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网讯(通讯员 曾凡先)曾吉海出生于1952年,1975年入党,是一名老退伍军人,现在在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无职党员。但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感与责任感,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遵纪守法、联系群众和无私奉献等各方面都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家庭和睦,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曾吉海一家5口人,生有2个姑娘,现大姑娘已经出嫁到外乡,小姑娘一家三口人在镇上做事带孩子上学。平时家里就只有他和老伴,虽然都是60多岁的年纪了,但他们勤勤恳恳,现在还种有9亩田,不仅种有玉米等粮食作物,还种了3亩贝母、1亩白茯子经济作物,还养了4头猪,一年收入可观,不比年轻人的收入少。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使力干!”他还说:“平时姑娘们虽然各自都很忙,但只要一有空就回来看他们,他们回来什么都有,不仅有吃的还可以带,一家和和气气多好”说完脸上洋溢的全都是幸福。
全村闻名的“和事佬”
村民们发生了邻里纠纷、田地纠纷甚至家庭矛盾,都爱找他来调解。曾吉海在处理纠纷时,从不武断,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更有一套独特灵活的方法:他把矛盾放在一边,先摸清矛盾双方的性格,然后和两方分别详细了解情况,分别做工作,最后作为中间人,将双方叫到一块商量,矛盾往往迎刃而解。记得那是在2015年的冬天,邻居的几个农户,因为是几家共用的一口水池,由于天气持续干燥少雨,加之是几家农户共同使用,都不节约用水,造成都没有水吃了。几家农户闹得不可开交,眼看就要动手打起来了,当时曾吉海正在自家田里割玉米梗子,慌忙丢下手中的镰刀,直奔现场。分散几个吵架的村民,劝他们各自回家先都冷静地好好想想。然后他又分别到他们家里谈心,分析他们各自的错误,最终以相互协商制定了共同使用和管理的用水制度平息了矛盾。这类事情数不胜数,调解打架斗殴,摆平家务事,他成了法庭的“编外调解员”,充分发挥了一个党员的政治热情和聪明才智,为广大群众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
尊老助人的热心人
他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传输给每位群众;在参加组织活动,特别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时,他始终积极主动,不计得失,用自己的爱心让困难群众感受党的温暖,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曾吉海非常关注老党员,老干部。曾吉海认为,老党员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经济建设立过功、出过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关心。他把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自己的折射镜,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身先士卒的领头人
村里有事,曾吉海总是吃苦在前,以身作则。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一直以来村里的东西进出都全靠村民肩挑背驮,不仅耗费大量的劳力,还严重制约了村里的产业发展和村民的发家致富。于是在曾吉海的带领和号召下在1990年就修通了连接到组的公路,当时要修一条长2.7公里的机耕路,必须要经过部分村民的田地,有几个村民有意见,提出要补偿,但是修路已经势在必行。曾吉海跟村民说:“就用我的庄稼来补偿你们吧,不要阻拦修路!”路通了,大家都尝到了甜头,那几个村民也主动放弃了补偿。那时修路没有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就全靠村民一双手一锤一锤开山凿石,每天起早摸黑,饿了就吃自家带的红薯洋芋,渴了就捧一口山泉水喝,历经了六个月的辛苦奋战,公路终于通车了。
办事沉稳、果断,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每次开会,他从不会只说好话,而是有意见就提,有建议就讲,毫无保留。曾吉海党龄近40多年,一路走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从25岁起,应了一辈子事,从不吃群众的,不喝群众的,公公道道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说:“咱们的党是好党,党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要充分发挥党员、党组织的作用。”他认为,只有把农村无职党员的原动力充分激发出来,党组织的凝聚力才能大大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才能快速扩张、党组织的战斗力才能大幅提高。(编辑 卢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