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73】牛王庙传奇

建始县业州镇北面,有一个牛王庙居民小区。小区位于指阳社区东部,距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地1千米。东、北临白蜡树社区,南接安祥小区,西与黄家湾小区毗邻。

此小区得名是因为该地曾修建有牛王庙,牛王庙位于支养河边,靠近指阳桥。此庙修建时间已经很久远了,最后一次翻修是在清代,现在牛王庙已经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了这个地名。

现在能见到的建始县最早的县志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县志,在这一版县志的城池图上,我们能清晰地辨别出当时的建始古县城,东门外有玉皇阁、火神庙,南门外有龙神祠、永兴寺,西门外有社稷坛,北门外有禹王宫,城西三里远的朝阳观上有天池寺;而在道光七年(1827)的《施南府志》的记载中,建始县城内和东、西、南、北四城门外的庙宇寺观达到了十三座之多。众多的庙宇围绕着建始古县城,代表着人们对天帝、龙神、水神、火神、谷神、药王等各路神仙大帝以及佛教、道教等的顶礼膜拜。而这座已经消失的牛王庙,则代表的是人们对牛神的敬仰。

说起这牛王庙的来历,那就真的是很久远了,远到要提到土家人的祖先。鄂西土家人的祖先就是巴人。远古时期,武落钟离山上有赤黑两个洞穴,赤洞住着巴氏,黑洞住着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巴氏有一个儿子叫巴务相,他武艺高强,水性特好,其他几姓共推他为首领,称他为“廪君”。廪君率部族乘土船逆夷水(今清江)而上到盐阳,抵制住了盐水女神的诱惑,凭着高超的武艺,战胜了女神,带领部族定都恩施,这就是远古巴人部族最早的都城。

随着巴人逐渐占据清江两岸,向、黄等部族也定居于现建始县境内,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农耕桑植,渐渐发展起来。

到了商朝末期,能征善战的巴人,在武王伐纣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周天子分封为诸侯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巴子国。而紧邻巴子国的楚国,则是一心一意要吞并巴子国。巴子国与楚国的战争无计其数。

一年秋季,巴子国、楚国又开战了,现建始县境内的向、黄诸姓氏的子弟也参加了这一场战争。诸姓氏派出了由部族中的年青后生近千人组成的队伍,这近千后生儿郎,穿着生牛皮制作的盔甲,手拿长矛,怀揣建功立业梦想,本着保卫家园的朴素愿望,千里迢迢,跟随巴子国大将军远赴战场。

这一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巴子国与楚国两方军队对峙,双方箭飞如蝗,不知有多少士兵还没有冲锋就被箭矢射中;鼓声震天,士兵挺矛冲锋,双方厮杀在一起,只见士兵们不断地倒下,血流成河。杀红了眼的士兵只知挺矛刺向对方,只知挥刀砍向对方,被砍到,被刺伤,只要还能站起来,又挥刀挺矛冲向对方。双方都损失惨重。向、黄诸姓氏的近千后生,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

又一场战斗打响,楚军仗着人多、武器精良和粮草充足,向巴子国军队发起了最后的攻击,疲乏的巴子国军队很快抵挡不住,向后退却,楚军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向、黄诸姓氏的后生也冲散了,只剩下几十个人聚在一起,在撤退中,又不断有后生倒下,未倒下的也已是伤痕累累。大家互相搀扶,向着深山退去,只要进了密林,楚军就没办法了。

从午时跑到未时,倒下的士兵越来越多,但已经看得到莽莽的大山了,后生们松了一口气。谁知,转了一个弯,一条大河横在面前,河面宽阔,河水湍急,若在平时,这些年轻力壮的后生泅渡过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现在却是又累又饿,又有伤在身,这一条大河就似天堑,阻住了后生们的脚步。而楚军很快就赶上来了。他们只好背水一战。双方拼力厮杀,向、黄等后生边打边退,只见刀光横飞,鲜血飞溅,好不容易摆脱了楚兵,但巴子国的向、黄等姓氏的后生也只剩下几个人了。大家聚成一团,站在河边,准备作最后的厮杀。

楚军又追赶上来了,已经能听见他们的吼叫声了,剩下的几个后生拿着矛,握着刀,已不再考虑生死,严阵以待。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突听身后响起了水分开的泼剌声。一个黄家后生回头一看,惊喜地说:“我们有救了!”大家都回头看,只见一头黄黑色的牛正向他们所在的岸边游来,牛越游越快,快靠近岸边了,而追赶来的楚军也冒头了,一个向家后生马上喊大家跳到水里,牛也已到了岸边浅水中,几个人有的揪住牛尾巴,有的抱着牛脖子,有的爬到牛背上,牛带着这几个人迅速游离河岸。等到楚军赶到时,牛已经到了河中间,楚军无法,只好在河岸这边干看着。

牛托着这几个人到了河对岸,几个人从牛身上下来,打量这头牛,只见这头牛又高又大,背脊宽宽,四蹄健壮,身上的毛黄黑相间,两条弯弯的牛角粗粗的。几个人对着牛打躬作揖,千恩万谢。牛喷了几下鼻子,摇了摇尾巴,慢悠悠顺着河岸走了。

几个人进了深山,在山里走了几天几夜,才回到了家乡,远远地看见了鳌背山,大家都跪在地上大哭起来。

回到家,他们将脱险的经历告诉了族中长辈,族中一位老者听了他们的叙述,听了他们对这头牛的描述,对他们说,这可不是一头一般的牛,这应该是牛的王,是牛王。

休息了几天,几个人身上的伤好的差不多了,他们聚在一起,商量要为救命恩人——牛王修一座庙。族中长辈对牛王也是心怀感激,同意他们的提议,于是选址备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起了一座牛王庙。庙中供奉着用木头雕刻的牛王。附近几姓人家按时上香祭拜,一年四季,庙中香火不断。

后来,设立建始县,北宋年间,建始县城又迁到烟墩山下,向、黄诸姓的后代也迁徙到县城北边建房居住,就在城北指阳桥附近重建了牛王庙,木头雕刻的野牛也被铁铸牛王代替。并把农历四月十八日这天定为牛王节。这一天,各姓氏的族人们杀猪,宰羊,打糍粑,备佳肴,烧香焚纸,燃放鞭炮,虔诚祭拜牛王;这一天,牛王庙人来人往,上香的、叩拜的,十分热闹;这一天,养牛的人家要给牛角上挂上红绸,要给牛喂精饲料,春耕再忙,也要让牛在这天休息;这一天,若有牛老死去,主人家必将像对待逝去的家人一样,挖深坑埋葬。平日,牛王庙里也是香火旺盛。土家人世世代代都铭记牛王的活命之恩,铭记牛王保一方农耕保一方黎民之恩,铭记牛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之恩。

正因为指阳桥边的牛王庙香火旺盛,后来这一带就被称作牛王庙。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期,县城扩建,起于烟墩大道东侧,止于矿山救护队的一条东西向的城区之路,也就因此而得名为牛王庙路。(资料搜集:周恒 邱昌松  故事撰写:邱晓平)(编辑黎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