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镇干沟村有一个地方,地名叫“麻布溪”,这里有史以来就是建始东乡有名的礼仪之乡,说到礼仪之乡,人们就一定会提到这个地名。其实很早以前这里的地名不叫“麻布溪”,而是叫做“马不骑”。其所以叫“马不骑”,老辈人留下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
相传,在清朝雍正末年,朝廷推行改土归流,于、杨、魏三姓人一道从湖北黄州府麻城县被强制迁徙入川,他们千里迢迢,辗转来到当时归属川东夔州府的建始县,在建始东乡大安里的这个地方停了下来。他们见这里地势平坦,田畴相连;交通方便,官道过境;坪中溪流蜿蜒,绿水潺潺;周遭青山环绕、林木葱郁,三姓人家商量,即决定在此落业定居。那时这地方还没有地名呢!
三姓人家停下来后,就地取材,伐木为柱、刈草为瓦,搭起茅草房;烧荒垦田、植禾收粮、饲畜养禽,很快就安顿下来。在之后的开发建设中,三姓人家相扶相助、和睦相处;共繁共荣、亲如一家;共同发展、共建家园。短短几年,不仅使这里田肥地广,五谷丰登,而且三姓人家都重视教化,耕读传家。到清朝中叶时,这三姓的后生,就先后有多人在科举中榜上有名,有的还居官食俸。
据说这三姓人家的兴旺发达,其掌族老母的贤能是功不可没的。这几位老孺人不仅持家有方、相夫教子,而且特别重视与乡邻的关系。日常来往,以诚相交;彼此见面,以礼相待;柴米油盐、互通有无;红白喜事、相帮相济。日子一长,三姓人家还相互通婚、亲上加亲。
相传老丙子年,建始东乡大旱。麻布溪一带本就水源不丰,不仅庄稼干死、山上的草木也一片枯黄。为寻找能吃的绿色植物,魏家的几个男子就到潮湿阴暗的黑麻沟去寻找。然而那里也和别处一样,溪沟里没有一滴水,山坡上草木枯黄。几个人失望极了,都沮丧地躺在地上,由于又累又饿,很快几个人就迷迷糊糊睡着了。有一个人在迷迷糊糊中拔起身旁的一根黑麻草,并不自觉地将草根塞进嘴里咀嚼起来,不曾想这草根不仅有汁,而且还有点甜味。并且这草根咀嚼后只有极少的一点渣。他也没有多想,又连着拔了好几根吃了。他本想立即告诉同伴,但他忽然想到,还是等一等再说,如果这草根有毒,也不会危及他人。回去后,他见自己没有什么反应,就将这事给掌族老母讲了。老太太又问了他肚子疼不疼、胀不胀?是否想呕吐?还要他脱掉上衣,仔细地察看了皮肤上有无出现斑点。见一切正常,老太太才放了心,断定这黑麻草根可吃。又吩咐那男子去把于、杨两家的掌族老太太请来,把这消息告诉了她们,并商定三姓族人一起去采挖,所挖黑麻草根按人口统一分配。果然大家吃了,不仅相安无事,而且维持了一个多月的吃食。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自此后,三姓族人更是亲如一家。三姓掌族老母更是亲如姊妹、情同手足。她们相约,在生有缘能一地相处,结通家之好;死后也要共葬一地,相邻相伴。
这三位掌族老母逝世后,家人遵照遗愿,将她们葬在一处墓地。这墓地位于大牌至望坪的大路之畔,据说这是三位老太太的愿望,以便她们去世之后,也能看着三姓子孙兴旺发达。从此,过年、过清明节、过月半、过中秋节,三姓族人无论谁家前往墓地焚香燃烛、烧化纸钱,都必是一式三份。三姓人中,无论在外地做官的、经商的、读书的,还是外出办事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经过这里,骑马的自动下马、坐轿的自觉下轿,并且都要到三家老母墓前叩首祭拜。后来,外来之人听说了这三家老母的贤能,也都肃然起敬,一走到这里,即自觉下马、下轿,表示对三位老母的尊崇。时间一长,这种做法就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并成为不成文的乡规。为此,人们就将这地方称为“马不骑”。
如今,人们称这里为“麻布溪”,也许是这一地名口口相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因为谐音而造成的讹误吧。(资料搜集:刘传杰 黄继波 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黎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