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103】香草岭轶事

香草岭是花坪镇的一个村,位于花坪镇西部。东至五抱树村,南与恩施市沙地相接,西、北面与隔马埫村接壤。村民以钟姓、向姓、李姓为主。

该村下辖七个居民小组,有七个居民点。该村辖区内最高的山是钟家大山,海拔为1643米,但却没有以这座山名为村名,而以与它一田之隔、比这座山低十多米的另一座山——香草岭为村名。当然不是因为香草岭这个名字富有诗意,更好听一些,而是另有原因。

香草岭为一向阳的大山岭,岭上有五个山包。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树木茂密,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此山为何叫香草岭,一种说法是,该岭半山腰有一大水塘,塘边长有各种兰草,春夏秋三季,各种兰花次第开放,清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故而该山得名香草岭。

另一种说法,就显得意味深长了,是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岭上并无人家居住,偌大一座山,是野兽、鸟雀们的天堂。清初,有一家人迁到岭上,选择一块相对平整的地方,砍去树木和茅草,搭起茅草棚;在茅草棚前围了一圈篱笆,好似是防备野兽侵袭;砍去平缓坡地上的茅草,垦翻土地,种植作物,定居下来。这家人口不多,仅有四人:一对中年夫妻,一双儿女。这家人住在山岭上,很少下山,与其他乡邻更少有来往。山下的乡邻只知山岭上住着一家四口,其他的情况就无从知晓了。这家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心一意侍弄田地里的作物。再看他们种的作物,说是玉米,却不见拔节出天花挂包谷托;说是麦子,也不见拔节抽穗灌浆;既不是马铃薯,也不是荞麦……那些熟悉各种农作物的老农,也叫不上这些作物的名称。站在山下远远望去,只见山岭半腰上绿茵茵一片,风一吹,绿浪起伏,煞是好看。尤其奇特的是,这绿茵茵的植物,冬天也不见丝毫枯萎迹象,那碧绿与周围的枯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一到春夏,这一片绿地,便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馨香随风飘散,传布四面八方,连离香草岭路程不近的隔马埫都能够嗅到这馨香。这香味也很奇特,不似玫瑰的香气馥郁浓郁,不同于栀子花儿的浓烈甘甜,也不似雏菊的淡雅清幽,也不同于兰花的幽淡似无;却又似将这众多的花香糅合在一起,人们嗅到此香味,有的会说是玫瑰花儿香,有的会说是海棠花儿香,有的会说是秋菊的香味,有的会说是梅花、是栀子、是牡丹、是桃花、是杏花……谁也不能准确说出这香味,但这香味,使人神清气爽,套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话:鸢飞戾天者,闻香息心;经纶世务者,嗅香忘反。这香味既让人感到喜悦,也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一时,此山岭散发香风便在这一带传开了。

日子一晃到了乾隆年间,施南府府台派员到崔家坝检查工作,这位官员闻听离此不远的建始隔马埫一带常有香风吹来,他定要去弄个明白。于是带着随从经过墨石沟、隔马埫、箱子岭来到此地,站在岭下远眺,只见一岭翠绿的芳草,随着微风起伏荡漾;随着微风拂过,阵阵馨香扑鼻,令人陶醉。

这个官员本是贫苦人出身,苦读获取功名,被派到施南府任职,为官正直,口碑也不错。现在他看着这一岭碧草,嗅着沁人心脾的幽香,心情大好。他并没有急于上山,先向居住在岭下的乡民打听这种香草的人,谁知一连问了数人,均说不出个所以然,甚至连早在明朝就到此定居的向姓族人也说不出他们的来历,只是凭直觉认为这家人不富裕,应该是穷人。官员听说种草人亦是穷人,心情格外激动,眺望山岭景色,即兴吟诗一首:“一岭巍峨矗云天,八手强劲勤耕耘,巧编绿毯铺世外,妙酿香露洒人间。”吟毕,他即带领随从上山。

顺着弯弯曲曲的小道登上山岭,来到茅屋前。官员打量着这环境:见一圈篱笆围着几间茅屋,篱笆与茅屋之间是一条土路,土路两旁种植着五颜六色的花卉,整个院落干净整洁;土路尽头的几间茅屋上的茅草看样子也是新换的。官员见篱笆门只是虚掩着,便推开篱笆门进到院子里,站在院子里高声询问:“有人吗?”“主人在家吗?”随从也接着高声说:“我们大人特来拜访你们!”但茅屋门紧闭着,没人应声。随从便上前推门,门一推就开,进门一看,正中是一间堂屋,堂屋角落里随意放着锄头、镰刀等工具,堂屋正中有一张方桌,桌上放着一张簸箕,散放着椅子、条凳。堂屋左右各有一间屋,从屋中陈设看,应是卧室。但屋中却没人,随从又在附近找了一圈,也不见人影。

官员本想找四个种草人谈谈家常,问问种的是什么作物,现在没有看见人,大失所望。他也在茅屋前前后后转了转,找不到人,只好遗憾地起身回程。临走,官员又走进茅屋,过细将茅草屋内打量一番,忽见堂屋方桌的簸箕中放着一张纸,用一块木片压着,先前倒是忽略了。官员走到簸箕边,拿起这张纸,只见上面用浓墨写着三行字:“当官为民,处处芳香;当官压民,男盗女娼;当官贪财,断头挖肝。”字字横平竖直,刚劲有力,落款为“平民百姓”。

官员看后大为感动,顿时也明白了这几个人并不是普通人,这二十四个大字,是在提醒读书做官的人不要忘了为官的根本。官员连叹可惜无缘相见。

走出茅屋,站在院子里,官员又仔细打量茅屋、篱笆以及那满岭碧草,忽然问随行人员,可知这山岭的名字,大家都说不知道,其中有一个随从很机灵,立即说道:“既不知这山岭之名,这山岭何许没有名字,大人何不赐一名?”其他随从也随声附和,官员听了,沉吟一下,欣然同意,随即让随从拿来狼毫,磨开条墨,官员将狼毫饱蘸浓墨,挥毫在茅屋大门的横板上写下了“香草岭”三个大字。

从此,该岭便得名香草岭,岭下的这个村落,自然也就得名香草岭村。

(资料来源:余耀先《建始地名趣谈》手稿   故事撰写:邱晓平)(编辑李小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