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人和事】从崔家账房到崔氏包子

——由《舌尖上的建始:50年不变味道的“崔包子”》所想到的

通讯员崔再纯

看见家乡政务网站发布的《舌尖上的建始:50年不变味道的“崔包子”》这一条微信,一下子就触动到我的灵魂深处。这是一个难以叙述的话题,我的思绪也是翻江倒海难以平静。思前想后,诸多事情涌上心头。这不仅勾起我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也还有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缅怀。

50年的煎炙,50年的味道,整整半个世纪,人生就倾注在这微乎其微的舌尖上,虽然吃的是包子,但品的却是人生。小小的包子,承载的是历史,传承的是美德。包子里面充满着人情世故,还有讲不完的故事。

十年磨一剑,都知道太长。五十年,只为承载一种味道,那就更难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坚守的,更难想象几代人来传承,这份传承,不知有多大的份量。也许是为了养家糊口,也许是一份执着,也许是食客的一种期盼……

当今科技之发展,人们追求的是多快好省高大上。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机械智能化取代传统手工艺。生意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忘记了初衷,难以沉下心来,捡拾人类最期盼的东西,这也许就是人们仍对崔氏包子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吧。

人们在繁花似锦的今天,特别喜欢回忆过去,在高楼大厦面前,特别期盼回到山间小屋,田野生活,找回曾经的过去,原来的感觉,追求曾经失去的味道。

生活无轻重,百姓无小事,把小事当成大事,把承诺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很多平民百姓的生活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有些还是家学渊源,传承着地域文化和优风美德。

半个多世纪的路程,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人,都值得去回忆和珍惜。今日中国之平安幸福,是每一个国人为之付出和努力,是很多人乃至家庭的付出和屈辱换来的。建始小城的崔氏家族,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一部分,他们经历了祖国的成长路程,经历了痛苦、磨难和考验。在国难当头,大家都是舍小家顾大家,在建国初期,国家采取了公私合营、私房改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整合资源,共谋发展。

这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不得不让我引起回忆。温故而知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解放初期,崔氏家族在县城小河边经营着当时最大、也是唯一的旅店——崔家账房,很多老一辈人都对崔家账房有深刻印象。那时的房屋都是用木石结构吊脚楼,楼上供人吃住,楼下喂养骡马。骡马主要是贩卖和跑运输:下至宜昌,上到夔府。建始是当时鄂西川东的交通要道。崔家账房的餐饮住宿主要是二奶奶、幺奶奶和我的母亲经营,骡马运输则是二爷爷负责。可以说,那时建始的餐饮和运输业,崔家是开历史之先河。南来北往的客人多半是跑运输和做小本生意的,特能吃苦耐劳,吃饭也没有那么多讲究,管饱就行。他们吃的是翻蒸饭,喝的是合渣汤,睡的是稻谷草和苞谷叶。翻蒸饭就是把玉米面洒水湿透,反复蒸两次,蒸的熟,蒸的透,吃起来就香。下饭菜就是合渣,又叫懒豆腐,就是把黄豆泡上一夜,第二天四五点钟就要起来推磨,把泡软的黄豆磨上一大锅,再把萝卜秧切得细细的,等合渣开了以后急忙放上萝卜秧,再煮开撒上一点盐就是主打菜。那时有家有室的人是不会下馆子的,谁去下馆子,那就是浪费,会被人耻笑的。

时至今日,当地人们对合渣还是那么钟情,其实是传承了一段历史,延续了一段文化,展示了一种美德。

我的二爷爷崔传树,也就是崔氏包子创始人崔家酬的父亲,主要经营骡马运输。抗战时期,他在国民党的骑兵连待过,精通兽医和马术,抗战结束以后,改甲回归故里,由于精通兽医、马术,识得良马骡驹,很会经营,抓住战后很多战马被抛弃的商机,买了很多廉价的战马,做起了骡马生意,兼带跑运输,赚了不少钱。二爷爷热情好客善交际,生意中结识了很多南来北往的朋友。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家不管春夏秋冬,什么时节,都是宾客满座。在那个极其困难的年代,吃饱饭是很难的事,每到星期天二奶奶就会叫我们兄弟姊妹过去玩,弄上好吃的,犒劳我们,如果哪个星期天没去,二奶奶就会把我的母亲批评一顿。二奶奶特喜欢我的姐,视我姐为掌上明珠,一天不见,如隔三秋。我姐成为她的脚伴腿,形影不离。所以,我的姐姐和他们家,尤其是二奶奶,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姐姐调到武汉工作多年,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繁忙,回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去看望她及家人,她这种感情已经超过对父母情分,很难用文字叙述得清。

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城区私有房屋大多被政府以股份形式收购。崔家账房被收购后,爷爷、二奶奶、幺奶奶作为私方代表当上各个食堂的私方经理。记得爷爷和幺奶奶是在车站食堂当私方经理,二奶奶时在永兴桥当私方经理。那时叫花子在那聚集的较多,所以很多人都称它为叫花子食堂。

二奶奶是二爷爷当兵从宜都带回来,那段情在当时曾成为佳话。二奶奶心慈手善,一直没有生育,膝下无后,所以一看见那么多半大不小的叫花子就掉眼泪,特别赋予同情心,食堂里没卖完的饭菜都端去让那些叫花子吃,也不管食堂赚钱不赚钱,搞得公方经理也是没有办法,得过且过罢了。因为二奶奶无生育,二爷爷就从四川老家亲戚精挑细选过继来的一个侄子崔家酬。二爷爷识马有一套,识人也不错,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马儿看踢爪,细伢看极小。”家酬叔叔被带过来的时候已经八九岁了,长的聪明伶俐,也心灵手巧,记得他带我出去玩,随手捡的一个石头,回家以后,用小刀雕琢,不一会一个羽羽如生、活灵活现的小马驹就呈现在你的面前,让我珍藏了多年,成为我儿时最开心的玩偶。家酬叔叔长大后高高大大,一表人才。但儿大不中留,他要去当兵,悄悄的去体检,就被征兵的看上了。二爷爷二奶奶感觉一下子没有了着落,心里空闹闹的,六神无主,好像煮熟的鸭子突然飞走了,心里非常着急,得想个办法拴住他的心,这时候二爷爷就从他高坪多年生意上的老朋友那打听到了有一个待嫁的闺女,长得也是如花似玉,急忙帮娶回家,在离家之前撮合了这场婚事。叔叔七年的军旅生活,对求知欲很强的叔叔帮助是很大的,每次看见他的信封,一首字写得非常漂亮,信中的内容也是文采飞扬,趣味无穷。只是苦了我的婶婶,在家苦苦的等待,后来部队给他提干,家人死活不同意,一定要他转业,留在北京不干,留在武汉也不干,留在宜昌三峡更不干,非要回到家人身边,在县服务公司当一个小小的职员,如同被困住了手脚,让他施展不开,这段姻缘,也是苦了他们俩,苦了这班孩子。其实社会这个大熔炉,不单是成就了很多人,更多的是埋没了很多人才,如果是?如果是?那我的叔叔何止是只五十年代的坚守,蒸一个小小的包子。在很多方面,人生只能选择无奈,这也是一种生存法则,无法改变。社会就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光让人发的寒颤,五味杂陈。社会就如同河流,人生就如同一粒沙子,只能随波逐流,随意被抛洒,人生就是一个磨字,一旦被发现,就是金子。

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居然被有慧眼的记者发现,得到如此的赞扬,也算叔叔九泉之下的欣慰。

特感谢今日之文风,把文笔触摸到了老百姓的心里,大物小事都搬上了舞台,帮上了银幕,让我们看清了真正的你我,在我们的文坛中,书签里呈现出小人物的光芒,实乃百姓开心之举。(编辑黎采)

相关链接:舌尖上的建始:50年不变味道的“崔包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