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86】官店刘家垉“石虎”的传说

石虎,是官店镇刘家垉村的一个居民点。东与茶寮河村接壤,南与鹤峰县邬阳关毗邻,西与白沙村接界,北与本村下阴湾相邻。

石虎口

这里是武陵山区深山之中的一道山谷,山谷两边是起伏连绵的莽莽青山。山麓多为缓坡,也有几处是壁立的山岩。缓坡上散布着土家人居住的吊脚楼和一代代先民开垦的农田。谷底是一条溪沟,平时仅有少量的溪水,但每逢雨季,山洪暴发,却也是浊浪滔滔,使两边山上的山洪得以消泻。

这山谷东边的山麓有一壁山岩,在这山岩的中部,有一凸突的大石,其形酷似一只蹲虎,因此,人们就将这地方命名为“石虎”。说起这岩壁上的石虎,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这地方居住着巴国廪君的后裔——土家人。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人烟稀少,野兽成群,极其荒野,放眼只见苍苍茫茫的林海,侧耳尽是林涛飒飒的声音。入夜更是兽吼瘆人,鸟鸣惊心。因此,这里的土家先民早期唯以狩猎为生,后来才逐渐发展到半农半猎。

据《建始县土家族简史》记载:建始清江南岸土家族聚居区的农耕活动,最初也是始于偶然。传说,有一年的深秋,土家人狩猎时,将一群猎物围堵于一片满是枯萎灌木和荒草的地坝中。人们将四周守住,同时在周围放起火来,猎物无处可逃,只能避入尚未着火的中间部位,最后被活活烧死。野兽被烧死后,人们欢欣雀跃,有人还将带着逗引鸟兽至伏击地的谷子、黍子、高粱等物随意抛洒。没想到,这些谷物落入泥土中竟生了根、发了芽,长了苗,结了籽,第二年还收获了一些谷物。先民由此悟出,用这种方法即可种植庄稼。从此,土家人就开始从事这种简单的农耕。由于农田是用火烧出来的,人们就称其为“火田”。且这些火田,是用草木焚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因此,人们又将这种方式称为“烧畲”。至今土家人播种前烧火土作肥料的习俗即源于此。

石虎这地方的土家先民,也和周边土家人一样,最初也是采用伐木烧畲的办法种植庄稼。也许是鸟兽天性惧火,因此,最初对乡民种植的庄稼,尚不敢下田危害,但后来由于对伐木烧畲司空见惯,惧意渐消,对庄稼的危害也就不断增大。无论秋播还是春播,只要种子播入土中,成群的鸟雀就下地啄食,造成大片的农田严重缺苗。所剩无几的种籽长成幼苗后,野兔、野羊等食草动物又来啃食。尤其是冬天,万物凋零,草木枯槁,唯有秋播的庄稼,仍然叶绿茎嫩,自然也就成为食草动物的美食。而秋收季节,玉蜀黍、高粱等作物尚未完全成熟,又被土猪子、野猪等动物肆意蚕食,先民不但收不到粮食,甚至连秸秆也收不到。同时乡民喂养鸡、猪、牛等家禽家畜,也是危机四伏。老鹰、豺狗(即狼)、黄鼠狼、毛狗子(即狐狸)、豹子、野猪等猛禽恶兽,公然闯入民宅,抓鸡,吃猪,咬牛,甚至伤人,弄得十家有九家无法养殖畜禽,真是家家受害,户户遭殃。

传说土家人的始祖廪君死后化作白虎,因此,土家人素有崇信白虎之习。家家都用上等的檀木雕有一尊白虎,供奉于神龛之上,人们尊其为“虎神”;一个村或几个村还联合建有白虎堂或白虎祠,专门供奉廪君所化的白虎,人们尊其为“神虎大王”。这里的乡民与周边的土家人一道,在邬阳联合建有白虎堂。当地素有“老虎出,百兽服”之说,为此,乡民面对猛禽恶兽的危害,自然就要求助于虎神。各家各户的当家人,都斋戒沐浴,每日于晨昏两时,燃焚信香,烧化纸钱,顶礼膜拜,祈求虎神大显神威,降服猛禽恶兽,使之能够五谷得收,六畜兴旺。

各家各户的虎神,得到乡民的请求,即到邬阳白虎堂,向神虎大王禀报。神虎大王得报,知道此事直接关系到护佑之地百姓的生计,即责令各家虎神,务必保护乡民的庄稼、畜禽,不得受损。

各虎神得令,只好不分白天黑夜昼夜巡逻。然而地广兽多,众禽兽待虎神一至,立即逃避,而虎神离开,即刻复至,弄得众虎神顾此失彼,疲惫不堪。时间一长,哪有不懈怠的?!因此,乡民的庄稼、畜禽仍然时遭危害。神虎大王得知,也不好深责众虎神。思量必须亲临实地巡查,待弄清情况后,再定一个万全之策。

他来到该地,选择了一处可以一览此地全貌的高处,神目一观,果见乡民的庄稼地里,很多鸟兽正肆无忌惮地蚕食着庄稼。有的野兽吃饱后,还把作物秸秆扑倒在地,躺在上面睡懒觉;有些鸟雀还喳喳地叫个不停,呼叫着同伴快快来吃美味的庄稼。乡民惧怕野兽伤人,只能在田边远处,挥舞着棍子,高声呵斥,企图赶走鸟兽,然而,全然无济于事。

神虎大王见此,气不打一处来。他猛吼一声,震得地动山摇。众鸟兽见神虎大王降临,吓得屁滚尿流,慌忙逃窜,躲进山林深处,唯恐避之不及。神虎大王见状,顿时有了主意。他见自己站的这个地方,可看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在此安排一只白虎,日夜守候于此,众鸟兽岂敢再来危害。但若由辖下各虎神轮流值守,天有阴晴雨雪,日分白昼黑夜,一年四季,仅此一事,尚难周全,况且还有其它事务,如此,终非长远之计,不若招大梯玛(土家人的大法师)前来作法,在此化出一只通灵石虎,即可一劳永逸。打定主意,他立即传诏招来大梯玛。

大梯玛见过神虎大王,得了王令,立即作起法来。只见他,身披鹤氅,头戴五福宝冠,手握青牛号角,脚踏阴阳八卦步,口中念念有词。忽然,他用牛角对着山岩中部,“嘟……嘟……嘟……”吹了三响,又大喊一声“疾”!只见山岩中部,顿时凸突出水牛大小的一个石墩。他脚不停步,右脚尖在地上一点,手中牛角向石墩一指,大喝一声“变!”只见那石墩竟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蹲虎。这时大梯玛方才停步,随即从腰间取下宝瓶,含了一口法水,遥对石虎之头,“噗”的一声喷出,霎时,石虎圆溜溜的眼睛亮了,炯炯有神,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白森森的尖牙,煞是吓人。接着,大梯玛又掏出令牌,对着石虎的额头,口中朗声诵道:“伏以眼光一如现,师尊法无边,千叫千应,万叫万应,不叫自应,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诵声甫毕,手中令牌凭空连击三下,方才结束作法。从此,这里就有了一只石虎,日夜守候于此。

自从有了石虎镇守此地后,众鸟兽白日瞧见岩上有虎,两眼瞪得溜圆,龇牙咧嘴,凶暴暴的,哪里还敢下田采食,只恨逃匿不快;夜晚出来觅食,竟见岩上老虎未去,且两眼放出豪光,直射庄稼地里。众鸟兽一见,唯恐逃之不及,白天黑夜都无法下田觅食,鸟兽只好远遁他乡。从此这里的先民才得安生,种庄稼的,可以得到全收;养畜禽的,再也不担心猛禽恶兽的危害。乡民喜庆之余,对虎神当然更是崇奉有加。为感戴虎恩,也与他乡土家人一样,每年都要向虎神还“人头愿”,即每年选一青壮男子,充当向神虎大王禀报民情的“通灵使者”,在白虎堂以人头祭祀神虎大王。据说,被选中的男子,不仅不惧怕,还认为是自己的荣耀,家人也引以为荣,乡民更是人人钦羡。土家人的这种习俗,早在《后汉书·南蛮传》中,即有“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饲焉”的记载。明沈德符《万历野荻编·卷三十》中也记载:“明万历年间……土司祭祀时,杀人献首于其庙。”据有关资料显示,此习俗直到清朝中叶以后,才逐渐以人血(即将人头上用刀划一口子,用流出的血作为祭品)或草人代替。至民国初,才改为“三牲祭”(即用牛头、猪头、羊头作祭品)。而且,这里的先民也和他乡土家人一样,虎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建造新房,必在大门顶上安装雕刻的木虎;大门门环,必用黄铜铸造虎头;男女婚嫁,必在正厅方桌之上铺放虎毯;生了小孩,必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处处体现人们崇虎、敬虎、爱虎的习俗。

这山谷的石虎,直到如今仍然雄踞在岩壁上,修建了建枇公路(建始县城至官店枇杷埫)后,由于公路从石虎所在的岩壁顶部经过,因此在公路上很难看见石虎的全貌。然而,仍然有很多人绕道去瞻仰石虎,直到如今,每逢过年过节,不少人还备上供品,前往焚香化钱,虔诚祭祀,且石虎镇邪的传说,也一直在这里传讲。石虎这地名一直未改,至今沿用。 (资料搜集:汪才轩、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编撰:戴凤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