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37】话说五峰山

花坪镇石板溪村三组,有个小地名叫石笋湾的地方,不足300平方米的一个小平坝上,呈“S”型拔地而起挺立着四尊石柱。其中三柱独立成峰,一柱则上有两峰并峙,因此远眺似五峰挺秀,近睹,方知有两峰共生一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尊石柱均呈上粗下细的蘑菇状,且石柱均由片石层层胶结叠起,石柱上既无泥土、也无树木。

这挺秀的五峰,下临石板溪河,旁为乡村公路。说来也奇,这石板溪河长达2.5公里左右,其河床底部,竟是平如镜面的整块石板。公路边是一堵高十丈有余的绝壁,在这绝壁下部离地面一米左右,有一个略为凹进的岩缝,从岩缝里涌出一股泉水。清泉常年不涸、清澈甘甜,四季叮咚、汩汩流淌。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最早到这地方落业居住的是刘姓族人。这刘氏家族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这里逐步得到开发。沿河两岸原本荒草萋萋之地,被开垦成为良田。

在刘姓族人中,有一个名叫刘守敬的人,他善于经营,不几年就成为族中的富户。然而其母由于眼病,致使双目散光,看不清任何东西。这刘守敬是一个纯孝之人,他遍请远近郎中为母治疗眼疾,然而始终无效。求医不成,他就改求神佛,逢庙烧香、见佛拜佛。

大约是刘守敬的孝心、诚心感动了神明。有一天晚上,祖师菩萨给他报了一梦。梦中,祖师菩萨对他说:“你如果能在石笋湾的五峰山上修建庙观,那就只需到石笋湾去,取用那岩缝中流出的泉水洗眼,即能将汝母眼病治愈。而且这水还可医治百病。”刘守敬醒后,心想,这可能是自己求神拜佛显灵了。即沐浴斋戒,虔心到石笋湾取水,回家为母洗眼。果然,只洗了半月,其母两眼复明,不仅能看见大的东西,连穿针引线也自如了。刘守敬高兴异常,即将这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乡邻。并倾全部家财,又邀约族中和乡邻中富户,捐资建庙,刘守敬具体负责修庙事宜。

四尊石柱的第一柱,由于顶部面积实在是小,故无法建庙;第二柱上建的是擂鼓殿,殿中供奉着灵官菩萨,殿旁还建有烧化纸钱的化钱炉子;第三柱上有两个石峰,因此分别建了祖师殿和罗汉堂,祖师殿供奉着张天师,罗汉堂供奉十八罗汉;第四柱上建的是观音殿,供奉着观世音大士。

建庙时,刘守敬又和其他乡绅商议,建桥把石柱连成一体。于是在第二、第三石柱之间,修建了一座较小的木桥;在第三、第四石柱之间,修建了一座略大的木桥。这两座木桥都是上有屋顶、旁有护栏的风雨桥。游人于桥上凭栏眺望周围山峰,聆听古刹钟声,浮躁之心霎时就会澄澈空灵,神清气定。

第一尊石柱上虽末修建庙观,但护祐儿童极为灵验,当地小孩出生后,经推算“八字”,凡难以抚育者,纷纷前往拜其为干爹,求其庇祐,为此,人们就称这尊石柱为“干父石”。

庙观修建竣工,刘守敬又请了三位出家人负责接待信众。每年还于农历七月鬼节和春节期间作两次法会。据说法会期间,官店、景阳、红岩、花坪、唐坪、石马等地前来朝拜之信众多达数千,就连巴东、鹤峰也有人前来参加。

法会上,信众除参加各种法事活动外,最期盼的就是到祖师殿求得“飞来降相”。就是由信士在祖师殿的供桌上放上文房四宝,然后出门把门关上,信士则跪于殿门口,将所求之事默祷;隔一会儿,就有绘有灵符的纸张自殿中飞出,信士即可将之拿去,请峰上出家人祥解灵符、指点迷津。据说灵验异常、也神奇异常。即使平时,也因这里菩萨灵验,有求必应,故香火兴旺,求神拜祭者络绎不绝。

正因如此,人们就将这原本叫作石笋湾的地方,改为了“五峰仙山”。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时风的改变,人们又将“五峰仙山”中的“仙”字去掉,使这里的地名变成了“五峰山”,沿用至今。而对面岩壁下的泉水,则被人们称之为“佛水”。凡到此者,莫不掬水饮用,并携此水送给亲友,一来言可治病、二来共沾佛(谐福)气。

(资料搜集:刘统轩、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樊淑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