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大明
年末岁尾,各种检查考评接踵而至。按照惯常的规律和路数,查资料、看记录、找“留痕”是考评首选的工作方式。为了应对纷繁复杂的检查考评,基层要花大量的精力收集、整理资料,甚至出现补记录、补笔记的现象。这种唯资料、唯痕迹,忽视工作绩效的考评说到底也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其危害不容小觑。
痕迹管理可以有,“痕迹主义”要不得。为了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评工作,近日中办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改进督查考评的方式方法,克服“痕迹主义”倾向,注重工作实绩,减轻基层负担。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使考评方案更加科学、精准,是各级各部门考评前需认真考量的问题。
比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检验学习教育效果就要看是否入脑入心,是否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如果仅仅停留在检查学习笔记和体会文章就肤浅了。比如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要求与党员交心谈心,有的党组织书记谈心不走“心”,只是为了作记录、留痕迹,应付检查,谈与不谈又有什么区别呢?再比如,检验扶贫成效的首要标准是贫困户是否脱贫、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就不能过度关注填了多少报表、扶贫手册是否涂改这些细节。
诚然,必要的记录、适度的资料是检验成效的重要依据,但“痕”仍然只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绩”。因此,制定考评方案应尽量帖进实际,改进方式方法,科学设置考评指标。考评时既要查看必要的记录、台帐,还要结合时平时掌握的情况,采取述职评议、座谈、测试、走访、看现场等多种方式综合评定,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显绩与隐绩相结合,看当前和谋长远相结合,力求科学、精准地评价阶段性工作业绩。
干部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总是会留下痕迹的。有时可能没有写在纸上,却留在了施工现场、扶贫路上,或者印在党员和群众的心里。正如泰戈尔有诗云:“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考核评价是指挥棒,导向求实,则基层务实。导向出了偏差,工作必然走样、变形。(编辑黎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