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6】村坊轶闻

花坪镇的村坊村,最早系魏、孙两姓人在此居住。清朝乾隆初年,刘姓人家从江西迁徙至景阳柴垅塘。由于人口发展快,该地则显狭小,限制了刘氏的发展。因此,刘姓长辈们商议之后,派出了族中较厉害的二房、三房和大房的一半族人,到花坪寻找适合的地方另谋发展。

刘氏两房半人翻过景阳关,进入长槽,又来到现称村坊的地方。这地方山清水秀,一条名叫鸭子水的小溪泉水长流,周遭山上绿树蔽天,且野猫溪槽、倒金槽、大路槽、何家槽、天坑槽五条山间槽地相会在一小山垉处,就如五条巨龙用嘴含住一颗珠玉一般,为此,这地方又被人们誉为“五龙衍珠”之地。在这五条山槽间,不仅地势平坦、田畴相连、土地肥沃,而且柴方水便,耕种便利,适宜人居,为此,刘家人就打定主意,要占据此地定居。魏、孙两姓人虽然早已在此落籍,但人单势弱,且早已听说了刘家大房人的锤把子(武力强);二房人的笔杆子(会写文章、写讼状);三房人的嘴巴子(会说会扯皮),心生惧怕。为免生灾厄、保住家小,不得已,只好迁到附近的洞脑壳上和铧厂坡开荒拓土,建房定居,这地方就被刘家独占了。

刘家在此地定居后,槽地种粮,在山麓栽种果树,在荒坡放羊牧牛,没几年就粮满仓、猪满圈、羊满山,迅速富裕起来。同时,刘家又开办了面粉加工作坊,为周边村民加工面粉、面条。这样一可赚加工费,二可赚麸皮发展牲猪养殖。就因为刘家的面粉加工作坊,人们即将这里称作“村坊”,且这个名字越来越有名气,一提起“村坊”,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加上这地方一年四季雾日特多,有人又把这里叫作“雾雨村坊”。而这面粉加工作坊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被现代文明所淘汰。

村坊不仅有“五龙衍珠”的地理形胜,且丧葬文化也殊别于他乡。具体说来就是“倒停丧”。建始丧葬习俗,老人去世后,要在堂屋设置灵堂,棺木放在中堂的正中间,小头(即逝者头的位置)朝里,逝者面朝大门,大头(即逝者脚的位置)朝外;小头搁在高条凳上,大头搁在大方桌上,棺材前置“大灵”,“大灵”用整张红纸书写逝者牌位,供置方桌上,插上香烛和贡品。而村坊的“倒停丧”,则是棺材大头朝里,小头朝外,即逝者脚朝里,面朝神龛。为何有这独特的丧葬礼俗?当地编修《刘氏族谱》的老人讲了刘氏先辈留下的一个传说,解释了个中缘由。原来,村坊的刘姓系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的后裔,刘备出生后其母即逝,恰好其嫂也生了孩子,于是就由嫂嫂将刘备奶大。刘备做了蜀汉皇帝后,其嫂西归,刘备前去拜祭。当他跪下叩头时,忽然原本逝者面朝大门的棺材竟旋转了180°,变成了逝者面朝神龛,形成“倒停丧”格局。其原因是其嫂觉得自己于刘备虽有哺育之恩,但刘备系一国之君,礼不能乱;自己是臣子,虽然古话说“长哥当父,长嫂当母”,但君乃三纲之首,岂能臣受君拜,因此就转过身去,不敢受刘备之拜。刘姓族人传承先辈重礼仪、遵纲纪之德,世代沿袭“倒停丧”这一礼俗。时至今日,花坪村坊刘氏家族,仍保留着“倒停丧”这一独特的丧葬习俗,为建始的丧葬文化,凭添了一笔浓墨重彩。(资料搜集:刘统轩、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黎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