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唐旻通讯员朱超何建华
重点贫困村是长梁乡扬扎营村的一顶帽子。2015年初,建始县交通运输局、长梁乡公路服务中心的干部来到这个村帮扶,2016年底又走了……金秋九月,笔者走进村头,村民真有话要说!
“我们都是他们的亲人”
前年春上,贫困户冉启文看到别家的猪儿慢慢长大,自家买仔猪的钱还没有着落,难免有些犯愁。他的帮扶责任人——原交通运输局局长谭明得知此信息后,当即从衣兜里掏出1000元现金,交给了冉启文。老冉买回了两头猪仔,下半年,两头滚圆的肥猪出栏,冉启文一家人笑了。贫困户村里有名的老病号齐学英,每年的药费就达五六千元。一直待在土坯房里,一遇天雨,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十分危险。扬扎营村第一书记马建劝他搬迁到村级公路主干道上来建房。齐学英觉得是“天方夜谭”般的“笑话”。马建给她不断地“打气”,宣传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去年秋天,齐学英第一次走进了属于自己的新居。刘以顺父子俩也是一直住在土瓦房里。工作队员反复做他的工作,要他家搬到公路方便的地方建房,还指导他家走生产脱贫的路子。他儿子开始不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经常找到工作队员“扯皮”。前年,他家养了10多只羊,5头猪,10多只鸡……光兑现奖励政策都得了几千块。他一家人笑眯眯的,他儿子再也不来“扯皮”了。
通村公路成为致富之路
“我们都是他们的亲人!”这是贫困户黄兆忠对扶贫工作队朴实的评价。他家搬出了拥挤的土坏房,去年还破天荒地喂了8头猪,收入了2.5万元,同时还得到了政策奖励资金2000多元,一举脱贫。今年,他家饲养生猪达到10头。
两年过去了,全村37户贫困户全部出列。
“我真的想活到100岁!”
村民李德妹是30年前从三里乡嫁到扬扎营村的。娘家从不缺水,她初到婆家就感到用水上的不适:平日里吃“天河水”;干旱时,夫妻俩一起去一公里外的山坡下,一个叫“垮岩河”的地方挑水。夫妻俩一大早的付出,还不够一天的用水。用水上的“缩水”成了习惯。去年,扶贫工作队想办法把自来水送到扬扎营的几百户人家。李德妹高兴得不得了,他和老公扔掉了挑水桶,洗衣做饭用了方便、安全的自来水。突然间,拧开龙头“放任自流”,还真的有些不习惯呢!
村民李德妹用上了自来水
46岁的沈大国算是“大器晚成”了。没有水,没好路,没有什么收入,40多岁了,一直没有哪位姑娘,“闯”入他的幸福生活。4年前,他与安徽黄山的姑娘王金娟相识,并且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2年前,他带着妻儿从外地返回扬扎营时,县交通局已投资23万多元,将各组的断头路打通。他看到的是投资165万元,硬化10.6公里的村主干道工程正在进行。欣喜无比,他连忙跑到工地给工人师傅装烟倒茶。去年,自来水又进了他家门,宽带上网也不愁了,他觉得自己现在像城里人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王金娟来到扬扎营生活了两年多,操着一口“建始话”,她已经把心从黄山转移到了扬扎营。
村民沈大国的幸福生活
孩子们外出挣钱,自己悠闲在家享福的沈大清老人,在家总是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说:“村里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不仅方便,而且环境舒适了”,“出门的路好了,家里的电正常了,水到家了,一天卖东西的车了来回在村里叫喊,真的是方便,这样的好日子,我真的想活到100岁!”
“我家的羊儿热闹了”
70多岁的老党员易统春一讲到自己产业就笑眯眯的。原来是她家亲戚送给她家的一只母羊,2015年发展到5只,现在发展到18只了,她对人说:“我家的羊儿真热闹了!”;原来她家每年只养两三头猪自食,现在发展生猪9头,去年还发展了猕猴桃4亩。为了自己更方便发展产业,她说自己现在圈养的、田里种的都是养老金。
村民汤义平新发展的猕猴桃
青年人汤义平非常“听话”。2015年秋,他家发展猕猴桃2亩多。他按照扶贫工作队的要求管理,今年挂果了,拉着村干部沈大松,去看看果园的硕果。
家住在3组和6组交界的平甫国,多年在外打工。2015年回家种烟。他把自己和邻里的抛荒地利用起来,发展烤烟60多亩,去年底,年纯收入过了8万元。今年,每天都有近20个当地村民来他家来做工挣钱。
2016年,扬扎营村扔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民要说的这些话,自然也就多了。(编辑 樊淑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