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贵锋 通讯员陈友恩
时下,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一种扶贫“怪象”,少数贫困群众坐等帮扶、缺乏内生动力,导致脱贫后返贫,成为基层帮扶干部面临的一种新的挑战。
三里乡干沟村的扶贫干部用真情、用行实际行动帮扶贫困户,帮助他们找路子、出点子,消除他们等、靠、要的思想,自食其力,发展产业走脱贫致富之路。
扶贫干部帮忙干农活
今年66岁的周金德老人,唯一的女儿外嫁远方,独自一人生活,房子破乱不堪,三里乡财经所崔康辉是帮扶干部,在他的帮扶下,周金德享受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新房。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就鼓励他在玉米地套种红薯、油菜等杂粮,今年他喂了三头大肥猪,收入有7000多元。
每到农忙的季节,崔康辉还经常到他家,帮忙干农活。今年算账收入过万元,有了钱他还想把场坝硬化一下,“我今年收成还不错,政府帮我把房子搞好了,场坝我自己出钱把它硬化,就不需要麻烦政府了。”
“我要不是肺出血,动了大手术,不能做重事,年纪轻轻被评为贫困户,真还有点不好意思。”三组的徐紫华在三年前得了一场大病,花完所有积蓄,一家四口一直住在简易的棚子里。扶贫干部帮扶结对后,迅速帮忙他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建立100平方米的房子,搬进新居,告别了蜗居生活。
有地方住了,但经济收入是大问题,两个孩子要上学,自己身体又不好。扶贫干部陈友恩开始给他们家开方子、找路子,发展养殖业,他家今年喂了一头母猪和7头商品猪,养了60只土鸡,并且帮忙找销路,土鸡销售一空,光养殖收入就达到3万。空闲时间还做点手工艺活贴补家用。目前,小日子也算过得红红火火,“政府给我把房子建好了,花了8万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以后只要把猪和鸡喂好,脱贫一点问题都没有。”
干沟村虽不是重点贫困村,但三里财经所干部帮扶的贫困户就有36户,他们采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找不一样的发展路子,让他们精准脱贫,不再返贫。目前,他们还联系了两家药业公司,以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发展玄贝、兰豆和川乌等药材,已有12户贫困户签订种植合同。(编辑 樊淑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