住数百人,就派人进去查探,果然是实,就决定让一干人众住到这洞里去,以解燃眉之急。他知道,进洞后只要把守住洞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一边安排人准备进洞的必要设备,一边到周边打粮,筹集生活物资。他深知,一旦被困洞中,没有足够的粮草,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探知官兵已追至离小水田不足十华里的广福桥时,他即迅速将所带人众和抢掠的物资搬进洞去。进洞还未布置妥贴,官兵就赶到了。

官兵来到小水田,侦知姓向的土司已带着全部人马和生活物资躲在北面山上的洞里,由于地势险要,无法强攻,只好安排兵员守在岩洞崖下,试图将洞里人众困于其中,以待其弹尽粮绝时,再设法一举歼灭。

就这样,两军对峙达半年之久后,洞中已粮草将尽,眼看无法支撑。而官军根据从当地民众中了解的情况,也估计洞中粮草将尽,准备强行攻洞,将姓向的土司剿灭。

这姓向的土司是一个足智多谋,极其狡猾的人,他眼看洞中物资告罄,急得坐立不安,就在洞中踱来踱去。他双脚踩在洞底地面铺撒的谷壳(土家语,即水稻之壳)上,顿时眼睛一亮,心生一计,决定把半年来加工大米所产生的、撒在地上防潮、供士兵休息坐卧的谷壳派上用场。他叫来几个士兵,命令他们把所有的谷壳集中堆到洞门口上,又叫人把风车(加工大米时,用以除去谷壳的工具)抬来放在洞口,并命人故意高声叫喊“某某人、某某人负责整米”(土家语即加工大米),并要尽量让外边守卫的官兵听见,然后才用风车把谷壳扇出洞去。这样整整闹腾了一天,洞外岩壁下堆了厚厚一层谷壳。在向外扇谷壳的同时,又专门令人叫喊“某某和某某快来把米抬走!”

官兵见洞里热火朝天加工了一天的大米,感到十分惊异,怎么也想不通洞中粮食还这么充裕。原先准备乘洞中乏粮、强行攻进洞去的计划只得作罢,只得仍然安排几个官兵守住洞口。

由于半年来洞中土司士兵从未有过出洞逃跑的举动,因此,这些守兵一入夜,也就打牌的打牌、打盹的打盹。又过了几天,待一切恢复原状后,有一天半夜,见守在洞口的官兵都已酣然入梦,洞里的人立即放下绳梯,鱼贯而下。他们摸到官兵的帐篷中,一阵乱刀、竟将睡梦中的官兵全部砍死,然后即悄然遁去。待第二天官兵发现时,土司人众已逃走老远了。

由于那个岩洞里曾住过自称向王的土司,因此,小水田的老辈人就将这个洞称为“向王洞”。据说,那洞里至今还有很多锅盆碗盏的碎片和一些锈迹斑斑的铁制器物。

(资料搜集:陈宏庭、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李小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