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引领脱贫攻坚】卢发轩:带领村民齐致富

特约记者彭清慧 通讯员田代炜 余安敏

引子:高坪镇土岭村是一个偏远、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被人们称之为“屙屎不生蛆”的穷村。村支书卢发轩发誓改变穷村面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苦苦拼搏,一步步使穷村渐渐走向富裕。

“我给您泡壶罐罐茶,这荒山老林的,这茶虽然不是啥好东西,但它装满了我们对您的‘敬意’!……”

4月24日,高坪镇土岭村6组吊岩里67岁的老夫妇张永发给村支书卢发轩“开小灶”,用一个非常精致的茶杯沏了一壶“独享茶”。“老人家,您为啥要偏心啊?”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你不晓得,在这么一个穷地方,有这么一个的村书记!我们才挣脱了祖祖辈辈肩挑背驮的生活,我们想送点猪蹄子什么的,他又不收。虽然我们年纪比卢书记大几十岁,按辈份,他是孙儿辈,但这么一点小热情远远表达不了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

十五年修通一条路

“三面坡,一条河,走主路,百里多,看到的屋,走得哭,卖头猪,打豆腐……”

“为啥要把卖猪跟打豆腐连一块呀?”有人好奇地问。

“卖头猪要找一桌人,四个人抬,一个人掌(撑)着,还要有几个人随时跟着,危险地段要往上拉。头天就要泡黄豆打豆腐、烧腊肉,把抬猪的人安置好,这样的苦力活,猪死是常事,人命也打不到保票啊!不弄最好吃的,良心过不去!抬到半途要在半岩里肖光吉家打腰台(填肚子),抬拢村委会猪不死就是菩萨显灵了,卖主要在那里住一天或两天等买主。这些年,我家卖猪抬死过三头猪!”5组70多岁的郑江东说起卖猪,有诉不完的苦。

土岭村有8个组176户,有贫困户53户174人,十年前全村有近千人,现在全村685人,全村呈放射状挂在九龙塘、吊岩这面坡上。偏远闭塞的村民们吃尽了苦头,致富无望,有些村民选择“逃”出这块贫瘠之地。

“要想富,先修路”,其实前任村干部们并不是没认识到路的重要性,“修了一辈子路,背的照背,走的照走!”上几届支书中,80多岁的汤应照说:生在这鬼地方,就是个肩挑背驮的命!

我就不信这个邪:人是活的,山是死的,我不信这活的人摆弄不了这死的山!从2004年卢发轩任村支部书记起,就开始了在这面山上的掘路历程,一寸一寸总是在前移,凑钱大会开许多次,凑钱的账本一大摞,但山洪凶猛,地势陡峭,修了又垮,垮了再修。

五组灰包树梁子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两个组的村民在这里用了近两年时间打通了这道险路。2013年9月的一天,村民们正在修路,突来大雨,修路人离现场不多时,只听轰隆隆的连连巨响,延续了大约半小时,灰包树梁子的悬崖崩塌了,大家吓得全身发抖,要是不来这阵雨,几十号人全被压在岩堆里了!

就这么一直修了垮,垮了修,村民们伤心、伤神、伤筋骨,总算在2013年修出了一条能通三轮车的毛坯路!

2017年,这条8.2公里的路硬化,村民们比过年还兴奋,“当年无资金、无三材,要不是卢书记一年又一年带着我们拼命干,哪有今天的水泥路啊!”村民们由衷敬佩村支书卢发轩。

抛荒地里种“白银”

“你们看,我这一锄头下去,翻过来就是白花花一片,捡到篮子里一称,这一窝2斤2两,44块钱到手啦,这不是捡银子嘛……”

2013年,卢书记“炫富”,把乡亲们吆喝到卢发轩当年开荒的一块地里,看他家种的贝母,买家出40元一公斤,他家4亩贝母连同套种的烟叶、养猪,当年收入12万多元,大家都动心了。

“好男都要嫁出山,好女莫嫁九龙塘!”不甘贫苦一辈子的村民们,男也嫁女也嫁,山外有亲戚帮衬的搬出去,这大山原本就稀少的人家更加沉寂,抛荒地年年增加,卢发轩捡了几片抛荒地,在地里种出“白银”,村民们也跟着行动起来。


卢发轩查看水晶葡萄

卢发轩总在做着一个让全村村民能依赖这片土地生财致富的梦,他多年自费到各地考察,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选定了高山水晶葡萄,与本村在外工作的青年谭锐联合,开始在抛荒地里种植葡萄,村民们认定村支书是一心为民谋利,第一年就签订了400亩的种植合同。

种了两年,6组张永发家的葡萄开始挂果啦,卢发轩选了一个好纸盒,把采摘的葡萄精心地包装一番,准备送到集镇做个广告,他用摩托车将葡萄拖到村委会,卢发轩感到后背湿湿的,将盒子打开一看,傻眼了,葡萄全部成了“葡萄泥”。尽管卢发轩当村干部以来骑烂了5辆摩托车,成为一个骑车高手,但还是不能把葡萄在这个烂路上保存完好。他争取多方扶持,终于完成了本村的路面浇筑。

葡萄种植长出了果子,村民们有了盼头,卢发轩又探索了果茶、果药等套种模式,将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

“这一路贝母就能挖出1000块钱!”7组67岁的老党员陈公平家种了5亩贝母,又在贝母地里套种葡萄,这些年尝到了甜头,便带动周边的人,主动给他们供应种子,教技术,多名党员帮带,土岭村的抛荒地都变成水果药材了。村民的钱袋子慢慢地鼓起来。

三次“卡壳” 逼出一个产业带头人

“刚过年,我就找车在建始县城一家养鸡场去拖了6车鸡屎粪,然后通过发酵,近些天施到了葡萄地里……”

土岭村六组36岁的青年何丕明是卢发轩的侄女婿,连续三年写申请入党,都被书记“卡壳”,说此人在脱贫致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进性不够,还得长时间考验。

何丕明租了十多亩地,连同自家地,种植了15亩葡萄,其中葡萄与茶叶套种的有6亩,按照技术规范操作。

“今年的葡萄到了丰产期,按这长势,一亩田达到7000块没问题!”何丕明满有把握地说。

“何丕明进步不小,已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示范户,还经常帮周边村民做技术指导,三次没有批准他进入‘入党积极分子’行列,把他‘逼’成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啦!”卢发轩高兴地说。

“禁鞭先得‘鞭’自己!”

“谁放了鞭炮,我们就把谁家的名字挂在这个‘乡风文明’公示栏里,让大家都知道,你自己承诺的事情自己不照做,看你脸上挂得过去不……”

自去年开始,土岭村在“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过程中,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制定村规民约,通过村民大会讨论通过,然后签字承诺,遵守《村规民约》,村规民约中的“四禁止”中一项就是禁止燃放鞭炮,而卢发轩的家属多年就办有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这一项每年收入五、六万。


卢发轩给村民宣讲村规民约

“要禁鞭就得先‘鞭’自己!”卢发轩把现有鞭炮全部低价退回关闭门店,经济损失4万多元。书记决心这么大,村民们也努力摒弃许多陈规陋习,土岭村虽然偏远,是村规民约执行得特别好的村。

从前村民逃避这个偏远穷村,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三台变压器变成了7台变压器,在全镇率先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村里建起了旅游休闲山庄,建起了800亩水晶葡萄基地,建起了贫困户安置小区……昔日的穷村如今成了人见人羡的养生福地,村民们开始往回迁,外地游客也相中了这片热土。而这一切,都与这位心中随时装着父老乡亲、装着村里大事小事的村支书分不开。(编辑黎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