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子坪:“三个基地”建设带来发展新机遇

记者 张宗清

“上菜快点呀!”中午12点刚过,在“店子坪农家乐”,老板娘李学桂正忙着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催促厨房里的师傅。

李学桂和老公刘和清,是率先在店子坪村开农家乐的,如今一天店里仅餐饮的收入就上千元。


农家旅馆

在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店子坪村“三个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店子坪村,这个曾经的茶盐古道必经之地,正经历着惊人蜕变。独特的地理风貌和自然景观让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惊叹折服,流连忘返。曾经默默无闻与贫穷相伴的小山村,借着当代红色教育基地、当代红色旅游基地和精准扶贫示范基地的发展,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村民刘和清和其他人一样正见证、感受着新“愚公”精神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店子坪人,过去的日子不堪回首

刘和清今年42岁,店子坪村一组人。谈起店子坪人过去的生活,他的眼睛湿润了。“我十几岁的时候就随父亲背着100多斤麦子,沿着陡峭的山路,不上就下,稍有不慎就会摔下山崖。为了不空手回来,返回时还背100斤肥料,脱掉衣服,肩上全是血泡。”

为了建一间平房屋,他和父亲到洋芋河淘沙,然后找人背沙。“十几个人背了三天,一间平房的沙才凑齐。”


如今的村口

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28岁那年,他和妻子一道办起了白酒小作坊,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劳作,也就解决了个温饱问题。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全靠肩挑背磨,妻子李学桂在第四年就支撑不住了。于是,他们一家被迫背井离乡,南下谋生。

“我们背着个被篓,一到青泥坝,人家就指指点点:看呀,店子坪来的!”李学桂说,原来走出去,店子坪人似乎低人一等,别人瞧不起。

“打杵子、被篓子、猪子坐轿子。”这是对店子坪人过去生活的生动写照。洋芋河两边陡峭的山路上,人畜跌下悬崖的惨事时有发生。

隆隆炮声,炸响了店子坪人的希望。王光国带领村民绝壁凿路,酷暑寒冬,秋去春来,感天动地。如今,店子坪人紧跟王光国,修筑致富路。

店子坪人气渐旺 打工仔返乡开农家乐

听家人说起家乡正在进行”三个基地“建设,呆在家里就可以挣钱,刘和清心潮澎湃。他和妻子毅然放弃在外的生意,返乡开起农家乐。“有游客来,就需要吃饭。开农家乐肯定找钱。例外,我还有12个床位,近段时间夜夜住满。”刘和清说,在家发展比外面好得多,没有房租压力,家里几亩农田还可以种些绿色食品,很受欢迎。


一家一个故事


农家乐老板

 


漂亮的农家乐

刘和清家的房子是去年修建好的,回来简单装修了一下,摆上四、五张桌子,自己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农家乐开业了。实在忙不过来,就请了一个主厨,一个清洁工。

“农家乐开张以来,客人源源不断,开业一个多月以来,毛收入两万多。”刘和清笑着说。“就是想村里出面帮我征块地修建停车场,我这个地方停不了几辆车。“

现在,他又有了新计划,办个生猪屠宰点,做地地道道的农家杀猪饭。多余的肉还可供应其他农家乐。“吊锅我都买回来了,用吊锅炖肉,不一样的味道,我想大家一定喜欢。”

刘修福在侄儿刘和清的动员下开办了“福老幺”农家乐。“我当时怕这怕那,最担心怕没人来吃。刘和清对我说,这么好的机遇,现在不抓哪个时候抓?在他的鼓励下,我提交了申请书,农商行为我提供了5万元的低息贷款,还找别人借了一些,就把农家乐开起来了,目前生意还不错。

刘修福说,他原来是做木工的,现在当起了老板,生活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当老板压力更大,时刻想到要让客人吃好、睡好。原来只管做工不操心,现在生怕服务不到位,客人不满意。“有时忙不过来,就喊附近村民过来帮忙。我老婆按农村习惯炒的几个菜很受客人欢迎。”

五组村民周光琼,和丈夫一起在厦门打工多年,孩子也带到厦门上学。“每月工资也就3000多,还要加班加点,干了6年,太辛苦了!7月份王书记给我们打电话,说我们家场子大,可以办个农家乐,我们两口子就轮流赶回来装修房子。”记者上楼一看,顿时眼前一亮,整个二楼都是按酒店标准间准修的,每个房间都配有卫生间,墙壁、楼顶都是用纯木板装修的,前卫大气。目前,整个装修工作已接近尾声,不久即可以开业。

据了解,在店子坪村,已陆续有30多名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在家里挣钱。随着店子坪村“三个基地”建设的飞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涌向店子坪村。勤劳勇敢的店子坪人,正抢抓来之不易的大好机遇,在“愚公”支书王光国的带领下,迈着矫健的步伐奔向小康。本网编辑樊淑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