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金融风险】五个非法集资案例,助大家认清非法集资真面目!
一、高息借贷,暴富神话梦碎
高利贷天生具有一种魔力:因为容易获得,在资金饥渴状态下的企业主往往失去理性判断,铤而走险;而超高的利率也会助长放贷者侥幸的心理,以为可以日进斗金。然而,“借新钱还旧钱”的游戏终究是一条不归路。
案件回顾
鄂尔多斯一家商贸公司起初只是经营出租车、货车等小项目的小公司,自2006年底起的三年里,董事长以2.5%至4.5%不等的月利率,累计吸收民间资金7.4亿多元。在这个过程中置地“炒”房,开始了狂热借款和投资的大戏。
最初的一段时间,董事长很讲信用,按月结利息,于是很快在当地传开了,借款人络绎不绝,甚至有人尝到了甜头,四处借钱再贷给董事长,赚取中间的利差,扮演掮客的角色。待案发时,到警方报案的受骗群众已有300多人,其中个人放贷额最多的为6700万元。案发后能够追回的仅为3.41亿元,突然蒸发的4亿元财富中,多数是妇女、老人“压箱底”的钱。
二、虚拟项目,高额“钱”景化为乌有
“高额回报”这个诱饵,是非法集资者屡试不爽的“绝招”。借项目开发、项目投资等名义,通过入股分红、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等权利凭证或通过售卖权益份额、签订持股协议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在高额回报的“钱景”面前,许多人将自己的血汗钱投进了所谓的“项目”。结果,等待投资人的不是高额回报,而是集资款化为乌有的消息。
案件回顾
1994年,北京一家机电科技产业公司,以“高新机电技术开发合作”为名目,以签订“技术开发合同”为手段,向社会广募资金。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公司在一年内将产生1亿元的产值,甚至许出了24%的年息。
为了制造经营业绩良好的假象,该公司把3.2亿元集资款变成公司的营业销售收入,然后向税务部门缴纳了1100多万元的税款。并且在人际公关上大下工夫,先后聘请了160多名曾经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老同志担任公司的高级顾问,由此构筑起了一个强大的官商关系网。
与此同时,该公司先后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分公司和100多个分支机构,雇用职员3000多人,主要的业务就是登广告、炒新闻、集资。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共集资10亿多元人民币,受害投资者达10万人,其中个人集资款占集资总额的93%。
据专家介绍,10多亿元的巨款能取得10%的利润已属不易,要偿还24%的年息,纯属“天方夜谭”。所谓的技术开发合同更是成了一纸空文,从第一份技术开发合同签订之日起的半年时间里,全公司只售出电动机五六十台,价值仅600多万元,所谓的电机开发完全成了骗人的幌子。
三、股权转让,原始股的诱惑
作为普通大众,往往不熟悉股权转让的具体运作方式,这就给了非法集资者可乘之机。他们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从事非法股权转让活动,诱骗投资者上当受骗。股票的发行受现行法律的严格规制,非经合法程序取得股票对投资者来说只是废纸一张。
案件回顾
2008年,王某伙同周某,利用其成立的股权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虚构投资盈利项目,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
期间,王某伙同周某,捏造其经营的公司已通过内部关系取得有关公司A股非公开增发的股权,并虚假承诺在短时期内以高回报率回购,后以签订认购书转让股权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骗取公众的投资款。王某编造其控股的国外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即将在美国股市上市的事实,后以短时期内支付2至5倍高额回报为诱饵,骗取社会公众以购买原始股的方式进行投资,并将投资款非法占有。
通过上述欺骗手段,王某骗取257名被害人的巨额钱款,并将骗得的钱款分别用于支付部分投资者回报、归还部分投资者欠款、购买房地产、收购公司股权及挥霍等,另有大量资金去向不明。截至案发,王某向上述被害人骗取且无法归还的款项共计4.8亿元。
四、网络传销,害人害己
以网络传销的手段进行非法集资,即不法分子通过传销组织发展下线,募集资金。主要传播途径为通过境外服务器开办网站,并由传销组织的骨干成员向下逐层发展线下成员来进行非法集资。
与传统意义上的传销活动相比,网络传销传播更快、涉及范围更广、欺骗性更大、危害更大。
案件回顾
2007年初,石某、吴某、杨某等人先后在武汉市、重庆市等地密谋,虚拟网上电子基金,以传销方式销售该基金。他们编制虚假公司网站,虚构该公司海外背景、投资前景,并发布一系列关于该公司的虚假信息。其后以每股360元、每天5%的高额返利为诱饵,以“发展成员提成奖”、“中心领导奖”等鼓励投资者发展下线。
2007年2月至3月间,石某等人用化名、曾用名在宁夏、四川、湖北、重庆等地通过他人发展投资者,以传销方式“拉人头”,销售集团私募基金。截至2007年5月25日,共骗取人民币1200余万元。上述款项除返利、提成670余万元外,其余被石某、吴某、杨某等人分赃并挥霍。
五、互联网时代,利用P2P之名实施非法集资
作为互联网金融产业的代表性产物,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猛。与此同时,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风险频发,给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秩序造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在P2P网络借贷平台投资理财还需擦亮双眼,作为广大群众,一定要了解网络借贷经营者所必须坚守4条红线:一是平台的中介性质,二是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三是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案件回顾
2014年7月,名为“XX宝”的“网络金融”平台上线运营,对外宣称其经营模式是由集团下属的融资租赁公司与项目公司签订协议,然后在“XX宝”平台上以债权转让的形式发标融资;融到资金后,项目公司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租赁公司则向投资人支付收益和本金。“XX宝”共推出过6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9%至14.6%之间,远高于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时名声大噪。
案发后,多位涉事人员证实,“XX宝”上绝大多数的项目都是假的,“XX宝”主犯指使专人,用融资金额的1.5%-2%向企业买来信息,制成虚假的项目在“XX宝”平台上线。为了让投资人增强投资信心,还采用了更改企业注册金等方式包装项目。
说白了,“XX宝”就是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虚构融资租赁项目,持续采用借新还旧、自我担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吸引来90多万实际投资人,客户遍布全国,累计交易发生额达700多亿元。
非法集资通常采用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具有一定的诱惑性和欺骗性,面对非法集资的陷阱,还请大家谨记以下五点:
对高息诱饵不动心!
对老板“实力”不崇拜!
对“官方”背景不迷信!
对熟人“热心”不轻信!
对大众行为不盲从!
(编辑黎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