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48】金盆、营盘和火焰山、团堡寨的传说

花坪镇金盆村有一个名叫金盆的地方,这里属于卡斯特地貌,缺少地表水,方圆几里地内,仅在水井槽边山脚的岩壁上有一股泉水。泉水下面有脸盆大小的一个石窝,泉水流到这石窝里供人们取用。当地百姓对水十分珍惜,生怕浪费一点水。洗漱后的水要存下来用作饮牲畜;淘米洗菜的水,则倒入各家各户自制的土法过滤设备——一个竹筐里装着沙子、竹筐下面放一个木盆,过滤后的水澄清后则用于洗涤衣物。为此,当地人们对这一眼泉水不仅十分珍爱,而且具有感戴之情:凡来挑水者,用水瓢舀水,绝不把水撒到地上;过往行人喝水,也绝不将头伸进石窝用嘴直接饮水,而是用器皿舀水喝,且能喝多少就舀多少。真可谓惜水如金。

金盆井

然而,人上一百,种种色色。离泉水不远处住着一户家境富裕的人家,这家的儿媳与众不同。虽不是很有姿色,却偏偏喜欢描眉画眼、涂脂抹粉。每天都会在早、中、晚三个时辰,端着一个金盆,扭着水蛇腰,到泉水处洗漱,且不珍惜水,一盆一盆的水,泼在石水窝边。

营盘

有一天,她午睡醒来,又去泉边洗漱。到了泉水处,她嫌用瓢舀水费事,就直接把金盆伸进石窝里去舀水。谁知,她刚把金盆伸进石窝,突然,晴空一声霹雳,惊雷炸响,惊得她手一哆嗦,金盆就掉进石窝里去了。待她醒过神来、想从泉水中捞起金盆时,只见原本呈现青灰色的石水窝竟变成金闪闪的颜色。她伸手一摸,哪里还有什么金盆,金盆已与石水窝融成一体。

金盆与石窝壁融为一体,她顿时就像被摄去了魂魄一样,坐在泉水边,拍胸打掌、伸腿蹬脚、大哭大喊,周围的乡邻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纷纷跑过来观看。

火焰山

小媳妇见众人围上来,哭得更伤心了,大家问了半天,小媳妇才哽哽咽咽地说了事情经过。大家走近石水窝一看,果然石水盆变成了金水盆,盆中的泉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放光,显得更为清亮、更加洁净。见小媳妇仍在哭泣,人们七嘴八舌,纷纷劝那媳妇,有的说:“你也不用伤心,你平时如果惜水,也不至于如此。幸好炸雷未劈着你,人未受伤就是万幸。”有的说:“你一人用的金盆,现在我们大家都用,这是为乡邻做好事嘛!”还有人说:“从今往后我们就将这石水窝叫作金盆,让子子孙孙记住你的教训,更加爱护这眼泉水。”从此,不仅这石水窝被叫作“金盆”,这个地方也被称为“金盆”了。

团堡寨

在金盆这地方,还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叫作营盘。明末清初这里曾驻扎过官兵。明朝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的部下张献忠,被官兵追赶,途径建始入川。当时张献忠的部队长途奔波,人困马乏,张献忠见官兵没追上来,决定让部队在建始进行短暂的休整后再行入川,于是选择了交通闭塞、地势险要的高坪镇土地岭的团堡山作为驻兵之所,并在山顶修建起寨栅和战壕。官兵追赶来到建始,侦知张部驻兵之地后,立即赶到与团堡山仅一河之隔的金盆。张部在山上,官兵在河边,相持达三月之久。但官兵始终攻不下张部。后来官兵运来火炮,架设在山垭口,对准张部所在的团堡山连续轰炸。炮火打中团堡山,并在山上炸出一个豁口,形似一个山垭;炮火引燃山上荒草树木,草木燃烧达半月之久。为此,后人将这被炮火轰过、林木熊熊燃烧过的山称之为“火焰山”,将张献忠驻兵的团堡山称之为“团堡寨”,将官兵在金盆扎营的地方称为“营盘”。这些地名至今沿用。

站在营盘遥望火焰山,那些岩壁上的树木,仍然常年呈现出黄红色,像火焰一般。团堡寨上张部所修筑的战壕,也残迹犹存,且时有游人光顾。而这些地名故事,也就一代一代传讲至今。(资料搜集:刘统轩、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黎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