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拦口是业州镇金龙观村的一个居民点,位于该村南部,距村民委员会2千米。这牛拦口是一个山垭口,左边是连绵的高山,右边也是连绵的高山,左右两边的山脉底部相连,在山的中部形成一个山垭。在垭口,有一尊巨大的石头,这个石头,形似一头大黄牛,四蹄稳稳地踩在地上,身体巨大,头高高地昂着,两只牛角怒张。这头牛站在山垭口,威风凛凛,两边的山峰也似要对他俯首称臣。
这山垭口为何有一尊石牛?这石牛是什么来历?说来可就话长了。
先说这头石牛,它是一头黄牯牛坐化的,这黄牯牛来头可不小。人们都知道太上老君(即老子)的坐骑是青牛,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这成了仙的青牛也曾私自下凡尘,青牛趁着看管它的小童吃了仙丹酣睡之际,偷了太上老君的“过函关化胡之器、凭你什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入大海而不能溺、赴火池而不能焚”的金钢啄,离开三十三天的离恨天兜率宫,在金兜山金兜洞占山为王,给唐僧师徒四人制造麻烦,若不是太上老君亲自出面,孙悟空对他可是毫无办法。而这头黄牯牛,和青牛是邻居,青牛是一头水牛,黄牯牛与它自小一起长大,非常要好。青牛被老子看上,成为老子坐骑,被老子点化成仙了。而这黄牯牛,可惜没有青牛的好命,没被哪个神仙看中。但这黄牯牛自从见到青牛跟着老子走了以后,特别羡慕青牛,也日日修炼。饥食深山峡谷里的仙草,渴饮高山悬崖下的清泉,采集天地的灵气,吸收日月的精华。几百年过去,虽还没有修成正果,但与一般的牛相比,却是活得长长久久。
这活得长长久久的黄牯牛,心地也极为善良。春耕大忙季节,就帮百姓耕耕山田、耙耙地,帮着百姓拉拉车,送粪肥到田地里;秋收时节,又帮百姓把收割的庄稼拉回场院,拉着碌碡脱粒。而且是走到那里帮到那里。因此,远远近近的百姓,都知道这头黄牯牛,称它为神牛。而在不用帮忙干农活的闲暇时日,黄牯牛就四处逛逛,吃几口嫩嫩的青草,喝几口甜甜的山泉,日子过得滋滋润润。
再说这山垭,这山垭口有一条大道,自建阳坝、安乐井、金龙观到马家坡、崔家坝,必经此垭,垭中是一条人行大道。虽山大人稀,但这条路上也经常有行人、商贩经过。
再说这山垭两边的大山,这两座山虽不是当地最高的山,但海拔也不低。但因该地没有人户居住,这一带也没有山神庙。因没有山神庙,这两座山的山神也享受不到乡民的供奉。两个山神见无人叩拜他们,一年四季,无香火,无供品,本就十分失落;而每当山神们聚在一起时,其他山神都大肆炫耀又收到了什么什么供品,这两个山神却根本无法开口,就更加生闷气。两个山神经常凑在一起发牢骚,也曾抠破脑壳想点子,想让人们在这山垭上修一座山神庙,享受享受香火、供品,但该地只有过路的行人,两个山神又不能自己出面修庙,所以,许多年过去了,这里仍然没有山神庙。
两个山神就这样郁郁地过了许多年,又到了山神聚会的日子。其他山神带来了猪头、猪耳、水果、凉菜等等,只有他们两个空着手。其他山神都哂笑他们。这两个山神又受到了刺激,回去的路上,两人就愤愤不平地怨天怨地,叱骂百姓。
回去之后,东面山的山神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好觉,总想着要如何报复愚民百姓,突然电光石火,想出了一个主意。第二天,天刚亮,他便跑到对面山上,对西面山的山神说:“我有一个好办法,既能惩治从这里经过的百姓,又能让他们给我们修山神庙,让我们也享受享受香火。”西面山的山神问他想出了什么好办法,他说:“既然这些愚民百姓不肯修庙叩拜,我们俩就将这条路给封了。给这些愚民百姓一点厉害尝尝,不愁他们不修庙。”西面山的山神一听,连声夸赞这个办法好。
说干就干,两个山神来到山垭,划定了中心点,确定了两座山的移动距离,商量了移动速度。比比划划一番后,两个山神回到各自所在的山,施展法术,将山体慢慢移动。两个山神的目的是修山神庙,所以一开始控制住速度,两座山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向垭口移动。移动虽然缓慢,但一天天、一月月,半年过去,两座巨大的山分别从东、西两面向中间移动,居然使本就狭窄的山垭口的宽度缩短了将近三分之一。
最早发现两座相对峙的大山慢慢合拢的是经常从这里经过的一队商贩,他们赶着骡队,爬到这山垭口,停下休息,见山垭口窄了许多,莫名其妙。晚上,骡队就在垭口露宿。骡队带队的姓杨,大家叫他杨带捎。杨带捎很晚才入睡,刚躺下,就听见有人在小声喊他,“杨带捎、杨带捎”,他马上爬起来,顺着声音走去,见一个瘦瘦的人背对着他站着。他走上前,打了一躬,对这人说:“你喊我吗?”那人转过身来,只见那人头戴黑色角巾,身穿黑色长袍,手持一根乌木拐杖,足踏黑色芒鞋,脸很长,眼睛铜铃大,面相很凶。杨带捎走南闯北,什么人没见过,并没有在意这人的长相。那长脸人伸出手,指着右面的山,说:“我是东面这座山的山神。”刚说完,从他背后又站出来一个人,一样的头戴黑色角巾,身穿黑色长袍,手持拐杖,足踏黑鞋,只是脸是圆的,面相显得温和一点,接着说:“我是西边这座山的山神。”也伸出手,指向左边的山。杨带捎对着两位山神又打了一躬,问道:“二位山神找我有甚事?”东边山的山神大声说:“你们要想继续从这山垭口走,就必须为我们建一座山神庙,四时八节焚香叩拜上供品;否则,我们两座山将合为一体,这条路就不通了。”西边山的山神也接口说:“不建山神庙,我们就把这条路彻底堵死。”说完,两位山神一下就不见了。杨带捎一个激灵,醒了过来,见自己还好好地睡着,这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个梦。
梦醒了,天还没亮,杨带捎却再也睡不着了。想着做的这个梦,他明白,这是山神给他托的梦,他们的话也不是开玩笑的,窄了许多的山垭口就是证明。
第二天,骡队继续上路了,一路上,杨带捎总是在考虑这件事。心想,山神说的话若成真,不能再从这里经过,这条路一断,再运送货物就要绕大圈子,费时费力。但自己不是这里人,一年只是从这里走几趟,哪里来的时间、财物修山神庙?
一路上,杨带捎见到商贩、行人,就将山神的话复述一遍,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山神的威胁,也见到了变窄的山垭,知道杨带捎的话是真的,但大家的想法与杨带捎一样,无能为力。
杨带捎的骡队把货物送到之后,又装上新的货物,踏上返程,走到山垭口,见垭口与几个月前从这里经过相比,又窄了一些。
说来也巧,这黄牯牛没事闲逛,居然逛到这附近来了,听到了人们的传言,不禁愤愤不平,心想,真正岂有此理,哪有这样要供品的?看我怎么阻止他们?!
黄牯牛加快脚程,向这个山垭口赶去。而那两个山神,见无人来修山神庙,也发怒了,加快了山体的移动。这一天,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这暴雨从白天下到晚上,丝毫没有停的迹象。一道道闪电,让人不敢睁眼;一阵阵惊雷,让人胆战心惊;一条条雨鞭,让人无法躲闪。黄牯牛正好走到了山垭下,心想,不好,肯定是这两个山神要把山体合在一起了。他“哞”的一声长嘶,扬起蹄子,急奔上山。这时又是一道闪电,一声惊雷,眼见山体马上要合拢了,而黄牯牛也已赶到,稳稳地站在两山之间,昂首长嘶。而这两个山神,见到这高大健壮的黄牯牛,知道它不是凡牛,哪里敢招惹它,心生畏惧,法力顿时消失,两座山顿时静止不动。黄牯牛终于拦住了两座山的移动,山神的计谋无法实现,垭口那条人行大道保住了。
几个月后,杨带捎带着骡队又一次经过垭口,见道路畅通,而在山垭口,站着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牯牛,走近前一摸,牛已经石化了,杨带捎明白,这是神牛—黄牯牛舍命拦住了山神,阻止了山体的移动,留下了这条人行大道,造福一方百姓。他感激黄牯牛,拿出随身携带的信香,恭恭敬敬地给黄牯牛坐化的石牛上了三炷香,表达对石牛的感激之情。
从此以后,凡从这里经过的商贩,都要停下来,恭恭敬敬给石牛上香、叩拜。
到了清雍正十三年(1735),袁姓先民从荆州府西迁夔州府建始县,分支族人来到该山垭口附近落业定居,见山垭口站立着这形似黄牛的大岩石,好像把这山垭口拦住一样,就称此地为“牛拦口”。随着居民的增多,牛拦口这个地名,上了史书,上了地图。而关于这个地名的传说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资料搜集:袁有泰 邱昌松 故事撰写:邱晓平)(编辑黎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