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余秀月和她的木艺邦

特约记者向继武 实习生杨姗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我们称他们为“工匠”。他们喜欢雕琢,不断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在自己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我县木艺邦工艺品公司的余秀月和她的木艺邦团队就是这样的一群匠人。

前不久,在木艺邦工艺企业总经理余秀月创办的玉熙民族工艺品公司加工车间,记者见到75岁的刘书云师傅时,他正在初胚上雕刻花窗。钻孔、打磨、刮灰等一系列步骤过后,一件栩栩如生的木制工艺品就呈现在你的面前。

专利作品——土家石磨

土家石磨工艺品获国家专利

传统木工艺凝结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和“工匠精神”,木艺邦正是始终秉持这种“工匠精神”,用“匠心”打造每一个产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木艺邦也没有忘记创新。2017年,余秀月带领木艺邦积极参与全县乡风文明建设活动。特色鲜明的对联,造型新异的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他们充满民族文化的系列工艺品遍布建始城镇和乡村,深受群众喜欢。也正是因为手艺好、为人实诚,余秀月及她的团队拥有大批回头客。

在木艺邦的厂房里,摆放最多的便是古色古香的木头桌子、传统画龙雕柱的实木架子床。精致的纹饰是木器家具的精华所在。55岁的彭明八师傅说,桌子花纹全部是手工雕刻,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跟彭师傅一起工作的刘书云师傅更是从小就喜爱艺术。他27岁学艺做木匠,至今,在这行,他已摸爬滚打了近30年时间。在创作中,他特别追求的就是自然。为了用金丝楠木表达一朵荷花,刘书云从寻找原材料,到构思动手雕刻完成,用了近半年时间。要将一块不起眼的木材打磨、雕琢成艺术品,期间需要耗费的心血不言而喻。

伴随着刀锋顿挫在木板上的声音,世间百态、民俗风情便通过手工木雕匠人的双手镌刻到木质板材上。彭师傅、刘师傅他们正是在其领头人——今年35岁的余秀月的带领下,用这种十年“磨”一木的“工匠精神”,制造出年产值2800万元的旅游工艺品俏销全国各地。

余秀月回忆,公司成立之初,为了精雕细琢一个物件,她的手磨破了几层皮。一个月下来,她瘦了20多斤。那时,她也曾萌发放弃的念头。回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余秀月说,想放弃的时候她就拿着那些各式花样、印有土家文化元素的物件,反复看,越看越喜欢。看着看着,他们就坚持下来了。

2007年6月,余秀月到广州、福建等地考察学习时发现,成功的厂家除做旅游小挂件外,更多的是为客户量身定制屏风、隔断等物件。回到建始,余秀月调整经营方向,订单生产、个性定制,并聘请了12人的营销团队推广产品。

2009年,公司扩大规模,面向恩施州高薪聘请了3名民间传统雕刻技师和10名技术员,形成集本土文化、民俗民居、风土民情、名人字画、现代家居、装饰雕刻、实木仿古家具、旅游商品为一体的加工企业。

余秀月随时都要思考如何用“传统文化+实用物品+时尚潮流”予以创新。随着建始石门河景区“黄四姐相亲”、“黄四姐牵手刘三姐”等活动的成功举办,公司创作出了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主题的系列雕花字画、工艺挂件、实木家具等工艺品。

余秀月还结合具有本土特色的黄四姐物件遗产木梳、梳妆台、窗花等,研发了一批适应大众消费的木梳,并研发出石磨、风车等包含土家文化元素的系列挂件,填补了恩施本土旅游纪念品的空白。余秀月和她的团队携带价廉物美的小物件,到北京、重庆、武汉、台湾等地参展,深受旅游爱好者青睐。“通过这些小物件,我更加了解民歌《黄四姐》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和建始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一北京游客动情地说。

2013年以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余秀月和她的木艺邦用“工匠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收到良好效果。其“木艺邦”系列旅游纪念品先后获得“全省民族工艺品大赛优秀奖”、“特色新地标品牌”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了12项国家外观专利。

新年伊始,我们有理由相信,余秀月和她的木艺邦秉承着“工匠精神”,会在新的征程上正越走越坚实、越走越红火。(编辑蔡楚 实习生谭君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