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3】把住荒的记忆

把住荒,是高坪镇把住荒村的一个居民点。说起这地名的来历,至今这里的人们都有一个难忘的记忆。

据侯氏族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荆州一带闹水灾,侯姓先祖侯延祯之妻,受夫君临终嘱托,携三房族人,自江陵到宜昌,从宜昌至巴东,辗转来到建始境内紧邻青林沟的一处山间谷地。


把住荒村(特约记者彭清慧摄)

当时,正值春夏之交多雨的季节。侯家一行走到这里,正赶上突然降下的大暴雨,只好在路边一处向外倾斜的偏岩下面停了下来。大家又饥又累,疲惫不堪,见此处虽然不能完全遮挡雨淋,但总比在露天强得多,于是大家就紧贴岩根半坐半躺地歇下来。

侯夫人知道大家的干粮早就吃光了,准备等雨停下来后,找几个老成的人,到山上去找些野菜回来。正在这时,忽见一行人急急忙忙向他们这偏岩下跑来,其中一人还背着一个小伙子。刚到偏岩下面,那人就找了一块平一点的地方,把背着的小伙子小心地放了下来。那小伙子不停地喊痛。侯夫人连忙上前相问,才知道那一行人是附近杨家的。他们到山上去打椿芽,不想族长家的小儿子不听大家的劝告,硬要爬上树去采嫩椿芽,竟从高高的椿树上摔下来,也不知骨头跌断了没有,不料又赶上暴雨,因此只好到这里来避一避雨。

侯夫人出生于医疗世家,且是治疗骨伤的高手,知道骨伤治疗越及时越好。于是就自我介绍道:我是祖传的行医人,你们如果信得过,就让我先给他检查一下。杨家人一听,知道治伤不能耽误,如果把族长的儿子背回家,还要到高店子去请郎中,起码要明天上午才能得到治疗。于是几个年长些的商量了一下,就请侯夫人给看一看。侯夫人叫上他的大侄子当助手,对小伙子仔细地进行了检查,就将情况据实相告:这小伙子的大腿已经骨折,必须迅速救治,否则断骨将难以复位。杨家人连忙恳求侯夫人相帮救治。侯夫人即要求杨家人迅速赶到族长家相告,并找两块质地坚硬、光滑的木板,找一些打豆腐用的石膏粉、桐油和长布条,带来有用。

功夫不大,族长即带着几个族人和侯夫人嘱咐要带的东西赶来了。侯夫人见过杨氏族长,说明了他儿子的伤情,族长连忙施礼请治。侯夫人也不谦让,也不多说,即从布袋中取出一块竹片和一盒药膏,让伤者咬住竹片,叫侄儿按住小伙子的腿,她即双手用力将折断的腿骨捏复原位,又将盒中的药膏涂抹在伤处,然后又将用桐油调好的石膏粉涂在伤处,再用两块备好的木板夹起来,缠上布条,这才结束治疗。忙完这一阵子,侯夫人已是满头大汗。过了一会儿,族长的儿子疼痛大减,哼得也轻了。族长高兴极了,连忙向侯夫人致谢。侯夫人又给族长建议,安排人回去制一副担架,以便接小伙子回家。还说,等雨停了,她就和侄子上山去给小伙子采药,并开好服用的药方,请族长明天派人来拿。又嘱咐族长,不能给小伙子吃发物(即吃后容易引起发炎的食物),不能让小伙子乱动,要按时用药,她保证最多三个月小伙子就能痊愈,并无后遗症。

族长见这夫人对素不相识的人竟能如此负责,如此关心,心中顿生亲切敬佩之感,即与侯夫人攀谈起来,询问侯夫人一行是何处人氏,因何来此。侯夫人即将避灾逃难、从荆州至此的情况一一据实相告。族长一听,想起爷爷告诉他杨氏先民当年逃难至此的苦难,再一看,这一行人老的老,小的小,衣服淋得透湿,一个个面黄肌瘦,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他即诚恳地对侯夫人说道:“你们从荆州来,我们也是从荆州来的,只不过我们来的较早,咱们可是老乡呢!如今,你们逃难到此,与我们相遇,这就是缘分。你们现在落了难,无地方住,无饭吃。我们岂能不管。只要你们愿意,我就做个主,今天就到我们那里去,先安顿下来,把肚子吃饱,把衣服弄干,长远打算咱们再商量。”侯家众人一听,眼里都显出感激之情。侯夫人只说了一句“那就打扰了”,眼里竟涌出泪来。

不一会儿,杨家人带着担架来了,这时雨也小了,大家就一起抬着族长受伤的儿子,来到杨家族人所住的地方。族长与族中的几个长者商讨后,就分头把族中几家房子较大、家境较好的族人叫来,将侯夫人一行的情况和接纳安置的打算一一相告,大家都觉得应该相帮,应该伸出援手,并按族长的分配,将侯姓族人领到家里。侯夫人和大侄子因要随时监护族长儿子的病情,就住到了族长家里。

侯夫人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探问小伙子的病情,再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对小伙子的一日三餐,她也要一一检视,不利治疗的食品,坚决不许食用;每天她还给小伙子做几次按摩,作为辅助治疗。正由于侯夫人的精心施治,小伙子在床上只躺了一个多月,即能下床拄杖动步。

族长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又到住有侯氏族人的几家了解,几家人都是异口同声,称赞侯家人为人诚信厚道,吃得苦,耐得劳,肯下力气,好相处。族长心中有了数,尤其是侯夫人和她侄子的医德、医术更让他折服。他思量要将侯家人留下,既可结交一支能共患难的乡邻,又可使当地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改善,这不仅对杨氏一族有利,还能利及周边乡邻。

他作出留住侯氏族人的决定后,即召开族人大会,讲了他的想法,又决定将他家名下的、侯家人刚来时避雨的偏岩处的荒地和山林相送侯家,族人都欣然同意。侯家人更是求之不得,欣喜之余,唯有千恩万谢。

随后,杨氏族长又带着族中青壮男子和侯家人一起,就地取材,伐木为柱,刈草为瓦,盖起了一长溜茅草房,侯氏族人这才有了安身之处。这地方虽是地处深山之中,但四周多为山麓缓平台地;虽野草丛生,荆棘满地,藤木缠绕,但从一些露出的人工砌坎,可以看出全是被荒芜的耕地,完全可以复垦。从此,侯家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初来乍到,缺乏生产工具,他们就学习当地土著居民“伐木烧畲”的办法,将荒地上的草木、荆棘全部砍倒,待其干枯后,点火焚烧。经过焚烧的荒地,不仅表土被烧得疏松,而且害虫也被烧灭;且焚烧余下的草木灰又是优质的肥料,只要把种子播下去,即可获得一定的收成。

侯家人深知,能够在此落脚,全仗杨氏族人所赐,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把日子过发过旺,绝不能辜负杨姓族人的期望。在侯夫人的率领下,大家甘苦与共,披星戴月,男女老少各尽所能,不几年,竟挣下一份粮满仓、畜满圈的家业。

平常,侯夫人和侄子还经常到周边为乡邻免费治病;乡邻的红白喜事,侯家人都要主动前往帮忙,还送一份表达心意的礼物。因此,与乡邻的关系处得十分融洽。

日子宽裕以后,侯家不仅盖起了大瓦房,还在周边的青林沟、赶场坝、花鹿台、望坪、青里坝等地买田置业,且在青里坝集市上开设了侯家药铺,并利用老家加工面粉的技术,重操旧业,开起了面粉加工作坊,为周边乡邻加工面粉、面条。

俗话说,“天道酬勤”,不到十年的功夫,侯家就成为当地的望族富户,不仅人丁兴旺,财源广进,而且誉满乡里,受人尊敬。当地的大族杨家、黄家、李家、谭家等,都争相与之往来,结成儿女亲家。

然而,正当侯氏一族宏图大展之际,侯夫人因操劳过度,竟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她把三个房头的当家人叫到跟前,告诫他们:族人一定要精诚团结,千万不能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受;任何时候,不能忘记杨家人天高地厚的恩德,不能忘记四邻八乡乡亲们给予的帮助。她还留下侯氏家族“诚信处世、厚道为人、以勤为本、以俭持家”的家训,并嘱咐,她死后,一定要将她葬在初来避雨的偏岩后山上,以便她永远守望着侯家来到此地最初的落脚点。临终之际,她用最后的力气,语重心长地叮嘱后人:日后,侯家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杨家所赠之地丢弃,要世世代代谨记,这里最初虽是一片被荒芜的土地,但却是杨家人把(方言,即“送”的意思)给侯家人的落脚地,侯氏建始支系就是从这里发端的。

侯夫人去世后,族人遵照她的嘱托,将她葬在偏岩后的山上,并将偏岩所在的地方命名为“把住荒”,以警示后人,要永远铭记,这里是先辈流落此地时,杨家所把(给)的第一片落脚地,要永远保护好,要永远把住。(资料搜集:刘传杰、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黎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