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魅力新花坪

记者刘波 通讯员田大林 李国文 何金萍 李碧莲

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花坪镇风云激荡一路阔步前行,给人留下太多回忆,太多珍藏。

从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撤去花坪、石马、唐坪3个公社设花坪区,到九十年代撤区设乡,再到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建始县撤销花坪乡,设立花坪镇。历史变革留下的是一部耐人发展史,催人奋进史。2008年花坪作为全州88个乡镇惟一通村油路示范乡镇,率先享受改革开放红利;2009年花坪列为全省50个省级新农村示范乡镇;2011年,建始旅游起步花坪,野三峡景区开业;2017年,花坪入围全省规划建设50个国家及省级特色小(城)镇建设,被定为湖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纳入全国到2020年1000个特色镇重点培育范畴;这些历史重要节点当铭记;40年,弹指一挥间,律动的铿锵足音当歌!

一股不服输的劲,“花果之乡”名副其实

有人说,花坪人有一种向上、向善、向好的不服输倔劲。这话不无道理,“花果之乡”名副其实就是最好的例证。



花坪集镇曾有一个让花坪人引以自豪的名字——花果坪。改革开放前,全镇漫山遍野数万亩牡丹园、成块满坡的梨园。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要解决温饱,加之名贵药材牡丹(又名丹皮)已停售几十年,造成毁灭性打击,当时牡丹已几乎毁于一空,成片大田果林被砍伐。

当时,就连花坪人也发出这样无奈的声音:“花坪已无花了,果也景阳人背来的核桃果、柑橘果来卖的,花果坪名不其实!”

九十年代开始,勤劳的花坪人种粮解决了温饱,种烟种魔芋解决了经济困窘,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不由开始寻思如何让“花果之乡”名副其实?

恰逢停收几十年的牡丹(丹皮)犹如股票般狂涨,保存较好的周塘等村村民尝到甜头恢复性直到后来“井喷式”发展上万亩,花坪人有了自己的花。甚至2000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招商请武汉客商来种百合鲜花,后因当时交通运输难而败北。今日,在花坪又一个周唐(因区分,同音不同名),政府招商引进资金上亿元,打造“洋花”大马士革玫瑰,两村赛种花成美谈。

花坪有野生猕猴桃,风味独特的“关口葡萄”,何不把自己果种起来?这一想法在当时是多么的难。

让记者记忆犹新的一件事,17年前,当时政府号召百姓把祖辈围屋栽植的“关口葡萄”搬下大田,发展特色经济。长槽村一位姓田的老汉极力支持儿子拿出3亩当家田种葡萄,第一个响应却招来非议:“这家人家没好下场,这么好的田拿来种葡萄,吃什么?”田家爷俩不顾反对,最后靠种葡萄在当地修起一幢小洋楼。

在那个财政税收靠烟叶,百姓收入靠种烟的年代,要改变根深蒂固产业转型观念,真难!真是这样,当时当地党委政府拍板定夺:“烟要种,其他产业要发展,因村制宜,适应什么就发展什么!”



闸门一开涌春潮。当时,花坪党委政府靠着省管第二轮10万元党费扶贫资金,配套2万元,规模发展500亩,大大激发当地百姓发展“关口葡萄”。16年后的今天,这“关口葡萄”果,种出了名气,种出了名堂,种出了全国以葡萄命名的特色小镇,种进了今年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

亮出花果名片。全域规划、全面开发、全力打造,种一片树,开一片花,结一片果,富一方人!今日,名副其实“花果之乡”迈向生态观光农业高位发展之路,靠得是当地干群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

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小汉口”对接大武汉

有人说,一代又一代花坪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站在改革开放潮头,花坪人把开放、包容、礼让、文明的智慧用到了极致,书写新时代“小汉口”成功对接大武汉新奇迹。

花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明礼仪之乡,自古文官在这里落轿,武官在这里下马。

开放包容成就了花坪繁荣,因商贾云集自古享誉“小汉口”之美称,改革开放初,花坪人笑迎孝感、武汉等四方客,成就了集镇服装一条街,把花坪带入繁荣昌盛的新境界。

站在新时代回望,改革开放重要节点,开放包容的花坪从不缺席,面对旅游开发这一千载难逢机遇,花坪人更是“豁”出去了,紧紧牵住机遇手,以良好的形象和开放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10年前,武汉地产商人黄木清先生深为建始这片神奇山水所迷,与建始县政府签订合同决定开发旅游。这对花坪来说是千载难逢机遇,却又十分不利。景生在景阳,观在花坪,要把旅游接待中心建在花坪,谈何容易?正是靠着当地党委政府曾“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成就了今日之花坪旅游辉煌。

“千万要维护好我们花坪的形象!”镇委政府有要求,百姓有期盼,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最朴实的话。

“要得!游客来了,看我的!”谈起接待武汉来花坪避暑的第一对客人,在镇上开旅馆的朱华玉喜不自禁。2011年5月,野三河景区开业后,一对武汉老夫妇慕名前来避暑,住进了她的旅馆。她把两位老人当亲人对待,低廉收费,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多月转眼过去,临走时,这对老夫妇认她做干女儿。

“农庄建好了,当时真不知道怎么迎客!”回忆起当时情景,在小西湖第一个开民宿的田大贵记忆犹新。

也就是这位朴素的农民正在一筹莫展时,家里走来了第一位武汉游客。这位客人叫张开贵,刚从武汉市公安局退休。

清早,见客人还未吃早餐,热情好客的田大贵赶紧叫妻子在厨房里下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面条端了上来,边吃边交谈,得知大贵建好了农庄正为无客人入驻发愁。

“我来给你喊人!”临走时,老张打下包票。在老张的吆喝下,不久他在武汉的亲戚朋友一下子来了30人,把农庄挤得满满的。

居民何全福为了小西湖的美丽,主动迁走祖坟,为了游客安危,自费将受伤老人送回武汉,为了抢救落水老人生命,奋不顾身一跃跳进湖里;代宗平,一位花坪普通司机,去年一次陪送游客登黄鹤桥景区,中途一位82岁老人晕倒了,经抢救苏醒过来后,他背起老人,一步一步拾台阶而上,满头大汗,沿路游客无不投来敬佩目光,圆了老人登峰顶的梦。

“救游客哥!”“背游客哥!”“送花老人”……这些普通的花坪人,做出了最不普通的事,发自内心的义举感动前来花坪旅游的全国各地人。“

“这里民风朴实热情,无论走到哪家,村民们都会喊着进来坐,热情招呼!”“服务周到,亲切得很,对我们像一家人!”武汉客人对花坪人热情好客、文明待客赞不绝口。

花坪人爱武汉,武汉人爱花坪。从一对游客前来避暑到几百人、上千人至万人,再到今年的4万人,短短7年,“井喷式”发展靠的花坪人的开放、包容、文明、礼让硬实力。

可以预见,“开放花坪”将是继“清凉花坪”后一张叫得最响的名片。

一颗永跟党走的心,新花坪魅力四射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赶考”路上再超越,5.8万花坪人靠什么?靠得是一颗永跟党走的心。一届又一届当地党委政府思发展,谋发展,使花坪始终站在时代浪潮。

锻造干部队伍,“快鞭”催“慢牛”,对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的党员干部敢管严管,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锻造出一支招之则来,来之则战,战之必胜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头雁领飞,群雁振翅。尽锐出战,冲锋陷阵在花坪发展一线,一个个党员干部就是一面高高飘扬在百姓心中的旗帜,积蓄强大领导力量。



“党群一条心,其利能断金。” 纵观花坪发展,关键节点,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天二”公路从老家过,“林丰路”扩建,在当时几乎是象征性的补偿情况下,有的临街房子要拆完,二话没说:“拆”;万人签名捐款修通村油路,成为全州88个乡镇唯一通村油路示范乡镇。正是全镇广大百姓舍小家为大家思想赢得花坪大发展。

当下,围绕 “葡萄风情”小镇总规,涉及征地、占山、拆房5个核心村(社区)共500余户,征地占山1500亩,拆房15户。花坪镇委政府主动作为,百姓积极配合,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正有序进行。

我们清楚,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的是全镇广大干群一如既往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大家的事大家共同办的高度,尤其是广大百姓要一如既往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思想,汇集成热爱花坪、维护花坪、发展花坪的滚滚暖流,使之成为花坪跨越的不竭动力之源。

路网大提速,特色小镇大建设,民力大激活。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潮头,花坪正赶上这个伟大时代的黄金机遇期,争分夺秒抢着干,撸起袖子加油干。魅力新花坪,他日必大兴!(编辑黎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