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刘波,田野里走出记者情怀

特约记者向继武 通讯员何林

“记者的路走得多远,脚下的泥土有多少,心中积淀的真情就有多深。人到基层、心到基层、感情到基层,写出的报道才会有生气有灵气。”这是刘波常说的一句话。

采访,独特的视觉

刘波从一名小学老师“转战”基层通讯员,到《恩施日报》驻建始站记者、站长,县新闻中心副主任。无论身份职务变与否,他都长期奔走在新闻采访报道一线,扎实的采访作风令人敬重。

他十几年如一日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用新闻人独到的见解,宽广的视觉,博大的情怀,把对建始这片土地的情、对建始父老乡亲的爱,化作一组组精彩的镜头、一行行滚烫的文字,弘扬正能量,传递时代好声音。敲出一个个字符,按下一次次快门,盘点巨变,图说精彩,书写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团结奋进的新篇章。

2017年,时值建始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建设,构筑精神新高地、打赢四大攻坚战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刘波深入乡镇、偏远村寨采访。刘波跳出“新闻”写新闻,观察事物的前赡性、预见性,以《建始加快乡风文明建设观察》为题的通讯在州县主流媒体头版头条刊发,《人民日报》刊发了三道岩村民讨论《村规民约》摁鲜红手印的照片,在州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省州媒体记者赴建始采访,在党报党刊、主流媒体网站大篇幅跟踪报道,从而一场声势浩大的打造乡风文明示范村,家训带家风,家风树村风,村风扬民风,党风带民风带社风,文明创建活动全面铺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写稿,完美的融合

刘波连续11个春节假期坚守工作岗位,每天深入车站、厂房、农田、旅游景区及民俗表演一线,报道春运、农民工就业、田管保苗、群众生活……

坚持采访在一线,调查在一线,是刘波一贯秉持的准则。他讴歌真实,关注民生,倾听百姓呼声,为民分忧,帮民解困,用细节记录新闻事件,他10余次获湖北新闻奖,每年在《恩施日报》发表20多个头版头条。

2016年7月,建始县突发两次大暴雨,刘波毅然决然地走进抗洪救灾一线,连续一个多月采访跟踪报道。刘波说,在抗洪抢险现场,面对洪水冲毁公路,房屋倒塌,农田被毁,他心里特别难过。

群众的呼声就是记者的工作。刘波跳出传统写作方式,将灾情损失与人文关怀,恢复重建与惠民政策落地,政府救助措施有机融入,采写了周甫胜等一大批基层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的先进典型,写成一篇篇立意有高度,报道有深度,关怀有温度的现场新闻。

2017年,他采写建始县“四大攻坚”战役,结合乡风文明、精准扶贫,党风廉政建设,生态旅游、振兴乡村、“支部主题党日”等连续报道时 ,他不顾自己身体严重感冒,坚守岗位一个星期,在县、州、省级重要版面开展连续性报道。

多年来,刘波无数次全身心投入全县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他始终坚信“脚板子底下出好新闻”,坐班车到乡镇,搭载摩托车深入偏远村组和农家,采写了若干篇鲜活的好新闻;他不断挑战自我,很快成为一个优秀记者,业绩一年上个新台阶。

田野,走出“名记者”

注重职业操守,时时把记者的这一神圣职责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金贵。他谦虚好学,业务上追求进步;他特别爱帮助人,乐于将自己的新闻从业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全县新闻爱好者,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他特别能吃苦,用汗水和勤奋赢得了同行好评。

他时刻紧跟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局工作、重点工作进行采访报道,同事用“奔跑者”来形容他。刘波用智慧、勇气、情怀,通过一个个采访,获得一个个信息,组成一篇又一篇鲜活文字,图文并茂宣传全县工业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成果。

刘波深知,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厚爱、同事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当上驻站记者后,他倍感责任重大,把心思用在写稿上,精力放在采访上,把真劲用在创新上,用自己的笔和镜头描绘建始发展的美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建始前进的脉搏。

2010年,他配合恩施日报宣传百年义渡典型。在《恩施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守望百年心灵渡口》,成功之处在于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即没有大沙河一村人的百年义举就没有万家三代的百年义渡,此稿获《恩施日报》2010年视点特稿大赛一等奖; 多年的新闻采访工作,刘波写稿达180余万字,新闻照片5000余幅,好新闻作品200余篇。

2015年,刘波被恩施州委宣传部授予“名记者”称号,2008年至2016恩施日报社考核驻县记者站记者,他连续10年个人综合考核名列全州第一,2011年至2016年《恩施日报》驻建始记者站被评为先进记者站,2016年度其“黄四姐牵手刘三姐”的通讯获得湖北新闻奖。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记者的责任。这些年来,他越是取得成绩,对自己要求越严,目标定得更高。(编辑 樊淑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