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杨顺丕 编者按: 7月29日,恩施日报社积极响应省委、州委号召,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实地学习“愚公支书”王光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并结合新闻采编业务开展“走转改”活动。 2010年,本报记者首次报道王光国带领群众不惧艰险绝壁修路的先进事迹。6年来,本报持续跟踪报道,见证了店子坪由昔日穷山村到如今成为全省脱贫攻坚样板村的嬗变。 6年前,村组不通公路,卖猪请人抬下山;村民住房破旧,几幢土墙木屋藏在大山里;通信不方便,打手机需要上山顶找信号;村民勤扒苦做,没有产业生活贫困。 如今,平整的水泥路,从山上蜿蜒到山下;风格统一的民居,点缀在青山之间;网络全覆盖,村民网上卖特产;连片猕猴桃,果实挂满枝头…… 时下,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交通、住房、通信和产业面貌焕然一新。 一 “三条河,一面坡,祖辈靠肩驮。”深沟大山,挡住了店子坪村的出路,686名村民耕种着700余亩土地,虽然盛产土豆、烟叶和玉米等农产品,但没有公路,有货却出不了山。 “打杵子,背篓子,卖猪抬轿子。”村民周赐雄形容过去卖猪的情景。“去一趟街上,翻山越岭来回三四个小时。”他说。 2005年1月,村支书王光国带领留守老人和妇女,开始绝壁凿路。历经10年时间,路修通了,从高坪乡青花集镇到店子坪村委会,长长的水泥路,跨河越谷,盘山绕村,不可逾越的天险,被店子坪人征服。 “路通了,出门都可以坐车了。”新修的店子坪大桥连通山外,开车从村里到龙坪集镇只需半小时。祖祖辈辈习惯了走路的村民,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变,观念也在改变。 进村公路上,常有前来游玩的人。做得一手好饭菜的刘和美正在请工人装修,准备办民宿和农家乐。“家里的腊肉、土菜,可以在家门口换钱了。”刘和美说。 路通后,刘和美在青花集镇的一家电子厂上班,早出晚归,月薪2000多元。当看到进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时,她坐不住了,和老公合计后,拿出10多万元积蓄,打算守在家里轻松挣钱。 “告别肩挑背驮,搬进了楼房,吃上了自来水,看病更方便。”正在地里采摘烟叶的周赐菊掰起指头,细数着公路通了的好处。63岁的她仍然豪气冲天:如果现在还要修路,我毫不犹豫地上! “当时,有一个儿子没讨媳妇,是我当年坚持修路的动力。”周赐菊说,“过去,托媒在青花给儿子说了一个媳妇,可姑娘嫌我家太穷,交通不方便,背点东西都背不上来。”说起这事,她说至今仍是心里的疙瘩。 “没有公路时,从青花走到家里需要1小时,现在骑车只要5分钟;过去到龙坪两头黑,现在开车只要半小时。”在村民吴长香的记忆里,遇到逢场天,洋芋河的坡坎上,几十人背着东西,衣服湿透,揪得出水。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不已。 二 “几块包谷,几蔸洋芋,几匹烟叶,几头肥猪。”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耕作方式。店子坪公路没通前,“几”字经济占主流。 “传统作物靠边站,魔芋烤烟果子上戏台。”公路修通后,王光国盘算产业发展,整个村的经济就有了希望。 “和修公路一样,为改变村民的观念,好话说了几箩筐。”王光国带头种猕猴桃,用行动化解村民的固执。 “有的村民误认为种了猕猴桃后,就种不成其他农作物。王书记费尽周折,争取到猕猴桃苗免费的政策,但有的还是不种,直接把苗扔了。”村副主任刘英回忆说。 为说服大家,王光国专门到超市里买来猕猴桃,请大家品尝。“这些猕猴桃7块钱一斤,营养丰富又好吃。如果一亩地产500斤,大家算算能卖多少钱?”王光国的一席话让村民改变了主意,扔了种苗的刘太春,重新领取猕猴桃苗。 “目前,村里引进上海老板投资,成立了德鑫农庄公司,通过租赁村民150亩土地发展猕猴桃,进行集约化管理。村民除了收取每亩600元的租金外,平时还可以在苗圃务工。据统计,全村发展猕猴桃500亩,今年已挂果300亩,预计每亩可增加3000元收入。”驻村党支部书记熊国说。 “今年30亩烟、7亩弥猴桃、3亩魔芋,收入15万元没问题。”正在家门口上烟的李学芳,自信地说出一串数字。 七组的刘登军得知公路通后,带着老婆从广州回来,甩开膀子大干,养了100多头猪、200只鸡,年收入10万元以上。“回乡创业,既照看了小孩又顾到了老人,挣的钱不比外面少!”依靠原生态的养殖和销售上的优势,刘登军忙着在家里“淘金”。 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360元提高到2015年的7414元。短短几年,店子坪人的腰包慢慢鼓起来。 7月30日,建始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到村里摸底后,准备引导村民发展800亩富硒果蔬。“实行保护价,应收尽收,确保你们的利益最大化。”恩施鑫地源农业开发公司承诺。“我们不能老想着怎么种田,怎么糊口,而要改变思路,成为新型农民,这才是出路。”村委会副主任刘英说。动员会后,村民纷纷拿出土地准备种植果蔬。“凭借‘愚公书记’的苦干精神,凭咱店子坪的名气,有啥搞不得!”一位村民说。 三 “路通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村里大变样。”王光国说。 3年前,江苏省的山泉村捐款380多万元,为店子坪援建幼儿园,这是王光国借助外力改善民生的大手笔。如今,幼儿园有60余名孩子入学,上下学班车接送,还把巫山县邻近村的孩子也吸引来了。 “现在的娃娃享福!”老一辈的店子坪人感叹。 “我七八岁时,去青花读书,妈妈把我绑在背上,去来趟过洋芋河,现在妹妹读书校车接送。”正在读八年级的李蓉,对妹妹李璐的读书环境羡慕不已。 走在店子坪村,变化随处可见。 “家家有线电,户户有宽带,4G随时打,WIFI全覆盖。”店子坪现场建设总指挥胡福先介绍,实施“四个”全覆盖工程,让店子坪领先邻村20年。 “以前遭孽,打个电话,还要跑到山坡上,不停地转动手机搜索信号。”“修路先锋”刘太章插话。 与时间赛跑,村民居改造热火朝天。 2014年,王光国从州里争取到特色民居改造试点项目,每户新建土家民居补贴3万元,改建土家民居补贴1.5万元。 “房子要统一样式,保留木厢房,以后要搞土家休闲游。”王光国拿着图纸,挨家挨户上门,和村民一起设计改造方案,计算成本。 “我们一组有30多户拆屋建新房,只花7个月,30多栋新房齐刷刷地排起来!”说起建房,周赐雄自豪地说:“店子坪人做事齐心、拼得!” 黛瓦白墙,飞檐翘角,气派的小楼镶嵌在青山绿水间,韵味十足。走进室内,客厅、卧室、厨房装修精致,与城里比起来不相上下。 “全村176户村民,有123户完成房屋改造。”熊国介绍。 “平时吃坑水,天干要挑水”,是过去店子坪的真实写照。“每天到洋芋河挑水,往返要40多分钟。”村民谭海英的水桶,至今还舍不得扔。“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艰苦记忆。”她说。 “2015年,全村新修通组入户路6公里,实现户户通公路;修建‘愚公二路’,打通前往石门河景区的通道;现代化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室、卫生室、便民超市、文化娱乐广场投入使用;新建安全饮水池2口,解决了3个村民小组近300人的安全饮水难题……”6年来,店子坪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年变个样,几年大变样。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店子坪村变化越快,王光国就越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王光国和村民憧憬着村里的发展前景。 (编辑杨华)
|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