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关工委“湖北联中”研究课题组到我县调研“抗战文化”

建始网讯(特约记者向继武 通讯员饶丽君 罗建平)10月16日,秋雨丝丝,细雨绵绵。原江汉大学党委书记、武汉市副秘书长,课题调研组长余茂才率湖北省关工委“抗战时期‘湖北联中’教育及时代价值研究课题组”到我县调研。带着情感,携着责任,寻访调研“省立六高”遗址,搜寻抗战时期湖北联中在建始的教育历史及时代价值。



课题组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为了抢救战区学校,保存湖北教育的基础,将湖北战区各类公私立中等学校合并,组建“湖北联中”,统一迁往鄂西、鄂北后方各县。这是抗战时期湖北中等教育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和战略调整,也是湖北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据了解,课题组先后到恩施、宣恩、鹤峰、来凤、利川等6县市进行了“抗战文化”调研。





在三里,一块刻有“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均县武当山高中分校建”等字,上款书“民国二十八年春”,下款署“主任郑万选题” 的石碑,历经80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 一首“武陵山高,东龙水长;巍巍我校,光耀夜郎……”的“省立六高”校歌,仍在民间传唱。

碑虽小、歌虽短,却见证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抗日前线吃紧,省府西迁鄂西(恩施),将武当山高中分校迁至三里坝的一段历史(1946年4月,“省立六高”迁宜昌)。

“省立六高”在三里坝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作为战时恩施的最高学府之一,对当地的政治、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省立六高”遗址座谈会上,80岁高龄的张益明、蒋孝清,黄才能3位老人,讲述了省立六高在三里坝的办学历程,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情况。

座谈会上,我县抗战文化研究学者付一中、陈先贵、黄建华等介绍了抗战时期,西迁到我县的省立六高、省立一小、二小、三小及男师、女师分校共7所学校,三所联中(省立六高、省立男师、省立女师)的情况,其中省立六高教职工73人,学生达1230人,发展中共党员达100多人。“省立六高对我县党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精英,加速了建始教育发展,湖北联中在三里坝及建始很有影响力。”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陈先贵说。

课题组长余茂才对“省立六高”在建始的影响力给予了积极评价。

课题组老教授、老学者、老老师们通过参观、采访、听汇报、阅县志等形式寻访湖北联中在建始的教育历史价值,搜寻、了解、传承“抗战文化”,为全省纪念抗战80周年系列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文史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料。

县政协副主席、县关工委主任吴绍溶陪同调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