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24】和中街

和中街位于花果坪社区,原名新街。相传,明末清初,现花果坪社区所在地还是一片茂密的林地,有田、吴两姓人家,各带一只小花狗到此结草为界,圈地安家。两姓人家数年开垦,在碑坡、青松山之间开辟出了一块大坪田。是时,他们所带的花狗已繁衍至一大群了,人们经过此坪,只见到处皆是花狗,故戏称该地为“花狗坪”。后来,田姓先祖在东北面新建起了集市,称为老街;吴姓先祖其后在西南面新建市场,为与老街区别,故称为“新街”。再加上陆续迁来的其他姓氏,这里逐步形成了建始南乡的一个重要集镇。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于此,商贸日趋发达。每逢双日的赶集日,四里八乡的人都涌到集市上,街上人流涌动如潮。买的、卖的,熙熙攘攘;吆喝的、还价的,热闹非凡。因市场繁荣,故还有“小汉口”之称。此时,再称此地为“花狗坪”,一是不雅,二是与事实不符,当地的读书人就根据该集市一年四季有干鲜果出售,此坪及四周山坡又盛产丹皮、芍药、玫瑰等中草药,每到春夏季节,牡丹花、芍药花、玫瑰花齐放,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特色,改称此地为“花果坪”。老街、新街也成为花果坪两条主要街道。

因新街内有同盟会元老、前国民党政要立法委员朱和中旧居,故在20世纪90年代,更名为“和中街”,取纪念辛亥革命著名人物朱和中之意。

朱和中(1880—1940),原派名朱大顺,字子英。15岁参加施南府试夺魁,选入湖北武备学堂深造。在武汉学习期间,“忧社稷之将倾,立报国之宏愿”,与吕大森、张荣楣等组建“乐群印刷社”,翻印进步书籍。1903年,被张之洞调其远赴欧洲留学,先入德国陆军步兵学校,后转入柏林兵工大学,掌握了英、德、俄等三种文字。当孙中山由美去英时,电汇1200马克接济孙中山。1904年12月,孙中山去比利时首都,朱和中即以留德学生代表身份赶到布鲁塞尔迎接孙中山,在孙中山提议下举行“比京结盟”,与孙中山共同参与“比京结盟”仪式的宣誓和合影留念。1905年在德国建立“柏林同盟”,孙中山亲临主持结盟仪式,朱和中与孙中山共商革命大计,与孙中山分别时,朱和中破指血书:“矢信矢忠,矢始矢终,倘有食言,愿受九刀十八洞、九棍十八穿之刑也。”

辛亥革命后,朱和中先后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谋总部第二局局长、参谋总部高级参谋、北京“大总统府”高级顾问、广东军政府秘书、厅长、立法委员等职。护法之后,朱和中在广东任军政秘书、厅长和机要秘书等职。朱和中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是孙先生的忠实盟友,深受孙先生赞许,被誉为“先天会员”,并赠名“和中”。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又连续几届担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抗战爆发,1938年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朱和中回家乡建始花果坪新街。其间,在中共建始党组织领导的抗日宣传活动的影响下,他与镇上的共产党人一起上街,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亲手为街镇上居民书写抗日标语和对联。当时的建始县长孙业震借抗日之名,横征暴敛,民怨较多,朱和中集合民意,曾当面痛斥孙业震,使其狼狈不堪。1940年春,应国民政府电邀去重庆,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兼党史编纂。同年6月病故于重庆北碚。乡人痛惜,挽联怀念:“创建欧洲同盟,协助孙中山,功在民国;抨击鄂西弊政,痛斥孙世震,泽及桑梓”。

朱和中旧居为石木结构,双进四合院,共有单体建筑5栋,沿街5间,总长18.8米,进深30米,建筑占地面积801.4平方米。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命名为“朱和中旧居”,2006年建始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搜集:向明祥  郑州华     撰写:邱晓平)(编辑樊淑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