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11】 吊兰花的传说

吊兰花,是业州镇吊兰花村的一个居民点,东邻手扳岩、南靠土地垭、西接楠木垭、北连蒿子沟。村民房屋多为土家吊脚楼,均散建于山麓坡地。2015年末,该居民点尚有村民30户、108人,有汪、张等姓,以汪姓为主。

该地是一山槽,在槽中名为古罗钱的地方,有一座小山包,山包顶上有数棵虬形古树。在一棵古树的分枝丫巴处,寄生着一大蓬藤蔓植物,远看恰如一蓬吊兰,为此人们将之称为“吊兰花”,时间一长,“吊兰花”就成为这个地方的地名。说起这“吊兰花”,据说过去不仅确实在一棵古树的树丫上,生长着一大蓬形如吊兰的藤蔓植物,而且关于这“吊兰花”的来历,在这深山幽谷,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

从前,在紧邻业州镇杨泗庙东边的一个幽深的山谷里,住着一家人,婆媳两人形同水火。婆婆像老虎、媳妇像绵羊。婆婆对媳妇兰姑娘,“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动不动就不给她吃喝,给一点吃的,也是残汤剩饭,还说她只会吃、不会做。兰姑娘不仅整天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还经常要干一些女人家难干的重体力活。

一天,兰姑娘在偏屋里石碓上舂米,家中锅台上的一块糍粑被猫拖走了。恶婆婆不分青红皂白,一口咬定是兰姑娘偷吃了,逼她招认。逼供不出,就把兰姑娘毒打一顿,又罚她一天之内要舂出四斗米。四斗米、那可不是一个小数,那是200多斤呢!兰姑娘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只得拖着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的身子,不停地踩动那沉重的石碓。

太阳落山了。一整天粒米都没沾牙的兰姑娘又饥又渴,累倒在石碓旁,求生的本能,使她顺手抓起一把生米放到嘴里咀嚼着。

恶婆婆一听石碓不响了,跑出来一看,气得双脚直跳,大骂:"你这该死的贱骨头,偷吃糍粑、又偷吃生米!"拿起木棒就打,直打得兰姑娘晕死过去。恶婆婆仍不解恨,还说兰姑娘是装死吓人。她又扯下兰姑娘的裹脚带,将她死死的捆在石碓的扶手桩上,然后撬开兰姑娘的嘴巴,拔下簪子,狠命地在兰姑娘的嘴里乱戳一气,直戳得血肉模糊,舌头都戳烂了......也许是失血过多,也许是饥累交加,可怜的兰姑娘,就这样被折磨得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在埋葬兰姑娘的幽谷中,长出了一棵小兰花,淡妆素雅,玉枝绿叶,无声无息地吐放着清香。人们都说这兰花是兰姑娘的化身,卷曲的花蕊象舌头,花蕊上缀满的红斑点,那是兰姑娘洒出的斑斑血痕。

这地方不远处,有一位姓杨的秀才非常喜爱兰花,平日苦读之余,剩下的时间大多用于栽培兰花。他爱兰成癖,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兰花,千方百计也要把它弄到家里来。有时,为侍弄兰花,竟不觉疲劳、忘记吃饭,人们都戏称他为“兰花痴”。这事不知怎么被兰花仙子知道了,一个夏日的清晨,她专门来到杨秀才的住处,发现秀才正在悉心地给兰花浇水。那水清亮亮的、是秀才专门从远处挑来的井水。他浇得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细心,他不仅在花篼把水浇透,而且还在整个花株上均匀地撒上水,使那一株株兰花如沐浴后的少女,显得格外的清新,格外的鲜丽。于是她按下云头,从幽谷中将兰姑娘化成的兰花,移到秀才的书屋窗下,并施展法术,喷上法水,将其点化。这兰花移来后,因秀才家栽培的兰花多,并未引起秀才的注意。没过多久,这株兰花就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轻风将它淡淡的幽香,从窗口送到秀才读书的屋里,使秀才感到格外的神清气爽,本已觉得疲倦,顿时倦意尽消;本已睡意浓浓,顿时睡意全无。这兰花在秀才书屋窗下,听秀才读书、闻秀才吟诗、观秀才作文、看秀才联对,日久天长,耳濡目染,尤其被兰花仙子点化后,灵性顿开、悟性超人,吟诗作对、说文解字,竟不输斯文。

这秀才是一个读书十分勤奋的人,虽非“头悬梁、锥刺股”,却也是废寝忘食。一次他抱病在身,仍然读书到深夜,由于用功过分,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兰姑娘所化的那株兰花上。也许是兰花仙子的有意玉成,也许是缘分使然,那株兰花,得到秀才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长成了一大蓬,足有几十株,且株株都开出淡紫色的花朵,那花儿丽而不艳、靓而不妖、香而不浓。秀才闻到随风从窗外飘来的淡淡清香,沁入心脾,精神为之一爽,病情很快好转了许多。他喜出望外,就将这一蓬兰花,分株移栽到书房四周的空地上。说来也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这兰花,一年盛似一年、一春旺过一春,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个幽谷,连周边的寨坡、太阳河、杨泗庙、香炉垭等地,都能嗅到那随风飘来似有似无的清香。

一天,秀才看着眼前盛开的幽兰,虽然没有像牡丹一样富贵、像山丹丹一样火热、像金贵一样喷香、像梅花一样惹眼、像绣球花一样漂亮,且在别的花草都争奇斗艳时,它却只是默默的、静静的伫立在那里,绽放出缕缕幽香,但却别有一番韵致、别有一份高雅、别有一种傲骨。他舒心极了,不禁随口吟到:“气如兰兮长不改”,没想到忽然有人接了下句:“心若兰兮终不移。”秀才连忙回头,便在一片花海之中看见了一位女子。那女子不施粉黛、不作媚态,只是略带笑意的看着自己。那匀称的身材、那清纯的面容、那无邪的微笑、那黑白分明的眼睛、那随意披散的长发、那不经意而又高雅的姿态、那似曾相识、却是梦中见过的伊人,几乎片刻,秀才就被这女子超凡脱俗的风姿所折服。随即,彼此间都萌生出“相逢何必曾相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自此,两人朝朝相会、日日相约。春来,听“叶底黄鹂一两声”,秋至,叹“阶前梧叶已秋声”;闲暇,漫步花间携素手,兴至,坐看皎月沐清辉。或对弈品棋、或案头赏画;或品茗猜谜、或共浇兰花;或吟诗、或联对……渐渐地,两人已是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渐渐的,这事就传开了,不知怎么还被泰山庙山脚下的李财主知道了。这李财主虽已年过半百,但仗着财大气粗、惯喜欺男霸女。他听说读书的杨秀才,遇到了绝色美女兰花姑娘,就恨不得一口把兰花姑娘吞到肚里去。有一天,李财主打听到秀才不在家,就去戏弄兰花,兰花姑娘岂肯被贱人玷污,手无搏鸡之力的她,只好撒腿就跑。俗话说:“慌不择路”,不想竟跑到古罗钱的山包上,后面李财主紧追不舍,兰花姑娘只好爬到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上,也许是她疲累已极,竟从树上摔了下来,她深知摔下去必死无疑,再也看不到她的秀才哥哥了,她留恋地回头望着她和杨秀才缱绻的书屋,喊着“秀才哥哥,来生再相会吧!”喊声未完,即被甩到地上。也许是伤势过重、失血过多,竟被摔死。

秀才回来听说后,找遍了山包上下,却连兰花姑娘的一只鞋都未找到,他痛不欲生、欲哭无泪。他恨,恨苍天无眼、恨菩萨不灵、恨恶人无治、恨好人无佑……

但谁也未想到,过了几天,兰花姑娘摔下的那棵老树枝丫上,竟生长出一蓬状如兰花的植物,远远望去就如同一盆吊兰。不言而喻,人们都知道,这状如兰花的吊兰就是兰花姑娘化成的。从此,杨秀才无论晴雨、不分寒暑、朝朝暮暮,每天都要来看望这蓬“吊兰”。他有高兴的事,要来对吊兰说;他有烦心的事,要来对吊兰讲;他读到一篇好文章,要来读给吊兰听;他写了一篇好文章,也要拿来与吊兰共赏。他还在长长的竹竿头上,绑了一个木瓢,用来给吊兰浇水。那吊兰也似有灵性,每当秀才来临时,尽管没有一丝轻风,长长的叶片却不停地摇动,似乎在向秀才招手;尤其是每天清晨,当秀才来到时,那吊兰叶尖吊着的珠露,不管有无震动,都会筛筛落下,似乎是兰花姑娘看到心爱的秀才哥哥,忍不住悲伤,洒下伤心的眼泪。多少个清晨,秀才就那么静坐着,望着他的吊兰出神;多少个黄昏,秀才默默地向他的吊兰倾诉着无尽的思恋;多少个炎炎夏日,他都要挑来井中最洁净的水,浇灌他的吊兰。

这山包老树丫上生出的吊兰状植物,不仅成为当地的一处特别的、引人的景致,更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兰花姑娘高洁可爱的形象。据说,早前每当有远方的客人光临,人们便一定要把客人引来,观看这老树丫上的兰花状植物,并骄傲的将之称为“吊兰花”,还要向客人讲一讲兰花姑娘和秀才的故事。渐渐地,“吊兰花”也就成为这地方的代名词。这正是:世上万物皆有缘,最是地名奇缘多。不信但看“吊兰花”,至今老叟讲传说。

(资料来源:张北平  邱昌松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樊淑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