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班在行动】用心捂热扶贫路

记者刘波 通讯员冯镜升 尹定辉

深秋的清晨,穿过长岭岗茫茫林海,沿着宽敞的水泥大道驶进建始县龙坪乡金盆淌村,沿途只见村民与“尖刀班”的同志早早下田,一起在块块马蹄大黄地里扯草、交谈。 

州公路局党组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脱贫攻坚“一号令”,派出由张美俊领队组成的7人“尖刀班”进驻金盆淌,下足绣花功夫,攻坚中之坚,克难中之难,贫困的金盆淌正流金淌银,其许多经验引人深思。 

产业扶贫“卡脖子”难题咋解? 

“太感谢‘尖刀班’的同志给我们引进了这么好的一个产业!”刚来到该村一组贫困户杨祥义的家,他一把拉着记者到今年种植的14亩马蹄大黄地里查看长势。

杨祥义在地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管理好了,第三个年头开挖,每亩不低于1万斤,少说也能卖万把块钱。

作为“穷中之穷”村,金盆淌村穷在哪里?究竟有多穷?当地村民这样描绘:种点烟叶子,搞点贝母子,其他全是洋芋和包谷子。

林海深中的金盆淌,亦如它的名字一样,是个好地方。地势平坦,无大的起伏,拥有8000多亩耕地和林地,气候好,土地肥沃,发展产业独天得厚。

“如果把脱贫工作比作行驶中的火车,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车头”跑起来,脱贫攻坚才有强劲动力。”州公路局“尖刀班”班长张美俊认为。

脱贫根本靠产业,产业咋选?发展谁带?机制咋建?内生动力咋激活?这一系列问题摆在州公路局“尖刀班”同志面前。

3年脱贫,时间短、压力大,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扶贫出现短期化倾向。越着急越容易出问题,一哄而上之后,“扶贫产业”成了“伤心产业”,扶贫产业风险不容忽视。如何破解这一“卡脖子”产业扶贫?

心急吃不到热豆腐。州公路局“尖刀班”带着村干部、村民代表、贫困户远赴甘肃、近到宣恩、利川等地考察油牡丹、坝漆、马蹄大黄等药材和高山蔬菜种植等,一路考察,一路寻思。

一次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和群众屋场“诸葛会”,集思广益,因地制宜,一个以发展长中短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敲定。由此,系列“组合拳”打响产业脱贫攻坚战。

今日,在金盆淌村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产业规划叫“12351”。“1”,一个以中药材为主的主导产业;“2”,村集体经济收入过20万元;“3”,培植中药材1000亩,高山蔬菜1000亩,高山生态肥猪1000头;“5”,用5年时间打造出成熟的优势产业;“1”,最终实现产值过亿元目标。

“马蹄大黄有种头!”通过外地考察,最终州公路局“尖刀班”选择了这一药业主导产业,从利川引进企业做技术和市场支撑。采取企业赊一点,局里补一点和农户出一点的“三个三分之一”办法,年初引种试种300亩马蹄大黄大获成功。目前,秋冬季农业开发500亩计划早被农户“抢”空。

“发展热闹,到时候收购咋办?”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今年,州公路局“尖刀班”从利川引药商进村,四组52岁的段昌从种植的15亩贝母在田头就卖了7万元,贫困户张天成10亩厚朴林套种的贝母卖了2万元,所有村民种植的贝母应收尽收,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村集体经营公司成立起来了,药材初加工厂正规划建设中。田里变“绿”了,“尖刀班”同志又在寻思打造高山生态避暑游,做足青山绿水大文章。

“如今,‘尖刀班’的同志把我们村里产业搞得是风生水起,算盘子打的霹里啪里响!”套套组合拳,破解“卡脖子”道道难题,产业扶贫路上,围着产业转的金盆淌村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基础短板“瓶颈”之困咋破? 

“办酒厂、养猪场再也不为用水犯愁了!”采访中,该村四组贫困户段炳坤捧起哗哗的自来水,一脸喜悦。

出门就是打杵子、背篓子,卖猪还要台轿子。交通难、吃水难、用电难,落后的面貌无疑不制约着金盆淌村发展。如何破解基础设施短板这一制约“瓶颈”大难题?

“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集中力量从最关键的、最要紧的事情做起,补上最短的短板,进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州公路局“尖刀班”立下军令状。

金盆淌村穷根扎得深,要补的短板多。道路畅通,满盘皆活。州公路局“尖刀班”首当其冲从村民的行路难抓起。

修路护路是公路部门强项。自去年以来,“尖刀班”一次次争取项目资金,统筹规划,分兵把守每条组级路上,与村民一道进行路基改造,与施工队一道进行水泥路面。先后统筹资金10万元完善了2.5公里小组公路硬化收尾工程;利用项目资金150多万元进行8公里通组公路硬化;投资15万元完成2.5公里小组公路和2公路村级主干道安全防护工程建设。目前,全村9个村民小组全部通水泥路。

平时吃“巴结水”,冬季吃水贵如油。村民的吃水难,州公路局“尖刀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平时一有空,“尖刀班”班长张美俊就带着大伙儿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多次请水利部门前来勘测设计。先后新建消毒、过滤池各2口,总容量400立方米,新建蓄水池7口,泵房一座,铺设水管2.5万米,一管清泉进农家,实现自来水100%全覆盖。

“你看,加工药材初加工厂房还未建起,变压器就安装好了,真的感谢供电部门!”采访中,州公路局“尖刀班”高兴不已。

用电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低,停电不稳,村民吃尽苦头。为彻底解决村民用电难,州公路局“尖刀班”积极争取当地供电部门支持,历时3个月,对全村所有低压电网进行统一改造,全村低压线损率从改造前的30%降到12%。同时,新增变压器6台,按国标整改现有低压木杆电杆108根,彻底解决了全村村民用电难题。

自去年以来,全村统筹各类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全面开展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用电用水等难题,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尖刀班’用非常之策,解我们的非常之难,把基础设施搞得这么好,再不努力摆脱贫困,那还像话啊!”面对日新月异变化,金盆淌村民发自肺腑说。

精神扶贫“病根”之源咋去? 

“真心感谢‘尖刀班’同志带我外出考察学习,不仅使我开阔了眼界,更使我长了志气!”该村一组马蹄大黄种植贫困户杨祥义话语中肯。

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离不开贫困群众的参与。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怎样?州公路局“尖刀班”进驻金盆淌村走访发现,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一些贫困群众存在畏难情绪,存在“等靠要”心理;对发展产业存有“怕”心态,缺技能,脱贫产业难带动,自我发展动力不强,缺乏主动谋求幸福生活的动力、能力,精神贫困成了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但根除精神贫困,很难一朝一夕完成,群众内生动力咋激发?

“精神扶贫既要‘大水漫灌’,也要‘精准滴灌’。加大投入,狠下绣花功夫,消除‘看不见的贫困’!”州公路局“尖刀班”认识深远。

“尖刀班”班长张美俊认为,“漫灌”是为了让思想教育、产业扶贫、技能培训等尽可能地覆盖到广大贫困群众,让他们尽快掌握现代生活理念、市场所需技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志气。“滴灌”是用更接地气的内容,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培训效果,用更精准的措施发挥更好扶贫成效。

扶“智”与扶“志”并举,“三剂良方”拔“穷根”。州公路局“尖刀班”把精神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长久持续工作来抓。

“‘尖刀班’同志宣传党的各项政策真有一手!”金盆淌村支书张修才说。州公路局“尖刀班”同志把宣传党的好政策作为长期工作来抓。

每个月到每一个村民小组召开一次村民小组会议,采取提问、探讨等方式进行党的各项政策宣传,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过去销路再好,也只是小闹小打!‘尖刀班’同志带我们外出考察产业发展后,今年种了200亩辣椒,不仅自己赚到了钱,还给周边贫困群众带来一大笔打工收入!”该村四组村民范辉龙颇有成就感。

针对贫困群众普遍存在“怕”的心态,脑袋里的“怕”成为行动上的“慢”,发展产业怕赔,外出务工怕远这一现状,近两年来,州公路局“尖刀班”有针对性组织村里种植大户、贫困户一次次外出考察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同时,组织一次次屋场、田头技术培训会,扶起脱贫智力。

“参观学习了巴东无臂青年陈兹方的创业之路,他一直以来都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用双脚办网店的事迹,我常常扪心自问,党的政策这么好,干部又这样关心,我又是一个健全人,为什么不拼命干,早日脱贫呢!”该村四组贫困户段炳坤这样说。

为了扶起贫困户的脱贫之志,州公路局“尖刀班”组织全村贫困户到巴东无臂青年陈兹方家学习,聆听他讲解自强自立的感人故事,使全村贫困户深受启发和感染。

与此同时,发掘身边典型,春风化雨入脑入心,感染引导贫困群众。州公路局“尖刀班”利用屋场会,田头参观形式,宣讲脱贫路上大力发展产业的杨祥义、段炳坤等一批典型,让身边事、身边人感染群众,塑造“我要脱贫”的信念,激发出前所未有内生动力。

用心捂热扶贫路。下足绣花功夫,激发持续动能。今日之金盆淌,在州公路局“尖刀班”帮扶下正流金淌银。(编辑樊淑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