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发馨
在建始县红岩寺镇,有个叫凌家沟的地方,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群众就医十分困难。在这里,有一个村医,翻山越岭,风雨无阻,为群众送医送药,四十年如一日,书写着质朴的村医情怀。
他,就是村医张邦中。
为病人进行针灸。
用推车运药水。
病痛加身自学成医
张邦中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儿时的他命运多舛,8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从此没有了主要劳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邦中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烧炭、砍柴、犁地、刮棕是他常做的事情。长期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压垮了他的身体,他经常口吐鲜血、精神不振,后来经检查确诊为胃溃疡,需长期调理,张邦中因此在建始三里坝一位老中医王老先生家住下治疗。机缘巧合下,张邦中拜王老先生为师,一边治病,一边学习。
不知不觉一年就过去了,病痛带给他的阴影也慢慢消失了。坎坷的人生经历,让他立志做一名医生,帮助更多的人减轻病痛的折磨。病愈回家后,张邦中一边捧着医书仔细研究,一边四处造访有名的老中医,还一边自学考试。1980年,他顺利考入建始卫校,经过扎实地学习取得了中医医师资格。学成后,他决定回家开诊所,解决当地老百姓就医难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诊所一开就是40年。
风雨无阻穿行山乡
勤学苦练加经验积累,张邦中的医术日益精湛,他挽救了很多生命垂危的村民,他的名声在乡里逐渐传开。
凌家沟地处红岩寺镇与花坪乡的交界处,几十年来,他往返于两个乡镇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以前,村里没有通公路,他总是和妻子一起,步行20公里到红岩寺集镇上购买药品,一个来回要走一天。就这样来来回回,他一走就是十几年。直到2005年,村里修通了砂石路,才终止了张邦中步行采购药品的历史。
平时,张邦中买药回到家里,经常是顾不得坐下吃一口饭、喝一口水,他要先开好单子、配好药,然后规划合理的出诊路线,把药品、注射器等装进土布口袋里,匆匆扒几口饭就出门去给病人看病了。
不知有多少次,妻子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而他回来时,往往已是半夜,孩子们都已进入了梦乡。不管严寒酷暑,几十年来,他一直在行医路上坚持着。
现在的张邦中,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妻子不忍心看他劳累,就劝他让病人上门看病,不要再出诊了。而他总是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家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他走几步总比老人小孩走几步要轻松些。
直到现在,他依然背着包包翻山越岭。说起他的包包,都不知换了多少个。最开始是妻子为他缝制的土布口袋,后来是孩子们上学用过的书包,再后来是孩子们专门为他买的帆布包。他最喜欢的是大女儿买的那个绣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的布包。他的包里装着很多东西:药品、器械、书籍、眼镜、电筒……如果有病人需要输液,他还得背着好几瓶葡萄糖或生理盐水,负重前行。
身患疾病苦苦支撑
2010年,张邦中帮妻子料理农活,给庄稼喷洒农药时,因农药外溢刺激了皮肤,导致皮肤大面积疱疹和溃疡。这病一上身,就再也甩不掉了。经过治疗,张邦中皮肤上的疱疹和溃疡得到了控制。但因为天天走乡串户,张邦中脸部的皮肤一经太阳照射或树叶刺激,就会出现疱疹,奇痒难忍。在妻子和孩子们的再三劝说下,2013年夏天,张邦中到州中心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被确诊为光敏性皮炎。
这让张邦中特别苦恼:走乡串户免不了要被太阳照射,但一旦被太阳照射,皮肤又要出现疱疹溃疡。为了减轻痛苦,他每天都要吃很多中药,同时他将出诊时间改为夜晚,可是这样又导致他的休息时间大大缩短。张邦中因经常熬夜而逐渐消瘦,妻子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您自己的身体要紧,都60岁了,还这么拼命干什么?”孩子们经常打电话回来劝张邦中放下工作,回到家里休养身体。每当此时,张邦中总是长叹一声,默默望着远方。他知道,一旦他停下脚步,凌家沟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村民看病就会成大问题。而现在最令他头疼的,是没有找到接班人,他为将来不能再为群众送医时的困境而担忧。
他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到这穷乡僻壤做这又苦又累而收入微薄的工作。现在的他,除了苦苦支撑,别无他法。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张邦中自己出资购买了电脑、刷卡器、上网卡等设备,学会了打字和上网,方便群众合作医疗刷卡和上传村民的健康档案。原本他回家就晚,而现在他还得在半夜回家后完成打字、刷卡的“作业”。多少个夜晚,他都在不停地打字、刷卡;多少个夜晚,只有断断续续的咳嗽声陪伴着他。
为民着想坚持行医
40年来,张邦中一直坚守在收入不高的农村卫生室。
曾经,张邦中也动摇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人都下海经商,赚了很多钱。因为家庭经济负担重,张邦中也在红岩寺集镇与人合伙开起了药店。在开药店的日子里,经常有村民来找他看病,有时候到晚上了他还要打车回去给人看病。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3年。
一次,同村的人来信告诉他,他曾拜访学艺过的另一位鄢老先生去世了,这让他深受触动。鄢老先生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周边百姓生病了,除了找张邦中,就是去找鄢老先生。而鄢老先生去世了,村民们生病了,又去找谁医治呢?
在经济利益和群众需求之间权衡过后,他不顾家人反对,果断选择了后者,再次回到离开3年的村卫生室,重新背起布包,走乡串户,送医送药。
花坪乡徐家淌村的万某,身患肾炎,右肾化脓,家庭也因病致贫,无法再在医院治疗,因此来到张邦中家求医。张邦中仔细看过万某的病历后,为他精心配药治疗,用3个月时间治好了万某的病。这3个月里,张邦中只收取了万某基本的药品费,吃饭、护理都是免费的。如今,万某谈起那次经历,眼里心里仍然满是感激。
陈某家3岁的小孙子,因病重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家人只得准备后事。陈某不愿意孙子就这样去了,半夜把孩子抱到张邦中家求医。张邦中问清楚孩子的症状后,想到师傅教的针灸方法,就答应一试。给孩子扎下最后一针下去后,奇迹发生了:孩子竟然叫出了“好疼”!张邦中再次用精湛的医术从鬼门关拉回了一条生命。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群众都亲切地称张邦中为“贴心人”。
“现在中医收费不少呢,您的针灸和药方都可以收钱啊,这部分钱可比您的药材费高多了。”村民们经常提到要张邦中用技术赚钱。“都是乡里乡亲的,农村人没钱,很多人都是没办法了才来找我看病。现在我还能劳动,能为老百姓办点好事有什么不可以呢?”张邦中果断回绝了大家的提议。
来源:恩施新闻网
请输入验证码